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教已有5年之久,上過各種類型的課已記不清了。然而每每想起那堂課,仍令我心有余悸。
那是4年前的一天,中央教科所教育心理研究室的李樹珍教授親自來我校指導《心理健康教育課》,學校安排各個年級上一節課并由她來“會診”。這是非常難得的機會,很幸運,我們班也分配到一節課。在精心準備后,課展開得很順利。通過游戲、討論、小記者采訪、演講等多種形式,讓學生明白個人與集體的關系,以及如何使個人適應集體,以活動的形式寓教于樂,體現了新型的教學理念。課上得很順利,只是中間出現了一處小波折。在談論“如何與他人合作時”一個女生談到自己曾與別人合作偷黃瓜成功的經歷,引起了全班同學的哄堂大笑,當時,我急中生智,馬上抓住這個問題,引導學生討論“怎樣的合作才是正確的”。學生紛紛指出,合作偷黃瓜是不對的,正確的合作應該是為班級爭光。通過這個討論,讓學生更加深刻地明白了“合作”的內涵,也因為這個意外,使本節課達到了高潮。
正當我為自己的“巧妙處理”而沾沾自喜的時候,李教授卻一針見血地指出了這節課的不足之處。她說:“當那個孩子因為說出偷黃瓜的經歷而被同學們取笑后,她曾三次舉手想解釋,其實當時她想說,她也認識到合作偷黃瓜是錯的,但是,舉了三次手,教師卻沒有再給她發言的機會,最后這個孩子是帶著委屈和失望離開教室的……”
聽了李教授的一番話,我被震撼了,雖然當時我沒有注意到孩子舉手,但是因為我只是一味追求教學效果,不顧及孩子的個人感受,輕率地把她的事當作了教育其他孩子的契機,從而傷害了這個孩子的自尊。我,仿佛看到了孩子受傷的眼神。
課后,我常常反思:這堂課,對于其他46個孩子來說,教育是成功的,但是這種成功卻是以犧牲其中一個孩子的自尊心作為代價換來的。不,這節課不僅不是成功,甚至可以說是失敗的一堂課。
教育應該是公平的,任何一個兒童的心靈不應該成為犧牲的代價。作為一名教師,我為自己曾經的“不經意”感到難過,作為一名終身從事教育的教師,我將謹記:關愛每一個兒童的心靈,讓教育,無代價!
(作者單位:浙江省瑞安市安陽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