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iPhorle來提前營造手機電腦市場,再塑當年蘋果電腦曾經的輝煌,或許才是喬布斯的真正企圖。
自6月29日上市算起,被美國媒體和用戶追捧備至的蘋果手機已經算是滿月了。據其運營服務商ATT在7月24號發布的統計數字,在上市頭30個小時內共有14.6萬蘋果手機被實際啟用。事實上,銷售量應該超過ATT發布的數字,根據蘋果公司第二天公布的數據,iPhone的實際銷售量達到27萬部。盡管這個數字還是低于華爾街分析師們50萬部的預期銷售量,卻已經是手機銷售的創紀錄水平了。而蘋果公司更樂觀地預訓,到9月底iPhone的銷售量將達到100萬部;到2008年,將達到1000萬部。
用戶普遍滿意,評論褒貶不一
iPhone熱銷后的兩個星期內,大量的民調結果和專業評論出現在平面媒體和網絡上。
美國流通量最大的報紙《今日美國》在7月13號對200名首批蘋果手機購買者做的網上調查顯示,絕大多數用戶對蘋果手機非常滿意。有90%的用戶表示“極其滿意”或“非常滿意”;有85%的用戶表示“極有”或“很有”可能推薦蘋果手機給其他人。
蘋果發燒友對iPhone的評論則褒貶不一。大多數用戶對手機的觸屏技術,尤其是諸如只用兩根手指就能夠直接放縮照片的“特色”贊不絕口。此外,視頻選取語音留言和能夠使用Google地圖兩大優勢也備受好評。
針對定價過高、軟件平臺限制、ATT的傳輸技術落后等等問題,也有不少的批評。不包括其他附加服務,每個蘋果手機需要搭配ATT的兩年服務計劃,這就意味著用戶要在未來兩年內至少花掉2000美元。這個預期消費對普通人來說不是個可以忽略不計的小數字。對iPhone,蘋果公司采取了其一貫封閉的軟件平臺政策,再加上電信公司對第三方軟件的限制,也的確導致了iPhone的可使用軟件的局限性。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批評的切入點似乎正是蘋果手機的賣點。比如,有的用戶在博客中對全軟件顯示的鍵盤頗有微詞。而事實上,像iPod的點撥輪一樣,這正是蘋果公司的一個創新。估計絕大多數用戶不久就會習慣并且喜歡上這個設計。
關于電池用戶的反映比較嚴重。一個用戶在購買了iPhone不久,就向伊利諾州的庫克郡法院提起訴訟,要求蘋果公司提供免費的更換電池服務。理由是:蘋果公司沒有提前告知、提醒用戶iPhone的電池是全封閉在機芯里的,并且需要送回蘋果公司付費更換。
與ATT共舞
在整個iPhone風潮中最令人不解的一幕大概就是蘋果公司與ATT的交易。
盡管很多業內人士對蘋果公司選擇ATT作為唯一的手機入網商,并且選擇了ATT相對落后的EDGE技術(一種介于GSM與3G之間的網絡傳輸速度,俗稱2.5G)來搭配iPhone表示了遺憾和不解,但有理由相信蘋果公司的這一選擇是有其苦衷的。
按美國的市場慣例,電信公司通常對手機的設計和技術標準擁有決定權。可是蘋果公司的企業文化決定了喬布斯不可能讓電信公司來決定手機的設計標準以及營銷方式。這就使其很難與諸如Verizonz、類的電信公司合作,盡管后者在加州和美國東北各州有更好的覆蓋率。而ATT為了其收回不久的Cingular能夠與其它電信公司競爭,顯然是放棄了自己的某些權利給蘋果公司。其中,不但包括手機的設計,還有整個的市場營銷過程。
當然,ATT也期待借此機會重新統一其業務品牌。為了借]Phone的東風,ATT在5月份將全國1800多家分店的Cingular Wireless品牌標識陸續更換成了ATT。
除了上述原因,iPhone對ATT也有技術上的需要。美國其它兩大電信公司Sprint和和Verizon都采用CDMA傳輸技術,這與歐洲和絕大多數亞洲國家的GSM技術不兼容,將會給iPhone的國際推廣造成某種意義的困難。而ATT則是采用GSH傳輸技術。至于選擇EDGE而不是3G,則是因為ATT的3G傳輸技速度在用戶密集的馬里蘭、康涅狄州克以及紐約長島等地方的覆蓋率有問題。
目前,蘋果公司靠軟件設計來彌補傳輸速度方面的缺陷似乎較為成功,還沒有用戶抱怨傳輸速度問題。
