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輪胎是汽車的重要部件之一,它在汽車上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好的輪胎,是汽車行駛安全舒適的重要保障之一。
近年來,我國的汽車保有量逐年增加,隨之廢舊輪胎的產生量也大幅增加,由于回收和再利用沒跟上,廢舊輪胎成了環保的一大難題。廢舊輪胎具有很強的抗熱、抗生物、抗機械性,且很難降解,幾十年都不會自然消失掉。長期丟棄在自然環境中,不僅占用大量土地、浪費資源,而且極易滋生蚊蟲傳播疾病,嚴重污染環境,形成新的“黑色污染”,還容易引發火災。
我國廢舊輪胎回收利用刻不容緩
目前,我國輪胎年產量已超過1億只,每年產生的廢舊輪胎達5000多萬只,重140余萬噸。但年處理量只有20多萬噸,僅占總產生量的14.2%。隨著我國廢舊輪胎產生量的逐年增加,特別是廢舊鋼絲子午線輪胎的增加,利用不好將成為一個大的污染源。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城鄉結合部,都能看到綿延數千米、像小山一樣的廢舊輪胎堆放點,不僅占用土地、污染環境,而且極易引發火災。
同時,我國又是橡膠消耗大國,年消耗量達230萬噸。每年產生廢舊橡膠180萬噸,其中60%以上是廢舊輪胎。但是在每年回收利用的90萬噸廢舊橡膠中,廢舊輪胎僅占20%。廢舊輪胎帶來的環保壓力越來越大。
目前,世界新胎和翻新胎的比例平均為10:1,而我國僅為26:1。廢舊輪胎散落于民間,沒有形成一個通暢的回收系統。另外,境外走私廢舊輪胎案件日益增多。日前,廣西、廣東、云南邊防,均查獲了大量走私輪胎。廣東邊防查獲的最大一起案件,走私廢舊輪胎總量達10多萬條。國外的廢舊輪胎被運到中國進行非法翻新,不但帶來了更加嚴重的污染,而且帶來了更多的安全隱患。廢舊輪胎翻新后,打上國外的牌子,價格比進口輪胎便宜許多,致使很多消費者上當受騙。
廢舊輪胎在國外被綜合利用
汽車作為世界重要的交通運輸工具,在為人類文明做出巨大貢獻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問題。目前,全世界每年有約15.5億只輪胎報廢,其中得到回收利用的只占15%-20%。長期以來,日益增多的廢舊輪胎成了環境保護的一大難題。為此,許多國家千方百計為廢舊輪胎尋找出路。

這方面令人稱道的典范是歐洲的芬蘭。芬蘭是世界上人均擁有機動車比例較高的國家之一,20世紀90年代以前芬蘭的廢舊輪胎堆積如山,成為公害。1996年,芬蘭出臺了關于廢舊輪胎回收利用的專門法案。目前,芬蘭已有140余個廢舊輪胎回收點,2000年被更換下來的230萬只廢舊輪胎中,40萬只被制成“再生輪胎”。再生輪胎的質量與新胎并無兩樣,而售價僅為新胎的一半。其余的舊輪胎經處理后分別用作燃料發電、道路材料或建材等。據統計,由于廢舊輪胎的回收利用,為芬蘭培育出一系列新興產業,每年創造財富近15.5億美元,為社會提供了5700個就業機會。
世界上擁有汽車最多的美國,已通過立法來推動廢舊輪胎的再利用。1991年,美國出臺了關于回收和利用廢舊輪胎的法律。1994年,美國有關條例規定,靠國家資助鋪設的瀝青公路,其中必須使用含有5%用廢舊輪胎磨碎的橡膠顆粒。到2001年,美國鋪成的橡膠改性瀝青公路已達1.19萬公里。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開始將廢舊輪胎與鋼筋混凝土結合,用于加固防洪堤壩,效果顯著。
日本從1993年起大規模回收利用廢舊輪胎。1995年,日本工業技術院資源環境技術綜合研究所開發出用廢舊輪胎回收燃油和碳黑的新技術。采用這種新技術,每噸舊輪胎可回收燃油550千克、碳黑350千克,回收率達90%。由于市場潛力大,近年來廢舊輪胎回收處理技術發展很快。
俄羅斯特羅伊工藝實驗室最近開發出一種使用臭氧回收廢舊輪胎的技術,與以前應用液氮回收技術相比耗能更少(只有原來的1/5-1/10),成本更低(只有原來的1/3-1/5),而生產出的再生橡膠顆粒質量更好,對環境也不會造成污染。
從廢舊輪胎中“淘金”
