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中小企業融資一直處于尷尬局面,備受融資難的困擾。據國家信息中心和國務院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等機構的調查,中小企業短期貸款缺口大,長期貸款更無著落。這主要是各大銀行貸款一直“嫌貧愛富”、“嫌小愛大”。但近兩年以來,各商業銀行開始大力拼搶小企業信貸市場,使長期被銀行資金所冷落的中小企業,成為了中國金融機構眼中的“香餑餑”。中小企業與銀行間的關系得到進一步的改善,并出現了一個新的局面。
各商業銀行的中小企業服務
自2005年出臺《銀行業開展小企業貸款業務指導意見》以來,各家銀行積極致力于中小企業貸款機制建設。
在國有銀行中,中國工商銀行對中小企業融資業務的開展比較早。2005年工商銀行被銀監會確定為三家“小企業”信貸業務聯系行之一,總行設立了公司業務二部,主要負責推動中小企業金融業務,在信貸管理系統平臺上,開發了小企業信貸業務管理子系統。小企業貸款增長勢頭十分強勁,繼2005、2006年連續兩年以70%左右的速度攀升后,2007年上半年繼續保持了高速增長勢頭:6月末比年初增長33%,余額達到1910億元,比2005年初凈增長達2.9倍。中國建設銀行也不甘落后,目前也提出大力發展中小企業業務并納入戰略發展綱要。2007年6月9日,阿里巴巴等4家網商,由于良好誠信,破利獲得建行“e貸通”共計120萬元貸款。企業誠信度首次成為銀行發放貸款的重要依據。
其他股份制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銀行貸款一直就比較重視,新政策的出臺,更促使這些銀行加大了工作力度。早在2005年,民生銀行專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資金流動性不足等問題而推出的創新產品,如廠商一票通和保理產品等,一推出就得到了中小企業的追捧。時至今日,兩項產品已成為中小企業廣泛運用的一種金融工具。如今民生銀行為中小企業量身打造了信貸政策和服務政策,以及專門為中小企業服務的專業團隊,并出臺了中小企業服務新戰略,實施與大企業服務團隊差異化的激勵機制,充分調動團隊的積極性。招商銀行則推出專為中小企業量身定做的“點金成長計劃”金融服務,不僅包含了中小企業所需要的融資方案,而且還為客戶提供了如何利用金融服務擴大銷售、降低成本和提升管理的專業服務。2007年6月末中小企業一般貸款客戶數達到6962家,較年初增加了1242家,貸款余額達到1737億元,較年初增長了23.18%。
而地方性的中小商業銀行,中小企業的貸款占了很大比重,一些小銀行和國家開發銀行合作,還積極開展了微小企業貸款。包頭市商業銀行和臺州商業銀行是在全國城市商業銀行中率先開辦的具有國際先進經驗的微小企業貸款項目。截至2006年8月末,包頭市商業銀行共發放微小企業貸款601筆,金額2530萬元,余額2228萬元。其中單筆貸款最低0.3萬元,最高40萬元,平均金額4.2萬元,貸款回收率為100%,實現利息收入59.6萬元。貸款支持了601個客戶,涉及10多個行業的批發與零售企業。而臺州商業銀行80%的貸款都貸給了小企業。類似這樣的銀行很多,比如馬鞍山農村合作銀行、重慶市商業銀行等。
銀企關系“兩極分化”趨于突出
一方面隨著市場競爭機制的成熟,中小企業的經濟效益出現明顯的兩極分化。產品有銷路、企業有效益、資信質量高的優質中小企業,越來越成為各金融機構爭奪的對象。各金融機構紛紛加大對優質中小企業授信額度,改善對優質中小企業金融服務。這部分企業的貸款需求能夠得到及時足額滿足,銀企關系比較密切。而一些有發展潛力而目前狀況并不十分好的中小企業,由于銀行方面尚缺乏識別能力,往往受到冷落。那些效益差的中小企業更無法獲得銀行貸款。
另一方面,對中小企業貸款方面,銀企關系也呈現出地區性不平衡。中小企業發達地區的銀企關系更密切,比如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區;而中小企業發展相對薄弱地區銀企關系則相對松散,比如東北、西部地區。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中小企業的數量是非常巨大的,相比而言,我國東北、西部地區中小企業且不說規模、產值、收益、就業數量等與前者存在差異,巨大的數量差異就足以導致經濟總量上的差距。西部、東北地區對經濟的貢獻最大的經濟體是國營經濟體系,它的特點是規模大,但是數量比起中小企業說是少很多。國營大中型企業體系創造了非常巨大的經濟效益,但缺乏對其他經濟體發展的指導和影響意義,因此對地域經濟發展的貢獻,就相對比較小一些。另外,我國東部地區金融機構體系比較完善,已基本形成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城鄉信用社、外資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等并存的多元化的金融組織體系;而西部地區金融組織結構比較單一,除國有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和信用社外,其他類型金融機構很少在西部設立分支網點。這些原因都導致了這些地區對中小企業的信用規模小。