蘋果的下一步
iPhone滿月后,大家的注意力似乎都轉向了蘋果公司的下一步棋。
耐人尋味的是,不管是在MacWorld還是其他展示場合上,蘋果公司從一開始就將iPhone定位成一個多媒體播放器、手機和電腦的“三合一電子產品”,而不僅僅是一部普通手機。毋庸置疑,IT業界的競爭對手們早就關注到了這個趨勢。如果說多媒體播放器功能的加入是為了給花高價買iPhone的用戶一個iPod作為補償的話,瀏覽互聯網功能則是蘋果公司和喬布斯覬覦個人電腦市場良久的一個未雨綢繆的信號。
眾所周知,上個世紀70年代,蘋果電腦曾經在個人電腦市場上獨霸一方。可是后來,廉價的IBH兼容電腦加上微軟的Windows操作系統基本取代了蘋果電腦。盡管后來新一代的蘋果電腦一直是電腦發燒友的首選,但其不菲的價位卻使其市場份額一直徘徊在3%~5%左右,遠遠落后于微軟的Windows系統及戴爾等走低價位策略的硬件生產商。
俗話說,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個人電腦消費市場在最近10年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在美國,經過近20年以惠普、康柏和戴爾為代表的電腦商品化的市場培育,家庭擁有的個人電腦數量已經接近飽和,消費者開始追求有創新設計的電腦和電腦手機化。最近,惠普公司通過改變競爭策略,推出注重創新設計的個性化電腦,結果取代戴爾成為了個人電腦的最大銷售商。而貫注重創新設計的蘋果電腦在近一兩年里的創記錄銷售更是驗證了這一龐大市場需求的客觀存在。
另一方面,自從2001年蘋果公司推出便攜式多媒體播放器iPod取得市場成功之后,喬布斯似乎發現了重新奪回個人電腦市場的新的“迂回戰術”。這就是通過iPhone來提前營造手機電腦市場,從而再鑄當年蘋果電腦霸主的輝煌。
從技術角度看,現有的硬件技術已經能夠將與臺式機相匹敵的計算速度、硬盤空間和內存壓縮到手機大小的電腦上,但是傳統手機狹小的屏幕空間和相對遜色的屏幕顯示技術使其仍然不能和個人電腦相媲美。而有能力解決這人機界面的難題,恰恰是蘋果公司的強項。
蘋果手機用軟件生成的鍵盤來取代傳統的物理鍵盤,這意味著為手機用戶增加了近50%~100%的顯示空間。增大的顯示空間可以讓用于實現與臺式機或手提電腦相媲美的網頁搜索、瀏覽、收發郵件,甚至是網絡聊天等體驗。當用戶用手機能夠實現與臺式機“相同”的網頁瀏覽時,其他基于瀏覽器的技術引進就指日可待了。
此外,針對軟件平臺,蘋果公司采取了與微軟在Windows系統上同樣的策略。iPod到iPhone都是基于Mac OSX操作系統,只是針對不同的硬件做了相應的修改。iPhone的用戶界面風格與蘋果電腦基本類似。與Windows Mobile相比,iPhone在界面設計上考慮的更加周到,比如,它沒有將蘋果電腦的文件瀏覽器也塞到iPhone上,而是將主要功能直接顯示在界面上。所有這些都是為了讓熟悉蘋果電腦的用戶能夠直接使用蘋果手機,讓沒有使用過蘋果電腦的用戶可以通過使用蘋果手機而熟悉蘋果電腦,從而為未來的蘋果手機電腦鋪平道路。
試想一下,如果先入為主的蘋果手機迅速占據了手機電腦的未來市場,眾多的第三方軟件將會圍繞以Mac OSX操作系統和Safari瀏覽器為主的平臺迅速展開——就像當前微軟Windows占據超過95%的個人電腦操作系統市場一樣。而一旦其普及率憑借網絡外延效應占據一半以上的市場,其它平臺將很難再成大器。
當1994年網景公司第一次向大眾引進可以顯示圖片的瀏覽器(Hosaic)時,整個萬維網的巨大潛力被激活了,以后的發展成為我們熟知的一頁歷史。同樣,蘋果手機在觸屏技術和多媒體網頁瀏覽上的突破很可能像Mosaic那樣,觸發個人電腦走向手機化的最后一步技術爆炸的引線。所以蘋果手機的商機和挑戰將不僅僅局限在傳統于機領域,而將涉及個人電腦以及與其相關的所有軟件產業,尤其是微軟的操作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