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valuation of commercial banks’competitiveness
編者按:2006~2007年度的中國商業銀行,經歷了宏觀環境的深刻變化,經歷了金融市場的迅猛發展,面對監管環境、競爭格局以及客戶需求的變化,最終迎來中國銀行業全面開放時代的到來。在這樣的背景下,由本刊主編王松奇教授領銜的《銀行家》研究中心中國商業銀行競爭力評價課題組經過一年的努力,8月25日,2006~2007年度中國商業銀行競爭力評價報告終于如期呈現在大家的眼前。與以往發布的兩次商業銀行競爭力評價報告相比,本次評價工作在對研究方法進行了改進的基礎上,對數十家商業銀行進行了實地調研,對銀行的產品和服務進行了網上調查和問卷調查。同時我們也走訪了業內專業人士和相關領域專家,對研究方案進行了微調。所有這些工作都是期望我們的評價能夠更加真實、客觀地反映當今中國銀行業的現狀。本期雜志也特別摘選了“2006~2007中國商業銀行競爭力評價報告”的部分內容奉獻給廣大讀者,包括中國商業銀行核心競爭力評價在內的更加詳細的內容將于10月集結成書,敬請關注。
Background and methodology
開篇:背景與方法論
《銀行家》研究中心 中國商業銀行競爭力評價課題組
研究背景
宏觀經濟環境的變化。2006年以來,全球經濟增長強勁,2006年世界經濟增長5.4%,是近30年以來的第二高水平。同期,我國經濟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在此背景下,中國銀行業獲得了一個良好的發展空間。但在高速增長的背后,全球及中國經濟也面臨隱憂。全球流動性過剩意味著全球宏觀調控的壓力在加大。美國、歐元區、日本等主要國家和地區的央行紛紛加息,以圖緩和經濟過熱勢頭,抑制通過膨脹。在此情況下,中國人民銀行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采取加大公開市場操作力度、分三次上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四次定向發行票據等綜合措施,加大回收銀行體系流動性,防止投資過熱。發揮利率杠桿作用,兩次上調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引導投資和貨幣信貸合理增長。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進一步深化,2006年末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比年初升值3.35%,人民幣匯率彈性明顯增強,銀行與企業的匯率風險在加大。
變化中的宏觀經濟形勢不僅意味著政策的變化和利率與匯率水平的變化,而且意味著銀行將不得不適應更加市場化的利率與匯率等金融價格。這一方面正考驗中國銀行業適應變化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是中國銀行業加強風險管理等基礎性工作的最佳時機。
金融市場的發展。2006年,中國股票市場股權分置改革基本完成,新股恢復發行,股指大幅上揚,市場成交量放量增長,股票市場規模大幅提升,全年融資規模達2204億元,年末股票市值占GDP比重提高到43.3%;債券市場的發行與成交規模呈現顯著的快速增長勢頭,全年債券融資金額達到56766億元,年末債券市值占GDP比重上升到44.8%,特別是2005年以來的短期融資債推動了企業債券市場迅速發展。金融市場的發展在給銀行業帶來直接競爭壓力的同時,也給銀行業發展帶來了合作的機遇和新的盈利機會,能否成功轉型直接影響著銀行的競爭能力。
監管環境的變化。2006年是我國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達標的大限之年。這是銀行不得不面對的環境,增資擴股就成為主要內容。2006年的銀行監管有幾個明顯的變化,在強調風險監管的同時,又非常重視合規監管;在尋求控制風險的同時,也在積極推進創新;在全面落實對外開放政策的同時,也出臺法人導向的外資銀行政策;在重視有效監管的同時,也強化了信息披露與各銀行內部制度建設的要求。因此,應當說監管環境越來越有利于促進中國銀行業競爭力的提高。關鍵在于,商業銀行在管理創新和產品創新上是否有清晰的戰略與可操作性的行動步驟和方案。
全面開放的實施。2006年12月11日中國按照加入WTO承諾向外資銀行全面開放,取消對外資銀行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地域和客戶限制,取消外資銀行在華經營的所有非審慎性限制。中外資銀行的白熱化的競爭已經開始,中國銀行業競爭格局發生深刻變化。
競爭格局的變化。隨著中國入世過渡期的結束,全面開放的金融格局已經形成,國際化競爭持續升級。截至2007年6月,共有2批共7家外資銀行中國內地法人銀行獲準設立并開業。與此同時,中行、工行、興業、招商、中信、交行的A/H股先后上市。隨著城市商業銀行注資、化解不良資產、改制上市和跨區經營的實現,城商行的競爭力正在提升。此外,隨著農村金融機構改革的加快、政策性銀行的進一步改革和中國郵儲銀行的成立,中國銀行業格局將十分復雜,內外競爭態勢嚴峻。這些變化都對競爭力有著非常巨大的影響。
客戶需求的變化。近些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成長和市場競爭的日益加劇,管理水平而不是規模將成為中國企業生存最為重要的因素,企業將普遍開始重視提高自身的財務管理職能。現金管理、資產托管服務以及投資銀行業務將成為未來中國銀行業公司業務發展中的熱點。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銀行個人業務市場規模會逐漸擴大,同時個人客戶對銀行服務的需求也會開始向多元化和多層次化方向發展,個人銀行業務在銀行中的重要性也會逐步提升。
研究目的
評價中國銀行業改革開放政策的成果。中國銀行業的改革開放政策目的之一在于是否真正地提高了中國銀行業的競爭力。前兩年直至現在關于銀行業改革開放的爭論不斷。然而,任何情緒化的爭論和純邏輯上的推演既不利于答成共識,也不利于建設性地推進中國銀行業發展。因此,對中國銀行業改革開放政策作出良好判斷的依據在于中國銀行業的競爭力是否有了明顯的提高。改制后是否形神兼備,治理結構是否完善,創新能力是否提高等都需要專業的判斷。
促進銀行業提高競爭力。中國銀行業競爭力研究將注意力放在構成競爭力要素的分析上。每一家銀行都可以從中找到自己的長處與差距,從而更好地推進本行的競爭力提高。實事求是地說,中國銀行業競爭力的提高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雖然不良資產問題、資本金問題和盈利能力問題,經過注資和上市后在短期內就有了明顯的改善,但是在業務產品創新、信息化等技術因素方面,以及在經營理念、組織架構、業務流程、治理結構、人力資源等管理因素方面競爭力的提升還需要很長的時間。這需要中國銀行家不斷地努力,也是我們作為專業媒體和專業人士所長期關注的。
增加市場約束。媒體是社會公器,專家的評價則是社會輿論,這都為銀行監管增加了市場約束。作為專業媒體理所當然地應為強化約束服務。
總之,立足現實,著眼未來,客觀評價和分析當下中國銀行業的競爭力態勢,分析具體競爭力之強弱,引導中國銀行業抓住機遇,保證平穩過渡,并爭取在國際金融競爭中居于有利地位,對于我們制定競爭策略、維護金融業健康發展至關重要,也對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具有全局性意義。這也是我們此次推出中國銀行業競爭力報告的出發點和歸宿。
指標體系
我們提出了中國商業銀行的競爭力模型:
商業銀行競爭力評價=競爭力資產(存在)×競爭力過程
這里所謂資產說的是一種現實存在的概念,是銀行競爭力現實的表現,也可以說是我們通常所講的銀行績效的比較,即一定時間段內的一些銀行數據的比較。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講的財務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