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為完成祖國統一大業,解決歷史遺留的臺灣、香港、澳門等領土問題,鄧小平大膽地提出了“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創造性構想。黨和國家職能部門依據這一構想,對臺灣、香港、澳門分別制定了“一國兩制,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港人治港”、“一國兩制,澳人治澳”等具體的方針、政策,順利地實現了香港1997年、澳門1999年回歸祖國的工作,并對臺灣的和平統一工作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盡管臺灣領導人具有明顯的臺獨傾向,使得兩岸在政治上分歧很大,但是,全國人民和平統一的愿望已經得到了世界各國的支持。在這種背景下,研究臺灣的經濟現狀和對外貿易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首先,臺灣作為中國的一部分,其經濟的發展和外貿的增長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其次,臺灣地區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70年代后經濟發展迅速,成為新興工業化地區之一。研究臺灣的經濟問題對其它各國也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再次,自中國改革開放后,與臺灣地區的經濟交流逐漸加強,大量臺資到中國大陸投資并進行貿易,尤其在福建和廣東投資較多。兩岸貿易往來、臺胞到大陸旅游、探親、訪友等均日益增多,兩地文化交流也已相當頻繁。在這種新形勢下,對臺灣經濟貿易問題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最后,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區域經濟合作和發展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主旋律,先后形成了多個經濟區域。當前,基于經濟和政治形勢的新發展,迫切需要大力推動臺灣海峽經濟區域的建設。這也需要對臺灣的貿易問題進行研究。
臺灣貿易中存在的問題
一、臺灣總體貿易中存在的問題
1、外貿出口增長放緩與貿易順差下降
臺灣是出口導向經濟,長期以來以出口帶動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較為成功。然而,近年來,臺灣經濟與對外貿易格局已發生重大變化,外貿出口增長逐步放緩,貿易順差開始減少。從出口增長的幅度來看,臺灣地區在1995年以前的出口增長速度比較迅速,一度達到20.43%。近幾年外貿出口的增長幅度不大,1998年出口增長開始下降,2001年還出現負增長的局面。可見,臺灣地區的整體貿易情況不是很樂觀。從貿易順差的情況來看,臺灣的貿易順差自2002年開始就有所下降,到2004年大幅降至61.25億美元,2005年1~7月降至不足8億美元。8月份開始,出口有所好轉,順差增加,1~9月累計為19.4億美元,官方預計全年外貿易順差將維持在30億至40億美元之間(經濟部預計為40億美元,財政部預計為30億美元),但仍是近十年來最低的。需要注意的是,臺灣的外貿順差減少究竟是一時的現象,還是長期的趨勢,這還有待于進一步的觀察和研究。
2、對香港地區和日本的貿易依賴比較大
自1967年以來,美國一直是臺灣最大的出口市場,1984年,臺灣對美國出口額占臺灣出口總數的比重高達48.8%,以后逐年下降,到1994年臺灣對美國的出口額僅占臺灣總出口的26.2%。同時,臺灣對香港地區的出口在逐年遞增,到1995年,臺灣對香港的出口達到261.21億美元,成為了臺灣的第二大出口市場。從2003年開始,臺灣向香港地區的出口超過了向美國的出口,香港地區一躍成為了臺灣的第一大出口市場。近幾年來,臺灣地區的第一大出口地和進口地分別為香港和日本,這說明臺灣對香港地區和日本的貿易依賴比較大。此外,臺灣對美國、韓國、德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家也具有一定的貿易依賴性。臺灣對香港出口依賴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香港地區經濟近幾年的高速發展為臺灣提供了日益擴大的出口市場,另一方面是由于1989年美國取消了對臺灣的“普遍化優惠關稅(GSP)”待遇,予以種種進口限制,迫使臺灣的出口不得不向其他國家或地區轉移。而臺灣對日本進口的依賴則主要在于日本的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致使臺灣對日本的產品產生了這種依賴性。