縱觀全球翻胎業可以發現,這是一項有利可圖的產業,世界著名的翻胎企業美國奔達可公司,曾創下年營業額30億美元的佳績。
隨著中國汽車業的高速發展和對環保重視程度的不斷加深,輪胎翻新業在中國發展的外部條件大為改善,預計1-2年內會進入快速發展期。許多國外輪胎翻新業主從中看到了潛在商機,紛紛搶占中國輪胎翻新市場;不少富有遠見的小企業主也加盟輪胎翻新業,目前國內私人輪胎翻新廠已有百家之多,全國大小翻新企業近500家。
橡膠是輪胎的主要成分,而橡膠又是關系國計民生的一項重要物資,且天然橡膠價格昂貴。若能將人們所懼怕的輪胎垃圾合理回收利用,不僅保護環境,而且能很大程度改善全球橡膠供應短缺狀態。因此,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發達國家投入大量資金研究廢舊輪胎的再利用,取得較大進展。
目前我國廢舊輪胎綜合利用的途徑大致有以下幾種:
廢舊輪胎原形直接利用。用作港口碼頭及船舶的護舷、防波護堤壩、漂浮燈塔、公路交通墻屏、路標以及海水養殖漁礁、游樂游具等,但使用量很少,不足廢舊輪胎的1%。
生產硫化橡膠粉。通過機械方式將廢舊輪胎粉碎,得到的粉末狀物質就是膠粉。與再生膠相比,膠粉無須脫硫,所以生產過程能耗較低,工藝較再生膠簡單,降低環境污染,而且膠粉性能優異,用途廣泛。早在1953年,美國就把一定粒徑的膠粉用于輪胎生產。1989年,青島橡膠二廠在國內首家將膠粉直接用于輪胎生產。1995年,膠粉應用在原化工部重點廠家和一些中小企業中普及。由于天然橡膠價格下降、膠粉質量不穩定等因素,1996年后膠粉在輪胎生產中的應用出現滑坡,1999年起又開始回升。目前,80目以上胎面膠膠粉已開始取代40目、60目活化膠粉,直接應用于輪胎生產,效果很好。

生產硫化橡膠粉是一門新興材料科學,是集環保與資源再生利用為一體的很有發展前景的回收方式。膠粉工業在我國剛起步,生產企業才幾十家,年產量不足5萬噸,還未形成產業。
改性瀝青。用膠粉改性瀝青鋪設的路面比普通瀝青路面更耐用:產生裂紋少,耐候性更好,遇嚴寒天氣不易結冰。用膠粉改性瀝青鋪設一條雙向高等級公路,每公里路面可消耗1萬只廢舊輪胎制成的膠粉。
鋪設橡膠路面。英國工程師想出了一個既環保又能解決交通堵塞的好辦法——鋪設橡膠路面。這種“柔軟”的公路是用廢棄的汽車輪胎制成嵌板,然后鋪設在英國各地已經棄用的鐵軌上。新型路面鋪設系統能解決世界各地每年大量廢舊輪胎的再利用問題。
歐盟于2006年7月出臺法律,規定在垃圾掩埋場掩埋或焚燒廢舊輪胎為違法行為,使上述廢舊輪胎再利用的方法顯得極具吸引力。新型橡膠路面上可以行駛汽車和電車,時速最高可達80公里。新型橡膠路面的使用壽命可長達20年之久,是普通路面無法匹敵的。
熱能利用。廢舊輪胎是一種高熱值材料,每千克的發熱量比木材高69%,比煙煤高10%,比焦炭高4%。以廢舊輪胎當作燃料使用,一是直接燃燒回收熱能,此法雖然簡單,但會造成大氣污染,不宜提倡;二是將廢舊輪胎粉碎,然后按一定比例與各種可燃廢舊物混合,配制成固體垃圾燃料(RDF),替代煤、油和焦炭作為燒水泥的燃料,或用于火力發電等。同時,該法還有副產品——炭黑生成,經活化后可作為補強劑再次用于橡膠制品生產。如今,在美國、日本以及歐洲許多國家,有不少水泥廠、發電廠、造紙廠、鋼鐵廠和冶煉廠都用廢舊輪胎作燃料,效果非常好,不僅降低了生產成本,而且根治了廢舊輪胎引發的環境問題。在所有綜合利用中,熱能利用是目前能夠最大量消耗廢舊輪胎的最好途徑,不僅方便、簡潔,而且設備投資最少。
新技術、新產品帶來新希望
處理和利用廢舊輪胎主要有兩大途徑,一是舊輪胎翻新;二是廢輪胎的綜合利用。翻新是廢舊輪胎再利用的主要和最佳方式,就是將已經磨損的廢舊輪胎的外層削去,粘貼上膠料,再進行硫化重新使用。
世界翻新輪胎(翻胎)的年產量約8000多萬只,為新胎產量的7%。在良好的使用、保養條件下,一只輪胎可以翻新多次,具體地說尼龍簾線輪胎可翻新2-3次,鋼絲子午線輪胎可翻新3-6次。每翻新一次,可重新獲得相當于新輪60%-90%的使用壽命,平均行駛里程大約5-7萬公里。通過多次翻新,至少可使輪胎的總壽命延長1-2倍,而翻新一只廢舊輪胎所消耗的原材料只相當于制造一只同規格新輪胎的15%-30%,價格僅為新輪胎的20%-50%。可見,翻新廢舊輪胎不僅有利環保,而且還可以節約資源、降低成本。翻新胎也可以按照新胎同樣的合法速度行駛,在安全、性能和舒適程度上不亞于新胎。
