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近年經濟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國商業銀行經營中間業務的主客觀條件發生了很多變化,這些變化已逐漸成為商業銀行發展中間業務的有利條件。通過多視角全面地分析現實變化的情況,可為商業銀行制定切實可行的發展中間業務策略提供依據。
關鍵詞: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條件;改善
中圖分類號:F830.33 文獻標識碼:B
隨著國際金融自由化和一體化的加劇及市場經濟的發展,國際銀行業的重要趨勢是從獲取利差為主到獲取非利息收入為主。銀行的競爭更多的體現在中間業務上。跨入新世紀以來,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有了較大發展,但我們同時應該看到,創新能力不足是制約中間業務發展的重要因素,而創新不足又受到多方制約。動態地分析這些制約因素,可以看到,有些制約因素已經有所變化,已開始由制約因素向積極因素轉化,分析變化的情況,進而分析發展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現實條件,可重新為中間業務發展的起點定位,據此制定新的發展策略。
一、已形成共識的發展商業銀行中間業務制約因素
經過多年探討,我國理論界對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發展制約因素已形成共識。主要有:(1)觀念不新。銀行管理層對中間業務認識不足,重視不夠;(2)由于分業經營的限制,銀行經營中間業務的開展受到法規條例的限制;(3)由于法律法規不健全,使得商業銀行經營中間業務無法可依,比如中間業務收費無標準問題;(4)人力財力投入不足。發展中間業務的軟件硬件設施不到位,需要的復合型人才嚴重缺乏。除此以外,還有其它若干因素,制約中間業務發展。
二、發展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條件的改善
(一)中央宏觀調控措施初見成效
2006年是十一五規劃的第一年,地方黨政領導參與投資和經濟活動較多,投資熱情高漲。銀行資金充裕,放貸積極性較高,貸款增長很快。2006年6月末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21.53萬億元,同比增長15.24%,增幅比去年同期高1.99個百分點。2006年6月底,全國新開工項目9.89萬個,同比增加1.83萬個,新開工項目計劃項目總投資3.65萬億元,同比增加22%。
經濟運行中突出問題是貨幣供給偏多,可能推動投資增長過快。黨中央國務院已有預見,采取了有針對性的調控措施,當前一些措施成效開始顯現,預計未來還會進一步顯現。在控制投資增長過快一系列政策作用下,特別隨著科學發展觀進一步貫徹落實,投資趨勢將得到抑制。2006年全年經濟將保持高度穩定的特點,經濟增長率預計達到10%,居民消費價格的增長率控制在1.5%。隨市場價格漲幅降低,投資增長預計趨穩??刂仆顿Y會使銀行貸款增幅放緩,從而使存款利差收益下降。
(二)利率市場化進程加快
2004年10月底,中國人民銀行宣布調高存貸款利率,存貸款利率等比例上升0.27個百分點。2006年8月19日,中國人民銀行又再次宣布調高存貸款率,存貸款利率又等比例上升0.27個百分點,但公積金貸款利率上升幅度小。總體來看,兩次升息使存貸款差額縮小。隨利率市場化進程加快,銀行利差還將進一步縮小。根據國際利率市場化改革經驗,放開存款利率上限管制初期,存款利率將會呈現大幅上升趨勢,同樣放開貸款利率下限管制,也會使商業銀行競相放貸,進一步降低貸款利率。由此商業銀行存貸利差空間進一步收窄,沖擊商業銀行盈利能力。商業銀行應清醒地看到這一點,盡早做好準備,以非利息收入彌補利差縮小帶來的損失。
(三)混業經營趨勢為中間業務發展提供了發展空間
順應國際銀行業發展趨勢,我國一直在探討如何打破分業經營的體制,逐步向混業經營過渡。2004年2月1日實行的《商業銀行法》規定“商業銀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不得從事信托投資和證券經營業務,不得向非自用不動產投資或向非銀行金融機構和企業投資”中增加了“但國家另有規定除外”的內容,為商業銀行開展中間業務留下了創新空間。目前,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和交通銀行都已開始設立基金管理公司,三家銀行首只基金資金募集規模都超過40億元,并開始銀保合作險種的開發及資本層面上的合作。2006年12月銀監會已受理交通銀行和其他銀行提出設立保險公司的申請。
(四)金融法律法規不斷完善
