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件背景
2002年,A房地產開發公司以裝修某行政單位辦公樓需墊資為由向B銀行申請流動資金貸款;B銀行經審查后,給予了A公司人民幣3000萬,期限一年的貸款。其中貸款條件為:(1)A公司的關聯企業C房地產開發公司提供保證擔保;(2)該辦公樓的產權方D單位承諾將裝修款付至A公司在B銀行開立的監管賬戶中用于還款。為此, A、B雙方簽署了《借款合同》;B、C雙方簽署了《保證合同》;A、B、D三方簽署了約定裝修款付至監管賬戶用于還款的《補充協議》。據此,B銀行于2002年5月向A公司發放了3000萬貸款。
2003年5月貸款到期后,因裝修工程沒有驗收完畢,A公司無法歸還貸款,B銀行對該筆貸款進行了借新還舊,借新還舊條件同貸款條款。在辦理借新還舊手續時,相關方簽署了《借款合同》和《保證合同》,并在《借款合同》中約定“A、B、D三方簽署的《補充協議》依然有效”。
2003年8月,D單位向監管賬戶支付了1200萬款項。對該款項的處理,A、B雙方發生分歧。A公司要求劃至其他賬戶,另作他用。其理由是:(1)借新還舊貸款還沒有到期;(2)裝修尾款遠大于3000萬,且借新還舊的《借款合同》中沒有約定D單位一旦付款就用于還款。B銀行則要求用于還款,理由是:(1)貸款用途是裝修,裝修款應用于還款;(2)原初貸款本已到期,如不借新還舊則已逾期;以后的裝修款還不知道何時才能支付,如現在不還款,借新還舊到期后還有可能出現逾期。A、B雙方幾經協商都未能達成一致處理意見。在這種情況下,B銀行強行扣收了該筆款項用于還款;同時,鑒于A公司已表達了“如扣劃該筆款項將不還余款”的意思,B銀行宣布貸款提前到期,并將A、C、D三方訴至法院,要求三方履行各自的責任。
一審法院和二審法院經審理后都認為,借新還舊《借款合同》中“A、B、D三方簽署的《補充協議》依然有效”的約定因未經D單位確認,對D單位沒有約束力。因此判決如下:(1)A公司承擔還款責任;(2)C公司承擔擔保責任;(3)D單位免責。
由于A、C公司都是項目公司,在訴訟階段,兩公司僅有的少量財產也被轉移,經營也基本停止,等判決書生效后已沒有可供執行的財產,結果B銀行的1800萬余款全部損失。
案件點評
法律文書、法律條款的效力
在本案中,借貸雙方在業務的開始就都寄希望D單位的裝修款用于還款,因此,在法律文書上確保D單位有義務將裝修款付至監管賬戶是至關重要。B銀行在第一次發放貸款時,通過《補充協議》的方式讓D單位承擔了這一責任,但遺憾的是,在辦理借新還舊手續時,僅在《借款合同》中附加了“A、B、D三方簽署的《補充協議》依然有效”的條款,而沒有讓D單位對此條款進行確認。雖然D單位在借新還舊后向監管賬戶支付了款項,但根據合同相對性原理,該條款的效力,也就是說D單位有沒有義務將裝修款支付到監管賬戶是有疑義的。爭議發生后,D單位就沒再作支付,在訴訟中,D單位也是以該補充條款沒經其確認因而對其無效為由進行抗辯的。法院以補充條款未經D單位確認為由判決D單位免責,在法理上是說得通的。
授信條件的適當性
在本案中,B銀行最終損失的另一重要原因是擔保的虛化。作為保證擔保人的C公司本來是第二還款來源,但由于C公司與A公司是關聯公司,共同受一個股東控制;更重要的是A、C兩公司都是房地產項目開發公司,沒有多少固定資產,也沒有持續經營的內在要求。因此,基本上沒有多少實際擔保能力。在本案發生糾紛后,A、C公司停止了業務經營,少量的辦公設備,如電腦等也轉移他處,結果使B銀行根本就找不到可供執行的財產。
對銀行的啟示
結合本案例的分析,筆者認為銀行在防范類似風險上應注意以下幾點:
授信風險控制措施應切實有效
風險對銀行來說是與生俱來的,因此,風險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要知道風險在哪,該如何控制這些風險。在本案中,B銀行意識到了A公司的還款能力風險,也采取了諸如保證擔保、鎖定還款來源等風險控制措施,但由于風險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和執行性等原因,使這些風險控制措施最終形同虛設。
本貸款業務的風險控制措施有三個:
A公司的還款。借款人是還款的第一來源,因此其還款能力和還款意愿是非常重要的。對還款能力可以通過財務報表和項目情況等要素進行客觀評價,對還款意愿則只能通過歷史記錄和負責人情況等要素進行主觀判斷。在本案中,A公司是一個項目公司,項目公司的經營項目特定、經營期限較短、經營資產較少等問題應該引起B銀行的重視,但由于B銀行認為靠鎖定D單位的付款就足以還款,因而忽視了對A公司自身的風險評估。
C公司的保證擔保。相對于抵押擔保和質押擔保,由于保證擔保具有不用轉移擔保物的占有、不用辦理抵(質)押登記、不用進行擔保物評估等優點,在擔保實踐中運用較多。但保證擔保靠的是保證人的信用,因此保證人的還款能力和還款意愿對保證擔保的實際效果非常重要。然而,保證擔保畢竟是一項負擔,存在要履行擔保責任的可能,因此,沒有一定關系的企業間是不愿充當保證人的,也由此使關聯擔保在實踐中非常普遍。
