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股前所未有的力量,在橫掃歐洲、北美之后,終于還是挺進了亞洲。這股力量就是私有股權資本(Private Equity,簡稱PE)。
跟VC不同的是,PE幾乎從問世之初就倍受爭議。一方面,人們驚訝于PE們通過重整企業獲得的超額回報;另一方面,人們也對PE投資引發的高額債務風險、裁員、內線交易等問題感到憂心忡忡。
但是無論是天使也好,魔鬼也罷,作為全球經濟體系當中的內生力最,PE在過去的二三十年當中還是獲得了長足發展。尤其是最近幾年以來,PE力量壯大的速度幾乎可以用“突飛猛進”來形容。
在漢鼎亞太董事長徐大麟博士看來,PE大行其道的原因包括:低利息非常有利于大型并購;全球充沛的資金需要找尋出路;PE之間的合作多于競爭,以爭取更高獲利,PE獨特的報酬機制使得其能夠吸引全球最優秀的人才加盟;通常大型公司都容易患上所謂的“大公司病”,這就給投資人帶來了足夠的整合空間,在自由市場經濟體系下,企業上市、退市都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PE突飛猛進的標志之一,就是黑石、KKR、橡樹、貝恩、3i等國際主流PE幾乎在同一時間內齊聚亞洲,尤其是中國。事實上,黑石等國際主流PE只是活躍在中國市場上的PE力量之一。
漢鼎亞太、賽富投資等代表了VC們向PE演進的趨勢,盡管他們對自己的定位和外界對他們的判斷存在些許差異。跟以往國際VC獨霸中國市場不同的是,中國本土型PE幾乎從一開始占據了顯著的位置。鼎暉、弘毅稱得上是中國本上PE的代表。
站在這些PE背后的則是規模更為龐大的基金投資機構,比如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韓國國家退休基金、杜拜控股、阿布達比投資署、中國國家投資公司等。
但是PE在中國的較量才剛剛開始。跟國際主流PE相比,中國本土PE還只能算是小弟弟,至少從歷史、規模、業績等方面考察是如此。鼎暉、弘毅等本土PE的優勢在于對中國市場的理解以及具有不可替代性的承諾;黑石、KKR等進軍中國的國際主流PE的強項則體現在融資、資本市場等環節;漢鼎亞太等演進型PE則見證了中國企業成長的歷史。
各種不同類型的PE具有各自的特點和優勢。這也就決定了中國在他們眼中的機會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