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歷七、八月份,正值陜北盛夏季節。當你走進革命圣地延安,踏上綿延起伏的陜北高原,你就會看到一派生機盎然、郁郁蔥蔥的景像。昏黃的天空變得蔚藍明凈,朵朵白云在天空中飄蕩,清風拂面,沁人心脾;昔日的荒山禿嶺已披上了濃濃的綠裝,幾場雨水之后,像被綠色染過一般,變得更加青翠欲滴;一些遠走它鄉的飛禽走獸又重返故地,頻頻活躍在林間地頭;山谷溝壑間,樹木蔥蘢,遮蔭蔽日,泥土流失減少,水流漸漸變得清澈起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一座座嶄新的村莊相繼建成,“一村一品”的致富產業蓬勃興起,農民收入得到有效保證。置身于這樣和諧幸福的環境之中,人們的觀念、生活習性和精神狀態似乎也變了,變得那么現代,那么飽滿,那么自豪,那么富有激情,那么充滿信心!
這一切的一切,都得益于國家退耕還林的好政策。
然而,過去可不是這樣。一提起延安,提起陜北,在人們的印象中總是與黃土地、土窯洞、“羊肚子手巾紅腰帶”以及荒山禿嶺聯系在一起。事實的確如此。早在遠古時代,陜北地區曾經是水草豐美、植被茂盛、牛羊成群的富庶之地。由于歷代戰爭的泛濫和人為的作用,使良好的生態遭到嚴重破壞。尤其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以糧為綱”、“農業學大寨”等口號的促使下,人們片面追求糧食產量,到處開荒種糧,不但糧食生產沒上去,人民生活沒有得到改善,反而植被越來越稀疏,生活愈來愈困苦,陷入了“越窮越墾、越墾越窮”的惡性循環之中,水土流失不斷加劇。據資料顯示,在16億噸入黃泥沙中,僅延安市境內就達2.58億噸,占到16.1%,沙塵暴頻繁出現,降雨量愈來愈少,年均只有三、四百毫米,“十年九旱”便是其真實寫照。老鷹、狐貍、黃鼬、貓頭鷹、烏鴉等野生動物頻臨絕跡;人們的生活更是困苦,廣大農村普遍住的是土窯洞,點的是煤油燈,飲的是劣質水,至于平板房、小洋樓、電燈、電視、電話、汽車等更是望塵莫及。
改革開放以來,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政策的調動下,雖然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人們的溫飽問題得到了解決,但由于造林綠化的機制尚未形成,配套措施沒有跟上,生態建設的效果不很突出,以至在一些地方出現了“年年造林不見林、歲歲種草不見草”的現象。1997年8月,時任總書記的江澤民同志做出了“再造一個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區”的重要批示,極大地鼓舞了陜北人民。時隔兩年后的1999年8月6日,時任共和國總理的朱镕基來延安視察工作,在看了寶塔區燕溝流域治理點后,提出了“退耕還林(草)、封山綠化、個體承包、以糧代賑”的政策措施,極大地煥發了延安人民的造林熱情。至此,一項建國以來陜北地區規模最大、涉及面最廣、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的偉大工程開始全面實施。
在劉志丹將軍故里志丹縣,1999年以來共退耕還林(草)111萬畝,加上原有的112萬畝的天然林,累計面積達到223萬畝,林草覆蓋率由退耕前的24.7%提高到現在的67.5%。該縣順寧鎮金崖根村共64戶、287人,原有耕地面積7617畝,這幾年共退耕2125畝,占到67%,加上附近5個行政村的退耕地,形成了一個37.3平方公里的大型綜合流域治理區。如今山上的樹木都已成活,遠遠望去,一片翠綠,幾乎看不到一塊祼露地塊。最近,來這里考察的外地客人看后贊嘆不已,無不為這一浩大的工程所震憾,說它是鐫刻在黃土高原上一件精美的藝術品。在另一個地方的杏河鎮王灣村,山山峁峁、溝溝岔岔也都栽上了樹,種上了草,整個村子掩映在綠色的海洋中,呈現出一派人與自然和諧的景像。村黨支部書記尤新榮激動地說:“這一成果全憑黨的退耕還林好政策。全村95戶、462人,這些年共退耕4866畝,人均達到10.5畝。”
像這種情況不僅志丹縣有,而且在長征勝利的落腳點吳起縣、革命圣地寶塔區、將軍故里子長縣、中國腰鼓之鄉安塞縣等縣區也很突出,一個個退耕還林的典型層出不窮。整個延安市從1999年以來到2006年底累計完成國家下達的計劃內退耕還林面積865萬畝,其中退耕地502萬畝。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程度由1998年的20.7%提高到45.5%;林草覆蓋率由29.3%提高到42.9%。生態環境惡化的勢頭得到有效遏制。
退耕還林不僅使延安生態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而且也使廣大農民得到了巨大實惠。幾年來,國家累計兌現給退耕還林戶錢糧折合人民幣42.8億元,受益農戶達24.5萬戶、130.4萬人,占到農村總人口的80%,農戶僅退耕一項年均收入可達五、六千元。
退耕還林改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加快了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如今,林果業、草畜業、棚栽業在延安山川大地蓬勃興起,成為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農民人均純收入由退耕前1998年的1356元增加至2006年的2425元。蘋果面積累計達到199.3萬畝,年總產達117.8萬噸,人均蘋果收入225元,占到農民純收入的9.3%。
退耕還林改善了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目前,全市新修基本農田累計達到300萬畝,人均2畝,其中志丹縣達到31萬畝,人均3.01畝;實現了鄉鄉通柏油路,村村通砂石路,不少村還通上了柏油路和水泥路;95%以上的農戶實現了通電,90%以上的群眾實現了通電話,有了電視;35%的村和33%的農民飲用上了自來水;農村低保、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和教育“兩免一補”政策全部得到推行和落實;群眾文化生活空前活躍,正在向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小康社會建設的宏偉目標邁進。民在走向富裕,市和縣也逐漸強了起來。在以石油為龍頭的工業產業支撐下,延安的經濟實力顯著增強。截止2006年底,全市實現地方生產總值453.1億元,財政總收入達到148.2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60.4億元,總財力和人均財力均居全省第一。在13個縣區中,有4個縣區躍入西部百強縣行列,3個縣區躋身于陜西經濟社會發展十佳縣行列。如果,國家再能夠延長一段退耕還林政策的期限,加上全市“十一五”十大重點項目的實施,尤其是100萬噸乙烯加工項目的上馬,一個富裕延安、實力延安、生態延安、魅力延安、和諧延安一定會為期不遠,變為現實!
責任編輯 常智奇
祁玉江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出版散文集四部,現在某縣從事行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