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對人成長的影響是巨大的,一本好書往往能改變人的一生。人的精神發育史,應該是他本人的閱讀史;而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民族的閱讀水平。而提高國民出版物閱讀水平是提高全民素質的根本途徑。
從我國國民閱讀調查與出版物消費數據看,我國國民閱讀狀況可謂喜憂參半。喜的是國民閱讀率保持著較高的水平,國民出版物消費比較強勁,憂的是國民閱讀氛圍有待進一步加強,部分青年讀者越來越遠離閱讀,乃至于“不習慣”閱讀,國民的圖書消費實物量多年來也一直徘徊不前。從2006年初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進行的第四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中可見一斑。
調查:青年人不讀書
從國民對閱讀的重要性的認識看,調查顯示,2005年我國國民認同“讀書越來越重要”的比例為84.1%,認為讀書重要性“沒有什么變化”的國民比例有所提高,達到了13.0%;只有2.9%的人認為讀書越來越不重要。
從國民圖書閱讀率看,2005年我國識字者圖書閱讀率為48.7%。在我國圖書閱讀者中,每人每年平均閱讀圖書4.5本,每月讀4本以下圖書的占到了44.1%;每月讀8本以上圖書的為34.8%。以城鄉戶籍劃分,2005年城鎮居民的讀書率為58.8%,平均每人每年讀6.4本書;農村居民的讀書率為43.0%,平均每人每年讀3.3本書。在網絡閱讀方面,在2005年,我國國民網上閱讀率達到27.8%,7年間增長了7.5倍,六年來我國有網上閱讀習慣的人數比例年均增幅40%。
從讀書時間變化情況看,在2005年我國有25.0%的人讀書時間減少了;有18.2%的人讀書時間增加了。
調查每年連一本書都不讀的人不讀書的原因時,選擇“沒時間”讀書的占到了43.7%。從年齡看,“沒時間”讀書的人群中,有54.2%的20~29歲年齡段的年青人選擇這一原因,是比例最高的群體,其次為30~39歲的青年人,為50.7%,再次為40~49歲年齡段的中年人,為49.2%,可見,在“沒時間”讀書的群體構成中主要為中青年。
另外,“不習慣”讀書也是圖書閱讀率提高的一大障礙。從調查的結果看, “不習慣”讀書的人占不讀書者總體中的比例為29.1%。其中,18~19歲本應為在校學生的青年人排在首位,占45.9%,這種傾向值得警惕。
促進閱讀之國際經驗
正是看到推廣國民閱讀的重要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自1995年起,把每年的4月23日定為“世界圖書日”(World Book Copyright Day也稱“世界圖書與版權日”),在全球范圍內推進閱讀工程。世界許多國家也以這一天為中心,大力推進國民閱讀。在很多國家都把國民閱讀當作國策來抓,由政府立法來推進。國外的一些優秀作法,可以為我們提供良好的借鑒和學習經驗。
美國:美國是世界上最為重視閱讀的國家之一。國民閱讀往往被列為“總統工程”,由國家總統發起或主導。1997年,時任美國總統的克林頓提出并在全國推行 “美國閱讀挑戰”運動,目標是幫助孩子在三年級結束前能夠獨立、流利地閱讀。閱讀挑戰計劃有四項要素: 第一是“父母即啟蒙師”專項資金,協助父母成為孩子的啟蒙師;第二,提供四至五歲的孩童“早期開端”學習計劃,讓100萬兒童受惠;第三,成立美國閱讀團,招收了100萬名志愿者擔任教師,為300萬個幼兒園至三年級孩童實施課后及暑期閱讀指導。
2001年,新任美國總統布什又提出“不讓一個孩子落后”(No Child left behind)法案,以提高兒童閱讀能力的閱讀優先計劃為其政策主軸之一。閱讀優先計劃以“經費補助”與“師資培訓”的方式來幫助提高學前及中小學學童的閱讀能力,目標是五年內所有學童在三年級以前都能具備閱讀能力。
為了推進國民閱讀,美國總統布什的夫人勞拉還主導推動建立了“閱讀、閱讀、再閱讀計劃”。此外,美國還在1995年提出暑期讀寫計劃,要求在暑假期間,兒童每周五天、每天堅持讀寫30分鐘,每周至少與成人一起閱讀一次。為促進閱讀,美國還成立了一些專業機構,包括成立國際閱讀協會及全美閱讀小組等專業機構,從事兒童早期閱讀的相關促進工作。
