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企業金融:化解中的難題
編者按:中小企業的重要性顯然毋庸置疑,但它們成長中的風險注定了要走比大企業艱難的融資之路。中國的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由來已久,盡管政府各部門、銀行和各界人士為之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中小企業資金依然短缺,雖然中國流動性已經明顯過剩。這種資金供求結構的失衡引起了我們特別關注,本期從金融制度設計和銀行業務創新角度切入,推出幾位專家和實業界人士的觀點以饗讀者。
當前中國流動性過剩與中小企業融資難并存折射出融資制度設計的缺陷,如何充分發揮政府政策和市場機制來調節資金的余缺,實現金融資源的有效配置是中國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政府應當借鑒國際成功經驗,放松金融管制,促進金融制度創新,充分發揮資本市場和銀行的融資功能,這是解決中國中小企業融資難的不二選擇。
中小企業融資問題日益受到全世界各國家政府重視,在實際做法上,各國政府支持的方式基本上有兩種傾向:一種是以美國為代表的傾向,主要是著眼于經濟結構調整,改善工業基礎,創造優秀的企業;還有一種是歐洲傾向,主要目標是解決就業問題,從就業的角度來支持中小企業。中國現在剛剛開始重視這個問題,眾所周知,1996年我國曾經提出一個口號叫“抓大放小”,我1997年去日本訪問時,日本一些經濟學家,他們對我們中央提出的“抓大放小”表示了不同的看法,說你們提出“抓大放小”這似乎不正確,我們日本不是這樣的,日本是大企業和小企業訂十年合同,小企業給大企業做配套的時候不斷改善產品質量,提升管理水平,提高創新能力,同時鎖定了大企業的訂貨成本。你中國為什么各項成本都在提高?就是小企業沒有發展起來,配套企業沒有發展起來。這些問題的根子就在于你們“抓大放小”的指導方針。但近年來,中國的決策層已經開始重視中小企業扶持問題,這個思想轉變是不容易的。大家都知道,一個國家到底能發展到什么程度,主要在政府,關鍵在政府領導人的戰略理念、文化價值觀和出臺的政策,在于政府主導的制度供給狀況。那么,在中小企業融資方面有哪些制度供給呢?我拿一個數字給大家講一下:美國的中小企業大致是2140萬多家,約占美國企業總數的99%,比重非常高。在中小企業融資構成中,45%是由個人出資,即用個人儲蓄的錢來辦企業;13%是向親戚朋友借款,你們可以問國內有辦企業經驗的人,肯定有向親朋好友借款的。另外有29%是各類投資公司、金融公司和風險投資基金的投資,因為美國的投資公司非常非常多,有上萬家,有什么婦女投資公司、街道投資事務所,各類投資應有盡有,因為他們金融服務崇尚的是自由化,各方面管制很放松;有4%來自證券市場融資,約有1%的資金來自于政府直接財政補貼。我們可以計算,這些資金總共只占92%,那么其余的8%則來自銀行貸款。我們論壇昨天下午和今天上午講的都是這8%的事。中國中小企業融資構成中銀行貸款占多少?我們現在沒有一個權威統計數據,因而還無法說出它的準確比例,估計就在10%左右,誤差不會很大。舉美國的例子目的在于為我們研究中小企業融資問題提供一個輪廓:即中小企業資金都是從哪兒來的?用比較的方法,使我們通過在制度設計上和美國以及其他發達國家進行對照,從而發現我們制度的缺陷和不足,然后提出一個系統化的解決方案。
首先從政府角度,政府所做與理想目標的差距在哪里呢?中國各級政府對中小企業的直接財政補貼從數量說非常少,科技部1999年的時候創立了一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受到朱镕基總理的支持,每年計劃撥10個億(到目前余額只有40多億),這個基金用于支持中小企業的創新項目,最高補助為七八十萬元,因為資金太少,就像做菜撒花椒面,只能起到調味作用。
1998年2、3月間,朱鎔基總理安排鄧楠同志做一個中國風險體系設計的課題。鄧楠同志當時任科技部副部長,她認真落實了此事,建立了兩個課題組,同一題目搞“A、B卷”,我是“B卷”課題主持人和執筆人,跟科技部同志一起寫文件,后來形成了幾個報告,核心內容就是要為中小企業,特別是為科技創新型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服務,包括提供創業板市場、場外交易市場這類直接融資平臺。這些建議在當時看很超前,因而引起不少爭議。其中有人說,主板市場還沒有搞好,風險這么大,還奢談建什么二板市場?我們當時向鄧楠同志建議,如果不搞這些融資市場,就永遠產生不了面向公眾的、市場化的中小企業價值評估平臺,就不能產生世界級的影響,也就無法影響全社會的儲蓄投資循環流程,必須建!鄧楠同志說:很好,由你們給我提供思想設計,我來向領導人陳述利害,來說服他們。據說溫家寶總理最近有幾個講話,提出要盡快開設創業板,因為1998年以來鄧楠就不停向他匯報這些想法,所以溫總理對此事有深刻的認識和透徹的理解。當年二板市場為什么會擱淺?主要原因是2000年七八月間我國領導人聽信了一些人的觀點:即我國當時主要矛盾不是資本市場問題,而是社保基金籌集問題,認為中國當年社?;鹎焚M3000億元,很快將超過1萬億元,如果處理不好會造成巨大的社會政治風險,因此要選擇一些上市國有企業按照市場現價進行國有股在資本市場進行減持,所得資金補充社保基金。國有股減持政策一出即引發了中國股市長達5年的漫漫熊市,之所以出現這種情形與當年這段故事不無關系。