貸款管理方式有突破
我國整個社會的信用體系還沒有完全建立,銀行與企業之間沒有信息溝通平臺,缺乏良好的信用關系。這將導致小企業因為無法提供信用憑證以及找不到合適的擔保人而往往不能貸到企業發展急需的資金。根據權威機構的調查,有46%的企業是由于類似的原因而貸款失敗。目前,各銀行采用不同辦法重新對中小企業貸款的管理方式進行了創新,解決了上述的不足。
將網絡商務信用納入傳統信貸評價體系。建設銀行和阿里巴巴公司各自利用手中的資源,勇敢地做出了探索和創新,通過將網絡商務信用納入傳統信貸評價體系、網絡聯保等手段,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網絡商務小企業融資瓶頸。阿里巴巴同時已研發建立了一系列應對貸款風險的控制機制,以風險控制為核心,包括對貸前風險預估、貸前資格準入、貸中風險監控和貸后風險處理等標準流程。如貸后風控,一旦出現壞賬,阿里巴巴和建行將采取極其嚴厲的懲罰行為。通過這樣的方式,等于為企業降低了貸款的門檻,讓企業得以獲得資金支持,同時有效提升了企業的違約成本,從而降低了銀行的貸款風險。
對與大企業有上下游購銷關系和資金鏈關系的小企業優先考慮。工商銀行對為大中型企業配套或服務的小企業有優惠政策,只要其提供合法、有效、易變現的擔保,可不受信用等級限制辦理融資業務;對小企業持有的由大中型企業簽發或承兌的、符合工商銀行總行規定范圍的商業承兌匯票,優先給予貼現;對代理大中型企業出口的小型專業外貿公司,在占用被代理企業授信額度的情況下,可不受信用等級限制辦理國際貿易融資業務。另外,以貿易融資并且已經定位為中小企業銀行的深圳發展銀行、獲稱“亞洲貿易融資創新銀行”的民生銀行也非常重視這種上下游的購銷關系和資金關系。
企業利用應收賬款、存貨甚至貨物合同等動產作擔保可獲得銀行融資。在向銀行申請貸款時,不少小企業都會遇到擔保物無法滿足銀行要求,從而導致融資失敗的經驗。目前,各大銀行為了更好提供小企業貸款,正在拓寬擔保渠道,比如中小企業可以利用應收賬款、存貨甚至貨物合同等動產就可以和銀行進行融資談判。目前很多銀行都推出保理業務,即企業將應收賬款作為抵押,銀行向企業融資。按照應收賬款的質量,企業通常能得到一定比例的資金。
針對中小企業的關系型貸款得到發展。國外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商業銀行貸款理論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將貸款歸納為四大類。一是財務報表型貸款。主要適用于信息透明度高的大企業和一些有較長歷史的中型企業。二是抵押擔保型貸款,其被廣泛應用于對中小企業的貸款中。但交易成本過高,手續繁瑣,無法滿足抵押和擔保要求的中小企業將被拒之于銀行門外。三是信用評分技術。其對信息系統和數據積累的要求較高,對大多數企業而言目前不太現實。四是關系型貸款。該假說認為,企業固定地與少數銀行打交道,銀行將會對企業的情況比較了解,從而解決了信息不對稱問題。臺州市商業銀行是這方面的典范,這家注冊資金只有區區3億元人民幣的小銀行,有獨特的“土辦法”來了解小企業的賬本。該行的營業機構遍布臺州多個縣市,40多家支行擁有數百名客戶經理。他們就生活在這些縣城里,甚至和企業老板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對客戶的情況非常清楚,臺州市商業銀行的微小貸款做得比較成功,不良貸款率較低。包頭市商業銀行的操作方式也充分體現了創新的理念。該行一改過去重點關注抵押擔保手續的合規性和中介評估的操作方法,更加注重借款人的真實現金流,通過對借款人實際還款能力(銷售收入+家庭收入-銷售成本-營業費用-家庭支出等)的計算和分析,掌握了借款人的真實還款能力,從而降低了貸款風險,確保項目的正常運行。同時,該行對微小企業貸款項目的貸款定價、貸款管理、薪酬管理、人員培訓、市場開發等方面也進行了新的嘗試,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目前,股份制商業銀行已成為針對中小企業的關系型貸款的主力軍。
(作者單位:北京聯合大學師范學院
中國銀監會非銀行監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