3、臺灣農產品的貿易赤字持續擴大
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臺灣農產品出口所創造的輝煌受到世人的矚目,其出口占到了臺灣農產品市場的半壁江山,其中,1965年臺灣出口額占總出口的比重達到了63.7%,有力地支持了臺灣的工業化戰略。但是,自1996年以來,臺灣農產品的出口一直呈下降的趨勢。同時,臺灣農產品也受到海外市場的沖擊,因此,自1974年以來,臺灣的農產品貿易就一直為赤字狀況。到1997年,逆差值達到了最高水平,為59.4億美元。其后幾年,該逆差狀況略有好轉。到了2002年1月,臺灣農產品的進口金額就一路攀升。盡管其出口金額也有所增加,但是明顯小于進口額的增長,從而導致了臺灣農產品的貿易赤字持續擴大。據統計,2002年,臺灣農產品的貿易逆差還只有39.7億美元,2003年、2004年和2005年該逆差持續擴大,到2005年該值達到了57.7億美元。據專家預測,臺灣農產品的貿易逆差狀態在短時間之內不會改觀,反而有可能會加劇。臺灣農產品貿易逆差持續擴大的趨勢對其經濟的發展是十分不利的,應該采取措施予以改善。
4、農產品出口集中度過高
近年來,臺灣農產品的出口主要集中在漁業和畜牧業上,約占70%之多,其中漁業產品占的比重最大,2005年占農產品總出口的43.0%。而臺灣農產品的進口主要集中在種植業產品上,2005年占農產品總進口的59.5%。臺灣農產品出口市場的集中度比較高,主要集中在日本、香港、美國、越南、泰國、韓國、新加坡、中國大陸、馬來西亞、印尼和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其中,日本、美國和香港是其優勢農產品的主要出口市場。隨著兩岸經貿往來越來越緊密,特別是最近兩年,臺灣經常在大陸組織諸如產品展銷會之類的活動,而臺灣農產品由于其品質較好,受到大陸人民的喜愛而在大陸熱銷。2005年,臺灣出口到香港及大陸的農產品值較2004年增加了3.7%,而銷往日本和美國的農產品同期急劇下降了7.8%和3.9%,出口至大陸的農產品占臺灣農產品出口的比值也由2003年的5.4%上升到2004年的8.3%,2005年進一步上升到10.1%。可以預見的是,在今后的幾年內,臺灣出口到香港及中國大陸的農產品將進一步增加。高的出口市場集中度一方面反映了臺灣農業的高端性,另一方面從臺灣優勢農產品出口的變化上我們也可以發現臺灣的農產品出口環境正在惡化。因為這些國家和地區是WTO大家庭中影響力大的成員,這些國家和地區內部農產品貿易保護的壓力較大,與外部農產品貿易爭端頻繁。
二、臺灣對大陸貿易中存在的問題
1、臺灣對大陸的貿易依存度越來越高
根據中國海關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05年,臺灣海峽兩岸貿易達到了912億美元,較2004年增長了12.6%。據2005年12月的單月統計數據,臺灣對大陸的貿易依存度增至39.8%。根據國際貿易理論。40%為一個分界線,超過40%表明貿易已經形成大量依賴關系,因此,臺灣貿易已經對大陸形成了嚴重的貿易依賴關系。可以想像,如果臺灣失去了大陸這個巨大的貿易伙伴,其經濟將會面臨崩盤的危險。從臺灣對大陸出口占總出口額比重來看,臺灣的出口對大陸的依賴性也是不斷增強的。1991年,臺灣對大陸的出口占其總出口的比重只有9.84%,到2004年該比重已經達到了25.84%。可見,臺灣對大陸的貿易依賴性非常強。
2、海峽兩岸貿易往來嚴重失衡
長期來,臺灣對大陸的貿易存在高額順差,已成為兩岸貿易發展中最顯著的特征。自1991至2005年,臺灣對大陸一直為順差狀況。特別是2002年以來,在臺灣總的貿易順差出現下滑的情況下,臺灣對大陸的貿易順差卻呈現出快速增長的趨勢。截止到2002年底,臺灣對大陸的貿易順差為160.44億美元,其后,臺灣地區對大陸貿易順差額逐年上升,到2005年臺灣貿易順差達到317.00億美元,顯示出海峽兩岸貿易往來的嚴重失衡。20世紀80年代以來,大陸經濟保持快速發展,加上實施了一系列吸引外商投資的優惠政策,臺商紛紛來到大陸投資。隨著臺商投資的快速增長,大陸對臺灣的貿易順差也在迅速增加。從臺商在大陸投資的發展與兩岸貿易順差的變動曲線可以看出,兩者的變動走勢有著較強的趨同性。例如,1993年臺商在大陸投資金額增長199%,同期,臺灣對大陸貿易順差的增幅也達到了122%,顯示出投資增長對貿易發展的帶動作用。從臺灣對大陸貿易的地區分布來看,沿海四省市即廣東省、江蘇省、福建省及上海市是臺灣對大陸貿易的集中地。其中,廣東省為臺灣對大陸貿易順差的最大來源地,其貿易順差占臺灣對大陸貿易順差總額的60.86%。海峽兩岸貿易之所以嚴重失衡,主要原因是臺灣當局實施了限制性大陸經貿政策,同時,大陸對臺灣則實行了積極開放的經貿政策,這兩種不同的貿易政策導致臺灣對大陸貿易形成巨額順差,并促使該貿易順差持續增長。
