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包頭市商業銀行這樣一家位處祖國西北邊陲小城—包頭的城商行,在我國銀行圈內可謂名聲鵲起。“國際化”、“微小貸款”、“風險管理一類行”、“七家二類城商行(一類行空缺)之一”這些國內稀缺的概念資源無不與包商行有著密切關系,而所有這些又無不深深烙著這家銀行的掛帥人——李鎮西的印記。最近,這位西北硬漢型行長又提出了一個頗有意思的所謂“1、3、5”構想。帶著興趣和疑惑,本刊記者于日前對其進行了采訪。
基本內涵
《》:李行長,您好!時間過得好快,轉眼之間,距離上次對您的專訪已是一載有余。由您掛帥的包頭市商業銀行依然如展翅翱翔的草原雄鷹,續寫著增長的傳奇。最近,您提出了一個“1、3、5”構想來勾勒一個好銀行的輪廓,您能給我們介紹一下這一構想的基本內涵嗎?
李鎮西:包頭市商業銀行地處西部欠發達地區,五年前我接手的時候,資產規模不足17億,不良資產包袱沉重,人員不整。如今,包商行的規模已近500個億。在你們《》雜志最新的中國商業銀行競爭力排行榜上,包商行位列寧波、杭州和南京市商業銀行之后,居大型城商行第四名,包商行這幾年的變化的確有點像是“神話般的增長”。回過頭來總結一下,主要歸功于我時常給行里員工講的那句話:“思路決定出路”。我接手包商行時的心態是,不接則已,要接就一定要把包商行做出個樣子來,那當然是一個“好銀行”的樣子,那么到底什么樣的銀行才是好銀行?說實話,當時的我不清楚,全行人員都不清楚。經過這幾年的摸索、學習、思考、總結,可以說初步形成了一個輪廓。從我們包商行的情況看,這個輪廓就是 “一個標準”、“三個文明”和 “五個方面”。“一個標準”即“國際化”——國際上好銀行的標準;“三個文明”即“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五個方面”即管理、經營、創新、企業文化和金融生態。
“三個文明”
《》:幾年前,您就提出了要把包頭市商業銀行打造成為“國際化”的好銀行的戰略目標,而“三個文明”和“五個方面”是您近一年來的新構思,特別是“三個文明”這樣一種可以用于任何層面的一般性的概念用于一個好銀行的架構中,似有寬泛之嫌,您可以為我們詳解一下嗎?
李鎮西:確切地講,我在2002年就提出了要把包頭市商業銀行打造成為國際化的好銀行的戰略目標,當時叫“與國際接軌”。不過,說老實話,雖然提出了這樣一個目標,但其中究竟包含哪些東西,我的確不清楚,但有一點我明白,“國際化”肯定是一個好東西。國際上的好銀行都在全球做生意,掙全世界的錢,而且大都越做越紅火,照這些銀行的樣子去做當然是錯不了。當時,對于這個想法,不光我不清楚,全行大多數人更是云里霧里,所以,部分班子成員當面很不客氣地對我講:“連一個小小的包頭還沒搞定,奢談什么“國際化”啊?”行外的一些同業人士私下里對我也議論紛紛:“瞎狂什么!”關心我的市領導勸我“還是多想想怎么先在包頭生存下去吧”。可見,當時我推“國際化”這樣一個目標的阻力有多大呀!但我這個人就是這樣,只要是認定了、認準了的東西是不會輕易回頭的。我頂住了壓力,也想出了許多辦法,花了許多本錢去感觸“國際化”、認識“國際化”、研究“國際化”,在全行員工中宣傳“國際化”、討論“國際化”。正如去年年初貴刊去我們行里采訪時所看到的,包商行營業大廳的宣傳欄中宣傳的是“國際化”,內部行報——《金色時光》里寫的是“國際化”,我在大會小會上講的是“國際化”。也正是在這段時間里,我對“國際化”的理解形成了一個初步的輪廓:“國際化”對包商行來講首先是一種理念、一種標準,即國際上好銀行的文化底蘊、運作理念、制度架構和操作流程,是整個一套體系化的東西。包商行就是要按照這樣的標準去構設自己的企業文化、治理結構和運作流程以至整體模樣。說來也很幸運,在我執意選擇、認識和推行“國際化”的戰略定位的幾年里,包商行的面貌恰好一年一個大變樣,到2005年底,包商行的絕大多數指標已經躍居當地同業首位了。包商行的業績好了,大家的收入水平上來了,而且比別的行還高,社會上方方面面關注包商行的眼球也就多起來了,員工自然而然有了揚眉吐氣的感覺,對“國際化”這樣一種似乎是不著邊際的東西有了親近感,對“國際化”的戰略定位也有了認同感。
