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不是無情物,“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葉圣陶也說:“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覺親。”作者寫文章,胸中有境才能妙筆生花;孩子讀課文,入境才能情真意切。老師要善于把握課文內在的思想感情,抓住關鍵詞句,由景入情,以情觀景,以情擊情。看,情在課堂中被生動地演繹——
一、 多元解讀,讀出深意
片段:
有位老師上《永遠的白衣戰士》一課時,抓住“兩小時”,請看——
師:從這“兩小時”你能想到什么?
生:我能想到這兩小時葉欣阿姨忙碌不停。
生:對于病人來說這是寶貴的兩個小時,死亡或者生存也許就是由這兩小時決定。
生:在這兩個小時中,葉欣阿姨精神高度緊張,她想救活病人。
師:把你的想象加進去讀一讀這段話。
師:這是怎樣的兩小時?
生:這是爭分奪秒的兩小時。
生:這是難熬的兩小時。
生:這是漫長的兩小時。
生:這是危險的兩小時。
……
師:再讀這段話,把你的體會加進去。
反思:
美國教育家杜威先生說過:“教學決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告訴,教學應該是一種過程的經歷,一種體驗,一種感悟。”教者讓學生從“兩小時”中發散想象,有的從病人的角度出發,體會著病人的痛苦和求生的欲望,有的從葉欣等醫務人員的角度出發,感受著葉欣工作的“高強度,高效率,高風險”,從而感悟人物品格的高尚。多元的解讀,卻都殊途同歸:無論多么危險,葉欣總會第一個迎上去,她的精神怎不令人感動?
二、撥響心弦,升華情感
片段:
在教《第一次抱母親》時,老師抓住“哪個”一詞,撥動學生心弦,請看——
師:從“哪個”一詞,你想到了誰?
生:我想到《瘋娘》中的瘋娘,她的神智只有在兒子面前才稍稍清醒,兒子要她做的事,她會不顧一切地去做,為了摘到兒子喜歡吃的桃子,不幸落入懸崖。
生:我想到了自己的媽媽,她每天無論風吹日曬,總是準時接送我。
生:我想到《母親的姿勢》中,母親最后的姿勢——雙手向上托起,那是她奮力將孩子托出去的姿勢。
生:不光人類有母愛,動物也有,我想起《生命橋》中老藏羚羊的姿勢。
師:天下的母親都是這樣,看一組畫面。
畫面顯示:
①一位母親陪兒子去釣魚,給兒子撐著遮陽傘。
②媽媽對女兒說:女兒,沒有你媽媽活不下去。
③一位母親把殘疾的女兒背進大學。
④白發蒼蒼的母親為癱瘓的兒子扣紐扣。
⑤母子倆被撞,病房里母親用她纏著石膏的手喂兒子吃飯。
(生欣賞,老師語言描述,教室里很安靜,有的學生眼眶濕潤了。)
……
師:你想對媽媽說些什么呢?把它寫在疊好的千紙鶴上,讓我們的心跟著它一起飛翔吧。
反思:
“感情只能用感情去觸摸,感情只能用感情去領悟,感情只能用感情去交融。”教者抓住“哪個”,學生由此及彼、由己推人,在一幕幕的回憶、一幅幅畫面的經典回放中,內心的情弦被撥響了,他們被偉大的母愛感動著、震撼著。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市袁橋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