發展臺灣貿易的對策分析
一、發展臺灣總體貿易的對策分析
1、積極拓展海外市場
臺灣產品的來源地和去向地比較集中,導致了其對香港地區的出口依存度比較大,對日本的進口依存度比較大。這種高的貿易依存度對臺灣貿易的發展是十分不利的,一旦臺灣和香港或者臺灣和日本之間產生了貿易摩擦,就會影響臺灣貿易的發展,進而影響其經濟的發展。因此,臺灣必須要積極拓展海外市場,促進貿易的健康發展。首先,臺灣企業要培養更多的懂產品、懂外語、熟悉國際貿易流程的外銷人才。其次,企業要積極參加互聯網營銷平臺、廣交會、國外參展等活動,利用多種方式讓外商知道臺灣公司的優勢。最后,在已發現的客戶中,培養長期合作伙伴,協助他們開發當地的市場。
2、大力促進農業的出口
臺灣農產品貿易逆差持續擴大的趨勢對其經濟的發展是十分不利的,臺灣當局必須采取措施予以改善。臺灣當局可以從下面幾方面入手來促進農產品的出口,以緩解農產品貿易逆差不斷擴大的局面。首先,要制定一系列鼓勵農產品出口的政策,鼓勵具備比較優勢的農產品企業出口,重點培育一批在國際市場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和品牌產品。其次,要建立促進農產品出口發展基金,幫助出口企業了解國外市場信息,特別是國際市場消費變化趨勢和國外技術壁壘。最后,臺灣當局也要為農產品出口做好服務工作。注重分析研究國際國內農產品市場動態,為企業提供準確信息,為農產品出口的市場準入創造條件,如簽訂多邊、雙邊農產品貿易協定,消除非貿易壁壘。
3、積極推進農產品出口的平衡發展
臺灣農產品出口集中在漁業和畜牧業上,而其出口去向則主要集中在日本、美國和香港等國家或地區。為了促進臺灣農產品的平衡發展,需要積極增加其他農產品的出口量,并且,把出口市場拓展到歐盟、韓國、新加坡等國家。臺灣的谷類及其制品、砂糖及其制品、蔬菜及其制品、水果及其制品、花卉與種苗、茶葉等農產品發展比較好,深受海外市場的歡迎,臺灣可以積極發揮這些農產品的優勢,為這些農產品的出口制定相關的優惠政策,鼓勵它們出口,為臺灣農產品的出口創造出新的亮點。在出口市場方面,歐盟、韓國、新加坡、泰國等國家的市場比較大,可以積極開拓這些國家的農產品市場,將臺灣的農產品出口到更多的國家或地區。
二、發展海峽兩岸貿易的對策分析
1、堅持一個中國原則
海峽兩岸貿易的不平衡與當前海峽兩岸的目前的政治形式是密不可分的。臺灣問題一直是困擾海峽兩岸的大問題,由于臺灣當局的錯誤做法,導致了臺灣海峽兩岸目前的分離狀態。同時,臺灣當局對海峽兩岸貿易的種種限制政策,也導致了兩岸貿易的不平衡。這是中華民族的不幸,所有中國人無不殷切盼望早日結束這種令人痛心的局面。中國的統一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中國實現統一后,兩岸可攜手合作,互補互助,發展經濟,共同振興中華。原來一直困擾臺灣的各種問題,都將在一個中國的架構下得到合理解決。臺灣同胞將與祖國其他地區人民一道共享一個偉大國家的尊嚴和榮譽,而隨著祖國的統一,海峽兩岸貿易的限制也會逐漸取消,臺灣地區對大陸貿易順差額逐年上升的情況必然會得到根本的改善。
2、加強臺灣海峽經濟特區的建設力度
臺灣海峽經濟特區包括我國臺灣海峽東岸經濟區(主要指臺灣地區和臺灣海峽西岸經濟區)和臺灣海峽西岸經濟區(主要指福建省的鄰近區域)的中國東南沿海地。一個經濟發達、交通便捷、民眾富裕的東南沿海地對中國的統一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臺灣海峽西岸經濟區的龍頭一廈門經濟特區的經濟與科技并不特別發達,“火車發動機”動力不足,與臺灣海峽東岸經濟區很難互相推動。因此,中國大陸政府必須依靠自身的實力,采取特別的政策和非常規手段,建設一個“軟硬體”現代化的大陸海峽西岸經濟區,以早日實現臺灣海峽西岸經濟區與東岸經濟區的良性互動,不斷提高臺灣海峽兩岸的科技和工商業發展水平,進而不斷加大兩岸技術貿易、勞務貿易和貨物貿易的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