現在為什么中央領導人又開始考慮中小企業融資問題,原因就在于從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來,經過這十年快速發展,中國金融體系的主要矛盾已經不是系統性風險過高的問題,而是金融資源的利用效率太低而導致嚴重的流動性過剩問題。剛才有人說我們現在資本過剩需要輸出,中國要變成資本輸出國家,這個判斷也許不錯。但我寫過一篇文章,說流動性過剩真正的根源是過度的金融管制。中國資金過剩并不是真正的流動性過?;蛸Y本過剩,而是金融資源配置效率不高所致。我們為什么要研究中小企業融資問題,就是因為它們普通資金短缺,需要的資金無法滿足。目前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極不完善,農村、農業都缺少資金,農民在生產資金方面嗷嗷待哺,很多農戶春耕時借2000塊錢都借不到??h域經濟現在普遍低迷,主要原因是因為中農工建四大銀行撤走分支機構后金融服務出現明顯供給不足。我們的金融政策、金融制度亟待調整,因為一方面資金供給嚴重短缺,另一方面卻出現嚴重的流動性過剩。實際上中小企業需要的資金、產業結構調整需要的資金、我們建設和諧社會需要的資金都缺乏切實的保障,原因是中國還未建立一個系統的金融政策思想,沒有設計出一套有效的金融制度體系。全社會的資金像什么呢?就像我國境內雅魯藏布大峽谷的水,每年5000多億立方米沿著喜馬拉雅南坡外流,流到印度、尼泊爾,然后一遇大雨那邊嚴重泛濫,而我們中國整個西部地區、華北、東北和華東都嚴重缺水,所以有人提出朔天運河構想。我覺得現在的金融體系就缺一個金融朔天運河計劃,即怎么把那些過剩資金通過一種制度管道自動引到資金不足的地方去。資金有效配置最重要,中國并不是真正的資金過剩也不是真正的資金短缺,而是缺少這個金融朔天運河,缺少開鑿朔天運河的思想,這才是最主要的問題。美國是怎么做的呢?大家都知道,美國在支持中小企業的時候,與日本、歐洲不一樣,日本靠政府,政府扶持力度比較大,歐洲政府扶持力度不及日本,但要比美國強一些。美國政府主要起到引導作用,靠市場發揮主要作用。剛才我舉過統計數據,美國政府直接補貼只占總融資的1%,但有其他支持融資措施,包括中小企業管理局(SBA)的擔保,它可以給中小企業75萬美元以下的貸款提供總貸款額75%的擔保,它這套擔保制度,全世界最先進。我2000年去美國的時候,和美國創投協會負責人及中小企業管理局的官員交流,發現他們的制度設計非常科學,我們政府還沒有設計出這樣制度。還有政府的稅收支持,我們中國存在私營企業重復征稅、歧視富人、對中小企業和三農進行支持的優惠稅收政策缺位等問題,這些問題現在都沒有解決,我們現在建設和諧社會,很多人講貧富差距越來越大,收入分配嚴重不公,講基尼系數升至0.46,大家都慷慨激昂甚至義憤填膺。有的說中國經濟有問題,還有一些人說我們的路線出了偏差,有些網民恨不得喊這些發牢騷者萬歲,但不當家不知柴米貴,發牢騷不能解決中國實際問題,要提出一些建設性的意見,怎么根據中國國情和世界經驗設計出一套好的辦法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從目前情況看主要是要發揮政府的作用,因為中國改革屬于政府主導型的,發展中政府也發揮著主導作用。政府主導的意思不是讓政府直接當投資者,參與一切,作大股東,而是要政府提供政策支持,提供制度平臺,提供促進資源配置的公共服務,這點最為重要。所以,在中小企業融資方面我認為中國政府需要借鑒美國經驗,可以效仿美國的中小企業融資戰略和制度設計。