金融監管部門在支持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業務創新的同時,堅持以防范風險為前提,規范管理為基礎的原則,及時制定出臺規章制度和準入標準,先后出臺金融衍生交易業務、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電子銀行業務等管理辦法,頒布實施《市場風險管理指引》《商業銀行投資設立基金管理公司試點管理辦法》《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辦法》等文件,據相關負責人稱,有關銀行卡、商業銀行基金公司、資產證券化、信托業務的管理條例將陸續出臺。
(五)融資結構有所變化,直接融資比重將逐步加大
目前企業融資中的80%來自間接融資,直接融資比重較小。我國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都在蓬勃發展,企業在貨幣市場上可發行短期融資券融資,這類似于西方國家的融通票據。在資本市場上,可發行企業債券。鑒于目前企業債券市場與股票市場相比規模失衡,今后會更加重視企業債券市場的發展,企業通過直接融資渠道取得資金比重將逐步增大,間接融資比重將縮小,這會使銀行貸款業務量減少 ,從而轉向中間業務經營,這是當前國際大趨勢,也是我國商業銀行難以回避的現實。
(六)資本管理要求推動了中間業務發展
2004年3月公布實施了《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要求商業銀行調整控制資產規模,有效防范經營風險,商業銀行根據不同風險權重對資產組合以及對表外業務計算加權平均值,最大限度發展相對風險較小的傳統中間業務。 由于資本充足率的管理,推動了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發展。
(七)股改后銀行資產質量和資本充足率明顯改善
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相繼進行股份制改造,2005年交通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先后成功實現在海外發行上市。2006年10月中國工商銀行在香港和內地同時成功發行上市。商業銀行在現代企業架構下,體制、機制、競爭手段更加規范,更加靈活,這一切都為商業銀行中間業務創新提供了機制保障,使中間業務創新進入良性循環的發展軌道。
股改后銀行資產質量和資本充足率明顯改善。截止到2005年末,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由2003年17.2%降到8.9%,商業銀行資本達標的數量由2003年的8家上升到53家。銀行資產質量、資本充足狀況的改善,為商業進行深層次改革提供了寬松的環境,也為我國商業銀行向國際水平看齊奠定了基礎,為商業銀行借鑒國際經驗,發展中間業務提供了條件。
(八)國際貿易量與國際結算業務量同步上升
中國作為一個新的經濟增長中心,國際貿易量不斷增長。2005年,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達14 221億美元,比2000年平均每年增長24.6%,預計到2010年,中國貿易額將僅次于美國排在世界第二位,成為真正的全球貿易大國。國際貿易的快速增長,使商業銀行國際結算業務量同步上升。盡管外資銀行搶去我國國際結算業務的半壁江山,國際結算類業務收入在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收入中仍然占很大比重。外匯儲備的充裕,也為商業銀行開辦國際結算業務及各類國際業務中的中間業務提供了條件。2006年6月,我國外匯儲備已達到9 411億美元?,F已實現的經常項目下可自由兌換,加大了國際結算業務量,同時最終將實現資本項目下可自由兌換,使市場主體面臨風險加大,要求商業銀行提供更多的金融避險工具和外匯金融衍生品。
(九)個人收入增加對中間業務發展起到推動作用
目前,上海人均GDP已超過4 500美元,預計2010年將跨入高收入國家行列,近十年全國的人均收入增長4倍,2006年上半年全國人均收入增長10%。個人收入增加及消費習慣的改變,使商業銀行銀行卡收入增加。截止2006年8月末,僅上海一地信用卡數量已達5 020萬張,平均每一名上海常駐人口持有三張信用卡。同時全國聯網工作有序推進,全社會征信體系已在構建,信用卡市場發展潛力巨大。
由于個人收入增加,使高收入群體人數迅速增長,進一步推動了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人們收入增加,同時增加了金融理財服務需求,商業銀行不失時機地推出了理財新產品:招行“金葵花”,工行“理財金賬戶”,建行“樂當家”,農行“金鑰匙”,民生銀行“非凡理財”等,已被廣大民眾熟知。2005年理財市場創新迭出,本幣理財,外幣理財,雙幣理財,投資產品掛鉤對象可與水資源、原油、銅等掛鉤,也可掛鉤股票、匯率、利率等,還可購買公司債、資產支持證券、混合資本債券等等。