英國:為了促進國民閱讀,英國設立了“英國閱讀日”,以打造“讀書人的國度”。在2006年閱讀日期間,單是學校、圖書館、書店所舉辦的慶祝活動便已超過1000項,例如故事人物模仿大賽、午間故事時間、各類型的書展等。還舉辦網上作家交流會,以及播放與閱讀有關的節目。當地有關機構更向小朋友發出面值1鎊的圖書日代用券,讓他們到圖書日成員書店從6本指定圖書中換購一本喜歡的書。
另外,為了促進兒童閱讀,英國也開展了兒童閱讀培養計劃,每位5歲以下兒童的家庭都可免費得到一書包圖書,預算為2700萬英鎊。該計劃從2005年秋天開始,首先向3歲以下兒童家庭分發免費書籍。凡是年滿12個月的嬰兒都能得到這個書包;而12個月至2歲的兒童將額外得到涂寫用的蠟筆和紙,以及一份書單,希望他們能從這個年齡開始學習書寫;除了蠟筆和紙之外,3歲的兒童還將得到藏有小玩具的圖書,鼓勵他們自己翻閱圖書得到獎勵。英國此舉旨在鼓勵家長與小孩一起閱讀,從而令孩子視閱讀為撝丈骯邤。
另外,英國國家購書券項目也是促進國民閱讀的一個非常有效的方式。 英國國家購書券(National Book Token)是英國政府為培養國民閱讀習慣、擴大圖書消費而發放的圖書購買代用券。這是一種代金券,適用于家人和朋友所有需要送禮的場合,包括生日祝福、圣誕祝福、周年紀念日祝賀,更是商家回饋顧客、雇主獎勵雇員、企業員工技能培訓的最佳手段。購書券沒有過期日,永遠不會作廢。不論需要恭賀的人處于什么年齡階段,有什么樣的興趣愛好,都可以用購書券按照自己的口味購買自己真正需要的書。這種購書券可以在英國和愛爾蘭很多書店都有銷售和兌換,在網上也可以買到。
法國:為促進國民閱讀,法國于1989年開始設立了“法國讀書節”。每年一屆,團結作家、譯者、出版社、書商、圖書管理機構和讀書協會等眾多機構,共同發起組織各項盛大活動,吸引公眾在圖書的世界里自在暢游。這些活動包括:群眾集會朗讀、寫作競賽、圖書展覽、文藝沙龍、辯論空間、文學漫步、戲劇演出、街頭表演、流動宣講等,并且邀請眾多法國作家和演員加盟群眾慶典活動。活動覆蓋了大街小巷及各個公共場所,將各種各樣、豐富繁多的書籍呈現在公眾的身邊,使所有人都沉浸在一種欣賞閱讀圖書的熱烈氛圍里。
另外,在法國電視讀書節目《一日一讀》,每天三分鐘,總在差不多固定的時段出現。主持人是個法國老頭,每天介紹一本書,摘讀一段,再介紹一下作者。
日本:日本的閱讀活動也以兒童為主線。為培養嬰幼兒閱讀習慣,日本從英國移植了“圖書起跑線”運動,鼓勵新生代父母講故事給襁褓中的孩子聽。2001年底,兒童閱讀進入國家法律,《日本兒童閱讀推進法》頒布,指定4月23日為日本兒童閱讀日。
韓國:發行“世界閱讀日”郵票,將推動閱讀和版權的訊息宣揚開去。當地還會特別出版一本故事書,向小孩講解什么是版權,希望藉此提高年青一代對版權的認識。出版社會在4月23日當天寄出圖書,免費送給當地學校。舉辦慈善拍賣,其收益將用作推動青少年閱讀。此外,更有新書或舊書的捐贈活動。
加泰隆尼亞:當地有一個傳統,每到4月23日那段期間,當地便會舉辦許多大大小小的書展,街上也會有許多攤檔,十分熱鬧。讀者每購買一本書,都可獲得一枝玫瑰花,所以在世界閱讀日那天,你會看到很多人拿著玫瑰在街上走,就像是情人節一樣,十分有趣。
建議設立國民閱讀促進工程
在我國,國民閱讀也越來越受到重視,上海、深圳等幾十個城市都在本地設立了“讀書節”,新聞出版總署等部門也加大了工作力度,開展國民閱讀活動成為公共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2006年4月23日,中宣部等11部委也發出《關于開展全民閱讀活動的倡議書》,促進國民閱讀。如何進一步系統性開展國民閱讀活動,營造閱讀氛圍,已經成為一個社會熱點話題。
通過對我國國民閱讀現狀的調查,以及對國內外促進國民閱讀一些做法的研究,我們認為,可以考慮將目前的開展的“世界讀書日”活動提升為設立“國民閱讀促進工程”,全面開展國民閱讀促進活動,從而使我國作為禮儀之邦與文明古國重新沐浴到閱讀與文化的氛圍之中。“國民閱讀促進工程”的具體內容可以包括如下5個方面:
1. 設立全民讀書日,營造閱讀氛圍。