再來看我們的銀行,我們有像李鎮西行長這樣的優秀人才,他們是先知先覺者,率先搞微貸支持小企業發展。我們許多銀行來向包頭商業銀行學習微貸經驗,更多關注的是微貸12%至18%的年利息率,這當然也是合乎理性的行為,但包頭商行支持小企業還有履行社會責任、業務客戶忠誠度培養及為中國經濟結構調整貢獻力量等包含著高尚和發展遠見的一面,這些更需要我們的中小銀行學習。從本質意義說,銀行主要解決的是企業的短期流動資金需求問題,但中國中小企業更加短缺的是永久性營運資本,這方面的需求應靠創業投資和多層次資本市場來解決。我給大家介紹點數字:中國從1998年出現較多創業投資公司到現在,全國創業投資注冊資本量號稱300多億,實際上投資頂多100多億,好多公司拿注冊資本去炒股票,所以中國現在創投業不發達。實際上從1985年,創業投資這個詞就寫進中央文件里面了,到現在22年了,我們創業投資還是幼稚產業,發人深思。這說明什么?說明我們在戰略眼光和改革執行力度上存有問題,發展22年沒有實質突破。有同志可能覺得,我們現在生活很好,今年GDP增長率將超過11%,連續三年超過10%,大家都其樂融融,日子蠻不錯嘛!其實不然,目前在新形勢下中國面臨的最大威脅是產業空心化問題。我們過去理解的產業空心化是指一個國家制造業外移,但現在中國面臨的卻是一個新的產業空心化,就是我們有很多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獲得一定成就之后,由于國內創業投資不發達,得不到本土資的本支持,結果國外的創業投資公司就乘虛而入,在早期將他們予以收購,變成了外國的企業,將來企業做大了中國再向外國支付知識產權費用,這種新型的產業空心化是中國經濟面臨的最大危險。整天做服裝、玩具、集裝箱等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的產品出口,雖然各個產量都是世界第一,對中國長遠發展和國力提升作用甚微。中國未來要成為一個體力型國家,還是腦力型國家?顯然我們應該向腦力勞動、知識經濟型的國家方向努力,擁有5000年文明的國家長期給世界打零雜、干粗活將顏面無光。我們應當從創新型中小企業、成長導向型中小企業的大力扶持入手,對中國經濟進行結構性改造。根據美國的統計,中小企業人均創新發明量是大企業兩倍,為什么大企業不行呢?因為大企業創新的時候,都是為了跟現有的產業、產品做配套,增加一個部門、或者一個產品,完全創新不僅成本高昂,甚至會本公司現有產品造成沖擊;只有那些中小企業,在生存壓力下才能產生橫空出世、驚駭俗的創意,比如美國的微軟、英特爾等成功企業,大多都是創新思想的結晶。在知識經濟時代,創造性設想最為重要。我們發現自2000年美國NASDAQ市場大跌以來,新經濟不再是評論的焦點,但實際上新經濟是經濟增長的必然選擇,中國必須強調新經濟因素和知識經濟因素,從創新型中小企業金融支持入手,以解決長久的自發性的具有可持續能力的產業結構調整問題。那么銀行應該怎么做?我剛才講了,按照美國的數據銀行只做了中小企業資金需求中8%的事,在中國則只做短期的流動資金供給,但這里面仍有很多創新的余地。很重要的創新點就是利用市場細分方法對中小企業進行分類,弄清哪些是解決就業吃飯問題的中小企業,哪些是具有創意產品,將來有可能成為偉大企業的中小企業,哪些是扶貧對象等等,根據不同的分類區別對待。
另外在銀行之外,資本市場現在要繼續解決的已經不是創業板問題了,因為創業板肯定要推出了,現在需要解決兩點:一是前面講的政府要提供相應的政策和制度支持,二是要建立場外交易市場。說到場外交易市場,我們1998年就向中央建議全國至少要建立10多家,全中國有10到12個場外交易市場多不多?不多。2001年,我到韓國,韓國創業板市場高斯達克(KOSDAQ)的總裁跟我說,全球各類交易所有600多家,中國人口占世界四分之一,用人口指標衡量中國交易所的最佳數量在150家左右。我對他表示感謝,告訴他如果這樣的建議讓中國領導人一旦采納,不用建150家,能建15家證券交易所中國金融業和整個經濟就會大變樣。現在我覺得我們要解決的是觀念問題,要讓很多場外交易市場設立起來。只要建立了一定數量的場外交易市場,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在相當程度上就會得到解決。中國的現實是一個公司只要掛牌上市,就有很多銀行想方設法要把它變成自己的貸款客戶,因為上市解決了一個永久運營資本的籌集和再籌集問題,相應的債務融資――銀行的信貸融資問題就迎刃而解,因此說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相輔相成。在1985年我上博士的時候,黃達老師和王傳綸老師請來了美國著名經濟學家、金融深化創始人之一約翰﹒格利。格利那年給我們講了幾天課,據他對美國幾十年數據進行分析發現,直接融資每增長1%,間接融資也相應增長1%。我們再看中國那些漫畫家筆下的股市熱:一只籠中老虎(銀行存款)用爪子扒著鐵柵欄要出來,好像股市發展銀行存款一定是負相關關系,但事實不是這樣的。從宏觀角度考察,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是相互促進的。所以我覺得中小企業融資需要系統化制度性的解決方案,這個解決方案重點應該在政府和市場這兩個層面。
(本文根據作者在2007內蒙古金融論壇發言的音像資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