漢族民間舞蹈
地臺社火
流傳于陜西寶雞市千陽縣一帶。因有時表演中也有唱詞,故而又稱其為“唱社火”。 由于地臺社火不上桌,不踩蹺,不用車馬來裝扮,而以廣場表演為主,因此它比起背芯子等其他社火更為靈活方便,表現的內容更為豐富,更具有廣場舞蹈的特點。
按表演內容,地臺社火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反映群眾生活和情趣的,一類以表達古典戲曲為主要內容;按表演形式,地臺社火又可分為文、武兩種:文的以具有情節性的小品為主,武的多吸收了民間的拳術和器械對打。
地臺社火中成年男性為主要角色,動作較為豐富,多以故事內容和人物的需要進行表演。女性演員多為小姑娘,是配角,她們身穿彩服,腰系白色綢裙,兩手捏著裙角,隨著跑動雙手不停地同時向前交替劃圓,如同翩翩起舞的彩蝶,動作比較簡單,只配合男性人物表演,以烘托氣氛、展現情節。
背社火
又稱“背芯子”,是陜西春節耍社火時常見的一種民間舞蹈形式。不論是渭北高原的合陽、蒲城、澄縣、韓城,還是漢江河畔的南鄭、漢中、洋縣等地,均有此類表演。
背社火是由一個成年人將鐵架捆扎在腰背,鐵架上再站一個或兩三個扮作古典戲劇人物的小孩。它雖沒有高臺芯子那種懸妙驚險的陣勢,但比之高臺芯子卻要靈活得多。一個身強力壯的小伙子身上要架著鐵桿,桿頂上站著兩三個小孩,因此,行走起來力求穩健、剛毅。鐵架上站的小孩子隨著背芯子的步伐節奏,不停地前后搖晃著,顯得輕盈優美。有時,背芯子的人要求有舞步,邊扭邊跳,鐵架上的小孩邊擺邊搖,更顯得歡快、活潑。
背社火內容多以表現傳統戲曲中的折子戲為主,有時也穿插于其他社火隊中,更加豐富了表演的形式和內容。
牛拉鼓
流傳于陜西省咸陽地區,是春節社火活動中常見的一種大型打擊樂舞蹈表演。因在這種打擊樂隊中有一巨型大鼓,放置在大車上,用牛來拉,因而得名“牛拉鼓”。
牛拉鼓一般由兩面直徑2米左右的大鼓、一面小鼓、六面小鑼、四面大鑼、四個海螺號組成,另外還有鐃鈸,少則四五十副,多則一二百副。這個大型打擊樂隊以車上擊鼓者為總指揮,他站在牛車上,在搭起的鼓架子上擊鼓指揮,并擺出多種造型,比如“猛虎撲食”、“金雞獨立”等,動作矯健舒展。敲鐃鈸的隊伍緊隨車后,敲將起來震耳欲聾,有雷霆萬鈞之勢。鼓隊中梆子也作為樂器出現在里面,清脆悅耳的梆子聲和鼓聲交織相融,猶似現代樂隊中的響板,節奏明快,熱情奔放。持梆者邊擊邊舞,動作舒展大方,粗獷有力。
牛拉鼓場面壯觀,氣勢雄偉,給人以強烈的感染力。
八打棍
又稱“雙頭棍”,流傳于陜西省寶雞市千陽縣寇家河薌龍槐塬。
八打棍以鑼鼓為樂,但舞者的動律卻不受鑼鼓樂節奏的限制,激烈的鼓樂只起烘托氣氛的作用。
表演八打棍時,八人頭扎白毛巾,腰系布帶,手持5尺長的木棍,分兩隊相對上場,圍成圓圈對打。八打棍的基本動作有護頂、護膀、護腿、掠棍、磕棍五個,依次貫穿使用。因為最初的八打棍是由兩個人表演的,所以又稱雙頭棍。對打時,舞姿不斷變化,時而提棍跳躍,時而揮棍扇掃,動作粗獷有力,場面激烈奔放,猶如古代士卒操練一般。
猴舞
是陜北榆林、黃陵,陜南漢中、南鄭等地常在社火隊中穿插進行表演的一種舞蹈形式。
盡管各地演出的形式和參加的人數不等,但猴舞的基本內容均以歌頌孫悟空為主,表現過去封建時代里人民群眾對統治階級的反抗和斗爭的愿望。舞者均系孫悟空打扮,動作也類似于古典戲曲中孫猴子的動作,不停地翻、跳、滾、爬,有時還做各種驚險特技。猴舞表演大都詼諧滑稽,逗人發笑,深受廣大勞動人民喜愛。
撲蛾
又名“拉蛾”,流傳于陜西省寶雞市千陽縣一帶 (當地土話“拉”即逮的意思),屬當地地臺社火中表演的一種以生活情趣為內容的節目之一。
撲蛾風格新穎、妙趣橫生,有濃郁的生活氣息。表演時共有四人,一少女手拿一細竹竿,竿上扎著十多個五彩繽紛的紙蝶。再由二女一男來回追撲。女的身著彩裙,兩手提著兩邊的裙角連續不停地輪換向前晃動,腳走小碎步(藝人稱其為“挪挪步”)。男的扮演丑角,反穿皮襖,手拿禮帽,不停地追撲著蝴蝶,動作滑稽幽默。