但是,要讓普通員工講一講“國際化”究竟是一種什么東西,還是存在著一些困難。對我自己而言呢,怎么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或者是中國化的方式讓全行上下清晰地理解把握“國際化”,從而更加有效地推廣“國際化”,也是一個挑戰。近一年多來,我斟酌良久,把“國際化”概括為“三個文明”,而這“三個文明”對大多數中國人來講,幾乎是從小就接觸并熟悉的概念,所以大家很容易對“國際化”形成一個清晰的輪廓。但另一方面,由于“三個文明”幾乎適用于任何一個領域,甚至可以說已經是一種用濫了的說法,所以,如果撇開“國際化”去講“三個文明”,我擔心搞不好就會流于形式;如果不首先講“國際化”,并把“三個文明”歸屬到“國際化”的大架構下,恐怕也難免給人以泛泛而談的感覺,缺乏新意、缺乏引領性和感召力。說到這里,不妨把話題扯得稍遠一點,事實上,我們國家的好多領域充斥著太多似乎是美麗動聽的字眼或說法,但這些又往往只是一種說法而已,說的人說多了,就疲勞了,索性只說不做,或者說一套做一套;而聽的人聽多了,也疲勞了,也就怠于將說和做、語言和事實結合起來。最后是,大家習慣和滿足于把自己包裹在色彩斑斕的語言或說法的外表之下。對了,這種現象在哲學上好像叫什么——異化?我之所以提“國際化”又提“三個文明”,并且把“三個文明”界定為“國際化”的具體表現,初衷在于避免走上述那種老路。“三個文明”用濫了、用俗了,但“國際化”對大家來講則是陌生的、帶有距離感的東西;“三個文明”雖然熟悉,但只是表、是“國際化”的具體體現,而“國際化”才是根、是本。不管是誰,講“三個文明”,無論多么天花亂墜,到頭來你還得拿“國際化”這面鏡子照照;而當你實施你的所謂“國際化”的戰略目標時,無論多么風風火火,到頭來也得去照“國際化”這面鏡子。在這樣一種定位下講“國際化”和“三個文明”、講包商行的戰略目標,就有望能夠達到既易于理解又不至于陷入語言異化的陷阱,“國際化”的目標也能夠逐步落地從而保持其引領和推動作用。
“五個方面”
《》:很有意思,原來在您的好銀行構想中,你是這樣安排“國際化”和“三個文明”的位置。那么,接下來的“五個方面”就應該是屬于具體實施層面的東西了。您能否再簡單介紹一下您對這“五個方面”的具體思考?
李鎮西:對包頭商業銀行來講,“國際化”戰略的實施是一個非常復雜、艱巨和艱辛的過程,說老實話,包商行思考、探索這個問題雖然已經好幾年了,但還遠未形成一個體系化的思路和方案,但我們認為,管理、經營、創新、企業文化和金融生態是必不可少的五個方面。
從一般意義上講,所謂企業管理,就是在一定的公司治理結構下,管理者通過確立發展戰略,建立和運用決策系統、財務制度、目標責任制和與之相適應的激勵約束機制以及人才機制,來實現公司目標的活動。管理是一種全方位的活動,往往包括市場管理、人力資源管理、風險管理、信息管理等諸多方面的內容。
從包商行這幾年的發展看,管理活動一直發揮著企業神經中樞的作用,它不僅支配著企業的“行為”,即經營活動,也影響著企業的“思想”,即企業文化;此外,它還掌控著創新活動所必需的資金資源和人力資源,是推動創新的重要能動因素。
管理工作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我的體會是,關鍵要提高銀行管理者的素質。因為管理者是一切具體管理活動的施動者,管理者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著銀行管理水平的高低。一個好的管理者必定能純熟地掌握管理技巧,不會拘泥在細枝末節的具體事務上,而是懂得如何去“搭平臺、搞服務、出思路、用干部”。另外,為了將管理理念準確、快速地貫徹到銀行經營的各個角落,管理層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各部門、分支機構和全體人員對行內各項規章、要求的執行力。目前,我行積極倡導建立全行組織推動系統(包商行三大組織體系之一,它由三個子體系組成——作業體系、組織推動體系、營銷體系。記者注。)的原因正在于此。
銀行經營外在地表現為它對私人和企業提供的存貸款、支付結算、委托投資、資產管理、財務咨詢等一系列金融服務活動;同時,在機構內部,為了持續有效地提供上述服務,銀行還必須具備風險管理、資產配置、信用評估等經營性職能。上述業務和活動共同構成了銀行經營的范疇。