中國已經成為再生膠工業最發達的國家
當發達國家再生膠工業日益萎縮時,中國再生膠工業卻得到快速發展。其主要原因:一是市場需要。中國是橡膠消耗大國,已連續5年居世界第一位。但中國又是橡膠資源十分匱乏的國家,70%以上的天然橡膠依賴進口。而再生膠可以替代部分橡膠資源生產橡膠制品,使用比例為20%左右。二是再生膠價格低廉,僅相當于天然膠價格的1/5左右。而天然膠、合成膠價格不斷上漲,橡膠加工企業為了降低生產成本紛紛選擇再生膠。三是技術創新促進再生膠工業的快速發展。四是發展再生膠工業符合我國的基本國策,一方面治理了廢舊橡膠對環境的污染,另一方面使廢舊橡膠綜合利用變成新的資源,可以變廢為寶、化害為利,符合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
中國已經成為再生膠工業最發達的國家。我國的再生膠產品不僅可以滿足國內市場需求,而且在國際市場上也占有一席之地。近十多年來,我國再生膠產品已出口到20多個國家和地區,特別是用再生膠加工而成的橡膠制品更是受到國外用戶的歡迎,僅膠板出口每年就達10萬噸。而且,不僅產品出口、制品出口,成套裝備及生產技術也出口。隨著我國工程技術人員成功地開發出高品質的復原橡膠,在不久的將來,中國這個再生膠大國一定會成為再生膠強國。
廢舊輪胎的回收利用是未來中國輪胎市場的新商機
廢舊輪胎不是廢棄物,而是炙手可熱的資源。隨著我國汽車保有量的逐年增加,廢舊輪胎平均每年以兩位數的速度快速產生。2004年,我國輪胎產量達到2.39億只(包括摩托車和人力車胎),居世界第二位,而當年產生的廢舊輪胎超過1.12億只,約320萬噸。預計2010年,我國汽車保有量將達到7000萬輛,廢舊輪胎的產生量將達到2億只。因此,充分回收利用廢舊輪胎資源,緩解我國橡膠資源匱乏的現狀,防治“黑色污染”,對建設節約型社會、發展循環經濟將起到積極作用。
我國廢舊輪胎的循環利用為社會創造了大量的再生資源。廢舊輪胎中的尼龍等合成纖維,可加工成塑料制品;鋼絲是優質彈簧的原料;橡膠混合物可以制成再生膠和膠粉,再應用于橡膠、建材、道路建設等工業領域。胎體完好的舊輪胎可以進行翻新。建國以來,以回收利用廢輪胎為主的廢橡膠行業,已累計節約橡膠400多萬噸,節約外匯50萬美元,為社會創造產值300多億元。
目前,我國有輪胎翻新企業500多家,修補企業1000多家,舊輪胎的翻新能力已達1000萬只,再生膠的生產能力近百萬噸,膠粉生產能力約5萬噸。但由于回收困難和加工技術、設備水平比較落后,每年廢舊輪胎加工利用量還不到應回收利用量的50%。廢舊輪胎回收利用經濟價值巨大,是未來中國輪胎市場一個新的商機。
我國橡膠資源十分匱乏,近70%的橡膠需要進口,是世界第一大橡膠進口國,也是世界第一大橡膠消費國。而且隨著汽車工業的快速發展,輪胎工業也在發展,橡膠資源的供給缺口將越來越大。我國提出發展再生膠工業,就是為了彌補橡膠資源的不足,3噸再生膠可替代1噸天然橡膠。以2003年我國產生的廢舊輪胎1億只計算,折合可回收利用的橡膠資源可達100多萬噸。所以,如何利用廢舊橡膠制品和廢舊輪胎,是搞好資源綜合利用的重要課題,也是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環境,促進國民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
做大做強廢舊輪胎產業市場,需要的不僅僅是國家產業政策的配套,還需要回收利用企業不斷提高自身的技術水平,拓展綜合利用產品的應用領域,需要回收利用全過程的各相關企業共同形成回收利用產業鏈。只有培育起完善的產業市場,廢舊輪胎的回收利用才能步入良性循環。
展望21世紀,廢舊輪胎回收再生利用將是知識經濟時期的“E產業”(環保產業),是國家鼓勵發展的、充滿希望的“朝陽”產業。中國輪胎資源綜合利用的潛力巨大,市場前景看好,需要政府有關部門和社會的支持,共同培育這個節約資源的環保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