在表演過程中,以女的引逗男的追撲為主,多系即興式表演,但互相配合很默契,情緒表達很喜悅,丑而不俗,鬧而不亂。
筏子舞
流傳于秦嶺南麓的陜、甘交界處。因演員腳下的道具狀似木筏而得名。
筏子舞一般由三四人表演,多反映愛情故事。表演時所用的“筏子”系細木條制成的窗格模樣的圓形或正方形木框,除中間一大格供演員站立外,其余部分均以綠色彩綢和花朵圖案裝飾。表演時,演員站立大方格中,以細繩將“筏子”系于腰間,懸吊于腳下距地面約二三寸處。演員的服裝和衣裙與“筏子”連接一處,行走起來,如腳踩筏子漂流于水中。
筏子舞表演起來形式活潑,姿態優美,令人賞心悅目。
漂河葉
流傳于陜西合陽縣城東王鄉一帶,是由小孩子們玩的“漂河葉”演化而來的一種民間舞蹈。
把竹竿劈成指頭寬的篾子,做成桑葉、荷葉的形狀,或者做成大荷花的樣子,再用彩色紙糊好,邊緣垂綠綢子,表演時用細線從衣服下面拉上去掛在肩頭。表演的內容大部分是神話故事,一般用民間秧歌小調演唱。
每年過元宵節時,各村的愛好者們就開始表演漂河葉。男女老少圍在大場子里,提著燈籠,舉著火把,演員們出場時也都提著各種各樣的燈籠。這時天上的月亮和地下的燈火映成一片,加上演員優美的舞姿、動人的歌聲,構成一幅熱鬧紅火的節日圖景。
火流星
是民間耍社火時常見的一種形式,多在晚間表演,主要流傳于陜西省關中、渭北一帶和陜北榆林各縣。
舞者多用一根繩索(或拴羊用的鐵索)橫放于頸后,兩手攥著兩頭,繩頭各系一小碗狀的鐵絲籠頭(又稱鐵網子),內裝木炭火或用棉絮浸蘸食油、煤油后點燃,像個紅火球在夜空中不停飛舞,當地群眾便形象地稱之為“火流星”。
火流星的耍法類似雜技表演中的甩繩、舞繩,兩個鐵籠子似火球一般在空中嗖嗖作響,不斷地閃著紅光,有時還迸發出顆顆火星。常見的耍法有雙手交錯向前輪轉、雙手大輪轉、在頭頂大平轉等。舞時可前進、后退,也可以跪著、站著,甚至可以躺在地上表演,動作激烈,節奏緊湊。一般由身著武生裝束的小伙子獨舞,也有集體表演的。人數愈多,火流星的場面愈紅火。特別是在晚間光線微弱看不清舞者身影時,只見無數火球在夜空中上下翻飛、縱橫轉舞,甚是精彩好看。
晚間耍火流星,白天則耍水流星,即將兩個火籠改為兩個小碗,碗內裝滿水,用鐵圈套好系至繩的兩頭。耍時,雙碗在空中飛舞,碗中之水點滴不漏,此種形式更接近于雜技表演。
地龍
是一種龍舞,流傳于陜西省咸陽地區戶縣。
不同于一般的龍燈、彩龍、火龍或五節龍、板凳龍等,地龍是由人身披龍皮,雙腳為龍爪,扮成龍形在地面進行表演。龍長約8米,龍頭、龍尾、龍身繪有色彩艷麗的龍鱗。表演時,由一人手拿鯉魚燈在前引龍,三個演員身披龍皮表演龍的爬、行、撲、躍等動作,騰轉靈活,栩栩如生,加之強烈的鑼鼓伴奏,更顯得氣勢磅礴。當地龍表演至高潮時,動作更為激烈、奔放,甚至還能從龍鼻中噴射出數丈遠的水柱,更顯出地龍能激水化霧、噴水灑雨的形象。
據說,此種龍舞形式是藝人根據當地有關“旱龍能噴火,水龍能降水”的傳說進行創造和發展的。由于它表現新穎,風格別致,深受當地群眾的歡迎和喜愛。
雙龍舞
是民間春節鬧社火耍龍燈的一種形式,流傳于陜西省漢中地區的南鄭縣、延安地區的富縣等地。
由于有兩條龍燈共同表演,故而得名。雙龍的耍法基本上和龍燈一樣,只是兩條龍一齊躍入場內,以表演“二龍戲珠”為主要情節。它們各自翻騰追逐,時而鉆尾擺頭,時而倒海翻騰。整個表演比起單龍,氣勢更渾厚,節奏更強烈,情緒更感人。
雙龍舞的表演過程往往是兩個龍燈社火隊相互競賽的過程。兩隊龍燈相遇之后,共同入場表演,各自施展獨特的技藝,你追我趕,各不相讓,互比高低。舞至高潮時,兩家的伴奏鑼鼓愈敲愈激烈,鞭炮齊鳴,掌聲不絕,甚至還有許多觀眾在一旁吶喊助威。此刻,舞龍者個個勁頭高漲,不顧疲勞,愈舞愈快,愈甩愈高。在連續的助威聲中,如有一方體力不支,另一方就算奪得了勝利。
舞雙龍是群眾春節時自發組織的一種社火友誼表演賽活動,為廣大群眾增添了節日愉快的氣氛。
(本刊編輯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