在我國設立“全民讀書日”,將每年的4月23日~5月7日設為“全民讀書日”,這一時段適逢“世界讀書日”與“五一”黃金周,是開展國民閱讀的良好時機。可以將這半月周期列為“全民讀書日”活動期,在全國開展多種多樣的閱讀推進活動。例如除全國書市外,還可在全國各大中小城市組織各級各類書市、書展,以書市形式拉動國民的節日圖書消費。還可組織全民評選優秀圖書,也可開展“全國十大藏書家”等國民閱讀評選活動以及 “學習型組織評選活動”,包括“學習型機關”、“學習型企業”、“學習型事業機構”等,鼓勵各企業、單位開展讀書活動。此外,還可學習借鑒其他國家的一些有效經驗,開展多種多樣的閱讀活動,營造濃厚的讀書氛圍。
在讀書日期間,還可借鑒英國的做法,發行購書券(閱讀卡),以代金券的形式拉動國民的出版物消費。可在“全民讀書日”期間,向中小學生、市民、機關工作人員等發行購書券,讀者持券在書店消費可以抵扣現金。
2. 設立校園閱讀體制,促進青少年閱讀。
建立兒童和青少年閱讀體制,這是所有國家成熟推廣閱讀計劃的最大特點。只有在兒童時期形成閱讀習慣,才可能在成年后保持閱讀習慣。而在兒童中間,最重要的是引導機制。因此,需要促進兒童閱讀,培養兒童的閱讀習慣。具體方式可以參考一些國家作法,考慮在學校設立每日課前10分鐘課外閱讀計劃以及其他相關活動。這需要通過國家明文規定的形式來實施,保障實施的效果。
3. 在全國城鎮社區和農村地區開設“社區書屋”與“農家書屋”工程,提高城鄉居民購書便利程度。
出版物消費作為一項非必需消費品,便利性是促進消費的一個重要方面。在國際上,每千人擁有書店網點數是衡量一個國家文化消費便利程度的標志性指標。為了促進農村居民閱讀,我國已經在2007年全面啟動了“農家書屋”工程,計劃在全國農村建立20萬家“農家書屋”。為進一步提高城鎮居民購書便利程度,還可以考慮學習借鑒和移植“農家書屋”運作模式,在城鎮社區開設“社區書屋”,從而為在城鎮全面普及國民閱讀活動提供有效途徑。
4. 增加各級公共圖書館購書預算,進一步發揮圖書館在促進閱讀中的作用。
公共圖書館在促進閱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對此,需要增加對公共圖書館的投入,規定政府對圖書館的投入中一定比例只能用于購書。而對于圖書館來說,也需要走出館門,拉近民眾與圖書館的距離,可通過面向市民發放借書卡、閱讀卡等方式,提高圖書館對公眾的服務水平,促進國民對圖書館的利用。
5. 發行電子閱讀卡,促進電子網絡閱讀。
隨著網絡的發展,網絡閱讀已經成為一種新興的閱讀方式。一些電子網絡圖書公司推出了一批電子閱讀卡,如超星、清華同方知網等。可以與企業結合,由政府提供一定金額的補貼,發行電子閱讀卡,促進國民的網絡閱讀。
我們相信,通過設立“國民閱讀促進工程”,從各個渠道開展多種多樣的閱讀促進活動,我國的國民閱讀率會得到提升,這對提高國民的文化素質,建設和諧社會,實現全面小康,具有重要的意義。
國 外 讀 書 情 況 概 覽
以色列:把讀書放在首位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調查表明,以色列人均擁有圖書館和出版社的數量居世界之首。全國的報刊多達890種,其中英文版的《耶路撒冷郵報》,發行量突破100萬份,全國500萬人口中,每5個人就擁有1份。
冰島:以閱讀消磨時光
2004年12月,只有24萬人口的冰島就銷售了40萬冊書,平均每個人在一個月里買了近2本書,創世界最高紀錄。每年的12月,冰島都會出現購買書籍的高潮,可完成全年圖書銷售量的80%左右。圣誕節前夕書店的生意最好,這在冰島已成為慣例。
法國:年人均讀書11本
2004年,24%的法國人讀了12本書,55%以上的人讀書1至12本。以人口計算,平均每人讀書11本。由于職業各異,讀書的情況也大不相同。中、高級職員和自由職業者名列榜首,人均讀書17本,接下是普通職員和工人,每人平均讀8本和7本書。
德國:70%的人愛聽書
一項調查顯示,70%的德國人喜歡參加聽書活動,即使在電視、因特網十分發達的今天,德國依舊保持著聽書的傳統。這與德國人喜愛看書、買書的習慣有很大關系。在德國,一半以上的人定期買書,1/3的人每天抽出時間看書。
德國的聽書活動以提高人們的文化素質為宗旨,屬于非營利性質活動。聽書會的規模一般不大,參加人數一般在二三十人左右,最多不能超過50人。每名聽眾交納5~8歐元(1歐元約合10.7元人民幣)的入場費,用于主辦方支付場租以及為聽眾提供飲料小吃。此外,聽書會還常有長笛、小提琴和中提琴等樂器伴奏。活動主要由協會、圖書館、出版商和書店等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