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山東時風集團采訪時發現,該集團下屬的招待所住滿了“老外”,而且個個都是行色匆匆。
這些客商來自國外的各類礦山企業,是來時風集團采購輪胎的。隨后,在該集團的時風雙星輪胎公司證實了這一說法。該公司國際貿易部的一位負責人介紹:“這些客商來自世界頂級礦山集團,其中包括采礦業世界排名第一的必和必拓(BHP)、排名第二的淡水河谷(CVRD)以及美國卡特比勒(CATERPILLAR)等。現在國際上的礦山工程輪胎需求缺口很大,這些客商不但親自來廠下訂單,而且要盯在生產現場,直到親眼看到自己的訂貨裝車才肯離開。”
資源緊缺,引發輪胎行業“大”趨勢
據中國橡膠工業協會輪胎分會專家分析,近年來由于國際市場對煤炭、銅、鐵等礦產資源需求的迅速增長,采掘業對采掘機械及大型運輸車輛的需求量越來越大,特別是礦用自卸車用大胎市場需求激增,造成全球大規格工程輪胎供不應求。而輪胎短缺最為嚴重的當屬采礦車輛及其設備所使用的大型輪胎(49英寸及以上),估計目前國際采礦業的輪胎供應缺口在25%-30%。
面對國際市場的需求,中國輪胎企業開始積極調整生產計劃。山東時風雙星輪胎公司投資6億元、年產1萬條子午輪胎的項目已破土動工;與此同時,該公司所生產的輪胎也是越來越“大”。
該公司技術部門的一份生產記錄顯示:2006年6月,公司新研制出45/65-45型輪胎,直徑2.7米;到10月份,新的2700-49型輪胎下線;2007年2月,3600-57型輪胎下線;兩個月之后,新的50/80-57型輪胎又試制成功,且這一型號的輪胎直徑已經達到了3.7米。
在時風集團的生產車間里,這些龐然大物赫然矗立其中,3米多的高度讓記者不得不仰視。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不久前在上海舉行的第六屆中國國際橡膠輪胎展上,分配給時風雙星的展臺,僅放置這個大家伙就占去了一半的位置。
輪胎行業,以“大”求變
“這種輪胎目前國際市場上非常搶手,如這個直徑2.7米的輪胎,市場價格達到了15000美元,趕上一輛小汽車的價格了。”時風集團總經理劉成強說:“目前,這種大型工程輪胎是時風集團新的利潤增長點,生產訂單已排到今年7月份。”
據了解,該公司2007年前三個月共出口234.6萬美元,其中一、二、三月份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410%、768%和337%。這樣的銷售業績,對于目前不太景氣的中國輪胎生產領域來說,是非常難得的。
從中國橡膠協會輪胎分會了解到的情況是,目前國內輪胎企業在出口上由于長時間的低價競銷,導致利潤率越來越低。隨著出口數量的增加,還屢屢遭到一些進口國的反傾銷貿易壁壘。
另外,由于國外輪胎生產成本高,一些國際輪胎生產巨頭紛紛將產業轉移到中國。目前在我國輪胎市場上,外資和外資控股企業已有包括法國米其林、日本普利司通、美國固特異等行業三巨頭在內的20多家。排名世界前10位的國際品牌輪胎廠家的產量占國內輪胎總產量的近一半,跨國公司在轎車輪胎市場中占據了主導地位,這進一步加大了國內輪胎生產領域的競爭壓力。
劍走偏鋒,避開貿易壁壘
目前已經對中國出口輪胎設置貿易壁壘的國家,普遍采取“展開反傾銷調查,加征反傾銷稅,綠色貿易壁壘(歐美發達國家)”的方式。
特別是從2007年6月1日起,作為中國輪胎主要出口地的美國,對輪胎進口實施新的FMVSS139輪胎檢測標準。這一新的檢測標準包括:新的高速檢測、新的耐久性檢測以及新的壓力實驗。屆時,中國輪胎要經過繁冗的檢測程序才有資格進入美國市場,而即使進入美國市場的輪胎,如果在美國相關部門的抽檢中不合格,仍有可能被召回。
業內人士預測,美國這一新檢測標準的實施,對于中國輪胎企業而言,不僅意味著要背負在每只出口輪胎上增加的檢測費用,同時近乎苛刻的檢測,將使一部分國產輪胎難以通過新標準。
但美國實施的這一新檢測標準并不是針對所有型號的輪胎,只適用于除摩托車和低速車輛之外的所有額定總質量低于或等于4.5噸的車輛輪胎。這也就意味著,時風集團目前所生產的各類工程輪胎,不在這一檢測范圍內。
時風雙星輪胎公司正在加速將生產重點向大型工程輪胎領域轉移,數據顯示,目前該公司生產的工程機械輪胎的銷售收入占整體銷售收入的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