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樹,古意盎然,襯以武夷巖茶純正透亮的金湯底色,如果你恰好見過它,很難不記住這個鮮明而大氣的符號——天邑。邑,古語中意為一座城,如今已不太常用。探得究竟,此名乃得自武夷山天心寺禪茶宗師澤道大師。這就無怪乎自有一種渾然天成之淡定,大概也有了對武夷這山城中天賜之茶的感念和惜福吧。
茶緣共結
國內漆藝名家手制的黑底金漆招牌、當代知名藝術家的油畫作品、德國藝術家的紙本抽象畫作和澤道大師的親筆書法,很難想象這些來自不同藝術領域卻都分量不輕的作品都匯聚在武夷山度假區大王山莊,錯落又安靜閑適地陳列在天邑的公司總部。在雅致的庭院里,明凈的茶室內,隨處有歷代茶具用品在空間里展示,細節處更耐人尋味,回廊里看似隨意擺放的桌椅卻分明在靜候一泡茶的時光。
這空間起初是令人不解的,既不臨街也非參觀場所,何需如此費周章?同樣令人費解的是天邑背后的人緣:有商界精英一早確立了品牌發展的規劃,有收藏界名士游走四方搜羅來不同時代各式茶器具,有資深美術學者近乎偏執地示范他對美的要求,而他們能走在一起的原因,大概除了這武夷山的茶,中國唯一進入非物質文化保護名錄的茶,他們自己也想不出還能有別的什么了。
而所有不解的答案就坦然陳列在天邑品茶間,那是案臺上已日久斑駁的黃氏族譜。大紅袍制作技藝傳人,中國僅有的十二位傳人之一,天心寺禪茶大師澤道的近身家修弟子,黃氏嫡傳第七代制茶師,這一串傳奇的頭銜下,是天邑的制茶總管黃圣亮。這就難怪在天邑的冊子封面赫然標榜“品大紅袍傳人的茶”,對于癡迷武夷巖茶的人而言,品傳人親制之茶自是難能可貴,而能奉出傳人所制之茶與同好,更是禁不住可以驕傲的事了,只這一個理由,也足以讓喜茶之人渾然忘我去投入了。
茶益共享
于是天邑的這棵樹在大王峰下日漸成長,與武夷蕓蕓眾茶商不同的是,天邑更像是武夷荼文化義務的推廣大使,他們為茶做了更博大寬廣的定義。來自廈大EMBA班的各界精英在天邑上了一次茶的品鑒課,也許此后忙碌的生活會得益于茶的調劑;來自日本茶道世家里千家的學員團尋訪了天邑,只為能躬身朝拜那個收藏于天邑的唐物茶入茶具;更有來自德國的藝術家與英國利物浦博物館研究員因為與天邑的交流而啟發出新的創作靈感,那作品便在異國他方一次次傳遞中國茶的精神;緣分的來來去去,天邑亦如一棵樹不喧嘩也不張揚,將茶之益傳達給天下人,也就是對茶葉最好的回報了。
茶話共語
傳人說。茶澤天下人,世襲制茶是一種緣分更是福氣,古法制茶的可貴除了技藝之外,更多的是積淀至今關于茶性與人性的認知和領悟。
名士說。話說從來佳茗似佳人,以茶代美人而言,巖茶絕不是最初的鐘情,但她會是你滄海桑田后可訂終身的那位佳人,當然,我是說茶。
學者說。我不懂茶,但只喝巖茶,武夷的茶生長不易得來不易,要侍候好它也不容易,所以喝的時候總得存著一份敬意。我不懂茶,但我知道好茶要配好水,天邑里泡茶用的水是專人每日進山請出的武夷山最好的水,我不懂,所以我得學習。
商人說。起初不過是喜歡喝到好茶,但喜歡的程度日深便會漸進不滿足于只是喝到了。
客人說。品飲巖茶像是修為的哲學,天邑的茶不似商品,更像是文化的一種傳遞,如巖韻回味幽且長。
茶妹說。學茶像一門人生功課,越是學就越是明白有更多東西可學,我們做的就是圍繞著與茶息息相關的一切,細節處更見心思。
關于茶,各自總有這樣那樣的許多話要說,話題總是各自精彩,可見有茶相隨的時光總是舒暢愉悅,而天邑傳達的關于茶的理念,也漸漸呈現,那是承襲千年的古代茶文化,與現代文明愉悅相融,讓茶的精粹在當代人的生活中再度提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