銀行的經營活動既是管理理念的實現手段,又是創新的平臺和企業文化的載體。與所有的企業一樣,銀行經營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因此,衡量經營的好壞,盈利水平是一個首要指標。以利潤為中心,通過尋找更多的利潤增長點,來擴大利潤面;通過加強財務管理、調整資產結構、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來拓展利潤空間,從而全面提高盈利水平和盈利能力,無疑是追求卓越經營的應有之意。此外,鑒于銀行業的特殊性以及我行所處的發展階段,資產質量、業務發展速度以及市場占有率,也是經營目標體系中不可或缺的內容。
在經營的過程中,我們特別注重不斷增強服務意識、改善服務手段、提高服務質量,吸引越來越多的客戶來我行辦理業務。因為一旦失去了客戶,我們的經營活動將無從談起。有鑒于此,我行決心在經營方面傾力打造科學合理、講求實效的營銷系統和作業系統,優化市場和業務流程,從而為廣大市民、地方中小企業提供細致、優質的金融服務,并隨時關注地方基礎設施建設和大型企業的發展動向。
創新能力是一切市場競爭中無可爭辯的核心競爭力。銀行創新不僅活躍地貫穿于過去銀行演變的全過程,也是未來銀行業能夠繼續前行的精髓。金融創新既包括產品和服務上的創新——通過產品的差異化設計,吸引客戶,增加收益;也包括管理方式和理念的創新——通過引進吸收、洋為中用,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和方法;還包括經營模式的創新——在監管層面允許、競爭環境適合的情況下,大膽地進行經營模式的轉型,從傳統的、以經營存貸款業務為主的商業銀行向提供現代化、綜合經營的商業銀行轉變。創新與企業文化緊密聯系:一方面,創新理念通常是優秀的企業文化所具備重要的特征;而另一方面,只有在積極向上的企業文化氛圍中,創新活動才能保持鮮活的生命力,成為企業持久的核心競爭力。
具體到包商行,我們所提倡的創新是結合自身實際的創新,即所謂的“自主創新”。只有把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和提升盈利能力的戰略基點,我們的事業才能獲得實實在在的發展。
從某種意義上講,企業文化指的是企業員工所共有的觀念、價值取向以及行為。企業文化的建設,就是要有目的、有計劃地確定企業價值觀念和價值目標,培育企業精神,樹立企業道德規范,開展各種文化活動,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提高員工素質所采取的措施和開展的工作。企業文化是良好的經營管理活動的重要成果,同時也會對企業進一步的管理和經營活動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并包含銳意創新的鮮明特征。
在具體做法上,我們認為,創建企業文化的活動要與黨建部門、共青團組織和工會組織的工作密切結合起來。通過這些先進組織的積極促動,讓思想和文化在團隊的各個層面進行滲透,以求達到全行上下在思想上、行動上、輿論導向上的統一,從而為建設過硬的管理隊伍、業務隊伍掃除思想上的障礙并提供精神上的支持。
不少同行,一談起金融生態往往強調政府、企業和社會所應承擔的責任,我們通過這幾年的實踐感覺到,光靠社會、監管當局去做是遠遠不夠的,也要靠自己積極行動,自己營造它、自己去創造它。比如稅收方面,我們組建包頭商行時,政府曾承諾了一些優惠條件,但到現在還沒有落實,這些年稅收從來沒有得到一點優惠。還有,不少兄弟行存在的一些問題我們也存在。這就引發一個思考,我們與其不停地爭取這些東西,還不如更多地考慮怎么贏得一個好的環境,從而把我們自己的蛋糕做大。至于如何通過積極主動的努力,爭取一個寬松的發展環境,這是一個很富技巧也很微妙的東西。從我們包商行的情況看,我們的積極行動還是有成效的,我們感到包商行的金融生態環境正在邁向一個令人滿意的軌道。
《》:我現在基本明白您的“1、3、5”構想的概念了。“國際化”是衡量包商行或者說一個好銀行的標準,“三個文明”則是“國際化”的具體體現,“五個方面”則是達成“國際化”這樣一種標準的關鍵的幾個步驟。那么,在您看來,“1、3、5”對其他行乃至我國金融業的意義是什么?
李鎮西:“1、3、5”主要是從我們包商行的實際情況中初步總結出來的,必須承認,這個構想還很不成熟,我也正打算請有關專家予以指導和論證,我不敢奢望這個構想能在業內外產生多大的價值,只要我的這個不成熟的想法能夠在業內外引起一點共鳴和思考,我就將不勝榮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