在本貸款業務中,A公司和C公司就是兩個關聯公司。這種擔保未嘗不可。但由于C公司也是一個項目公司,其還款能力是非常有限的,銀行也是容易識別的。然而,在本業務中,B銀行卻由于偏信于D單位的付款,認為C公司的保證擔保僅僅是一個表象,因此對C公司的擔保能力的風險沒有引起足夠重視。結果讓一個沒有擔保能力的公司承擔了擔保責任。
D單位的指定付款。由于D單位是一個行政單位,其支付辦公樓裝修款的能力是沒有問題的。但既然是工程裝修,就存在能否按時按質完成裝修過程的風險。在本業務中,B銀行對這一風險也估計不足。如2003年5月第一次貸款到期時,就是由于裝修沒有完工,裝修款無法支付,而導致不能按期還款。在不得不進行借新還舊后,又由于操作手續的失誤,使該還款來源也沒被鎖住。
總之,在本業務中,由于B銀行將風險控制措施過于集中在D單位的指定付款,在業務開始就埋下了風險隱患,所以因種種原因,使風險最終發生。
確保法律文書的合法有效性
完備有效的法律文書是銀行授信業務鎖定風險的重要手段。在本貸款業務中,B銀行的有關人員就是由于沒有準確理解合同相對性原理,沒有充分認識到法律文書對控制風險的重要性,而直接導致了風險的發生。
在銀行的各類授信業務中,需要與受信人簽訂一系列的法律文書,以控制風險。這些法律文書,一方面需要在條款上確定各方的權利義務,全面落實各種風險控制措施,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偏重于保護銀行利益;另一方面需要通過合同簽訂等手續確保法律文書對各方的有效。在銀行實務中,由于各銀行基本上都成立了法律部門或法律崗位,已經能夠保證法律條款的有效性;但由于在授信業務的操作環節中,或者是操作人的法律風險意識不強,或者是由于客戶過于強勢而不得不遷就客戶,致使在合同簽訂環節存在許多問題,如虛假簽字、假印鑒、無權代理人簽字、合同內容錯漏等。
這些問題的存在,直接原因是經辦人的水平、意識等,但更進一步講,也與目前法律部門和法律人員在銀行內部的實際地位有關。在實務中,各銀行都強調法律部門的重要性,要求法律部門在風險控制和業務推動中發揮主要作用;但在實際上,法律部門往往成為要求高精地、矛盾集中地、糾紛解決地、待遇低洼地。這種狀況的存在,抑制了一些法律部門和法律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責任心。而對具有工作效果難以量化評價、工作蘊含的風險滯后發生、道德風險難以客觀評價等特點的法律工作,法律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責任心是決定其工作長遠效果的重要因素。
糾紛發生后,協商應保持適度的靈活性
在本案糾紛發生后,A公司曾表示,裝修余款超過了3000萬,足以償還貸款,而該公司目前急需該筆資金,如果B銀行能不扣劃還貸,A公司的實際控制人愿意為該筆貸款提供個人連帶保證擔保。該提議被B銀行研究后,相關人員都認為,扣劃該1200萬,可能損失1800萬;但如果不扣劃該1200萬,則可能損失3000萬,因此,沒有接受該提議。
B銀行當時的扣款行為,確認使其收回了1200萬,避免了發生損失3000萬的風險。但如果換個角度分析,B銀行當時的扣款行為也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在當時情況下,對另1800萬貸款的回收,B銀行實際上沒有可能。理由是:(1)A、C公司都是房地產項目開發公司,自身沒有多少固定資產;(2)A、C公司受同一人控制,容易采取一致行動;(3)借新還舊《借款合同》中的附加條款對D單位沒有約束力,至少其效力不確定;且D單位與A公司關系密切,容易受A公司的影響。
相反,如果B單位接受了A公司的提議,在其實際控制人提供擔保的前提下不扣劃該1200萬,則有收回全部貸款的可能。理由是:(1)該筆貸款事實上是一筆給空殼公司的信用貸款。公司的信用,特別是其實際控制人的意愿,對公司的還款意愿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讓其實際控制人提供擔保而不扣劃該筆款項,將發生如下效果:一方面,將其實際控制人加入到了本筆貸款,使其負有履行擔保義務的責任。在A公司不歸還貸款時,可以直接要求實際控制人歸還貸款。另一方面,A公司之所以強烈要求B銀行不扣劃該筆款項的,是其當時確實有需要。由此,如果B銀行不扣劃款項,也容易緩和矛盾。(2)D單位的裝修余款還可以覆蓋貸款余額,因此,讓D單位承擔支付義務對B銀行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接受A公司的提議,并附加讓D單位承諾繼續將余款支付到監管賬戶的條件,則B銀行的貸款基本上可以收回。當貸款糾紛發生后,銀行在與借款人之間協商時,保持適當的靈活性,以更有效的保護銀行債權的安全,盡可能多的收回貸款,則是非常必要的。
(作者單位:北京市創天律師事務所 中國民生銀行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