(十)商業銀行加大科技興行力度并多方招攬人才
從全國來看,各大銀行的前、后臺業務的網絡化建設已全面鋪開,逐漸進入網絡化整體推進階段,各大銀行的金融電子化建設將在更高水平上面臨新的挑戰。面對這一形勢,各大銀行加大了科技興行的力度,紛紛成立了自己的軟件基地,集中人、財、物等方面的資源優勢,大力促進本行電子化建設。我國銀行業的金融電子化建設經過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尤其是經過自20世紀90年代以后的網絡化建設與發展,使我國各大銀行主要前臺業務實現了網絡化、自動化處理和業務數據的集中管理。這為商業銀行開展中間業務提供了有利條件。
在招攬人才方面,各商業銀行做了大量工作。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主任王元龍在《加入WTO后的中國銀行業發展戰略研究》一文中呼吁同行未雨綢繆,“從銀行業務結構看,銀行信貸人才、國際金融人才、金融計算機人才、金融法律人才、資本運作人才,是這場人才爭奪戰的焦點,而這些資源又恰恰是國內金融業本來就稀缺的?!碑斍案魃虡I銀行通過各種方式吸納國內外優秀金融業從業人員,并根據需要培養復合型金融人才。中國人民銀行已指定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信息學院作為金融信息人才的專門培訓基地,并開設金融信息化研究生課程進修班,以培養能適應國際規范的、信息技術與經濟管理業務緊密結合的高層次復合人才。
三、改善發展中間業務的條件,大力發展中間業務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到,發展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現實條件有了許多改善,為商業銀行發展中間業務帶來機遇,還應看到,這些條件改善不到位,而且某些方面相差甚遠。
比如目前存在投資過熱、銀行利差過大的問題,使銀行缺乏經營中間業務的動力和緊迫感,雖然幾次調整利息,但現有利差仍為3.6%,而歐洲貨幣市場的批發業務存貸利差最小僅為0.75%。經過幾年改革銀行存貸款業務占總業務比重由90%以上,降到60~70%,貸款業務收益占銀行總收入80%以上。而西方國家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收入占總收入比重為40-50%,最高達到80%。
又如分業經營,法規不健全等問題,均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決,但如同前述問題一樣,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其他還有若干諸如此類的問題極待根治。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發展重在創新,創新的重點是品種創新,目前,我國只有不足300個中間業務品種,這300個品種主要集中在結算類、代理類和銀行卡類業務上,而對盈利性相對高的業務發展極不充分,金融衍生品類幾乎為零,而外資銀行的中間業務品種達到20000個,利用衍生品工具進行套期保值,套利為風險作保證處于領先地位。
由于前面所列現實條件中的許多問題難以得到根本解決,只能循序漸進,很難期望短期內能夠消除與西方國家商業銀行經營中間業務的差距。筆者認為,一方面不斷與外資銀行比較,找出差距,同時也要動態地看待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發展與機遇,看到諸多因素的變化,看到能夠促進其發展的動力所在,以促使中間業務更快地發展。
參考文獻;
[1] 徐海洲.歐美銀行中間業務發展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上海投資,2005(5):33-36.
[2] 惠平.金融創新與商業銀行業務發展[M].西安: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3] 葉文戈.中外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發展比較研究[J].特區經濟,2005(11):136-137.
[4] 武思彥.論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發展存在的問題及解決途徑[J].商業研究,2006(5):93-96.
[5] 涂玉華.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創新研究[J].商場現代化,2005(5):86-87.
[6] 余屹.理財市場2005年回首與展望[J].中國貨幣市場,2006(7):48-50.
(責任編輯:習文)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