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葉學會正在組織編寫一套《茶藝師教材》。教材依據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制定的《茶藝師國家職業標準》,分為初級茶藝師、中級茶藝師、高級茶藝師、茶藝技師、高級茶藝技師五個分冊。今年4月初,18位書稿編寫者都已交了稿,囑我為全書通稿。因手頭雜事較多。通稿工作斷斷續續地做了3個月多,總算完成了。
通讀全書有個發現,茶藝教學的內容隨著茶藝師等級的提高,“茶外”的知識技能越來越多,呈現出由“茶內”不斷向周邊發散延伸的態勢。茶藝師的知識技能構成大體分成內、中、外三個圈面。
內圈是有關茶葉、茶藝和茶館服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包括茶樹的栽培加工和茶葉分類、茶葉的內含成分與保健功能、茶葉沏泡的操作技能、茶藝師的職業道德和茶館服務的流程等。這是初、中級茶藝師所應具備的。嚴格地說,不具備者是不能在茶藝館上崗的。
如果說,內圈是“泡好一壺茶”所必須具備的實用知識技能,那么中國是為提升茶藝水準所必需的,如茶事藝文賞析、茶具鑒賞、民族音樂與插花、茶館文化等。其實,茶藝的許多內容,都是在茶與文學藝術諸多門類的互相碰撞、交融中產生和形成的。古代沒有茶藝師,煮茶泡茶精致者,都是在文學藝術上有很深造詣的文化人。“自臨釣石取深清”,“磨成不敢付僮仆”的蘇東坡,汲水、候湯、點茶都親自動手,自有一套茶藝功夫。張岱能憑一口茶湯,分辨出茶的產地、制法、采制季候和泉水的出處,這是一個明末散文大家的茶藝功夫。“西泠八家”之一的陳鴻壽(曼生),是位詩書畫印四藝皆絕的藝術家,他與制壺高手楊彭年聯手合作,才有世人寶愛的曼生壺。今天我們學習練就茶藝,文學藝術仍然是取之不盡的源泉。
外圈的課程中有“茶館美學”、“茶道概述”、“休閑文化”、“品牌文化”等。這些課程看似與“泡好一壺茶”無多大關聯,卻的確又是一個茶藝技師或高級茶藝師所不可少的。要是說內圈課程突出一個“技”,中國加強的是一個“藝”,外圈則側重在“修養”,人文的修養。知其然,進而要知其所以然。如茶藝有不同的時代特征.古代茶藝屬貴族精英文化,現代茶藝逐步走向大眾生活文化,茶藝技師要懂得與掌握運用;茶藝技師還應透徹于茶藝的藝術之美,并使之成為自己本身的看法想法。唯有這樣,才能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能創意設計出當今時代的新茶藝來。
茶藝師的功夫既在茶內,又在茶外,而茶外的功夫又是為茶藝所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