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反傾銷是世界許多國家普遍采用的一種保護國內市場和廠商的做法。中國在遭受國外反傾銷的同時也拿起了反傾銷的武器。通過我國對反傾銷的一些數據統計,反映了中國對外進行反傾銷中呈現的若干特點和趨勢,說明了反傾銷是維護了公平的貿易權,顯著增強了國內對市場的有序競爭。為了更加完善我國對外反傾銷;為了我國的正常利益,還要適當提高對反傾銷的效率。
關鍵詞:中國;反傾銷;特點;規避;思考
中圖分類號:F752.50 文獻標識碼:A
China's Anti-dumpingin the WTO Era
ZHOU Hao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Engineering, Wuhan430073,China)
Abstract:
Anti-dumping is known as a popular protective means all over the world for the native market and enterprises.As being subject indicates that China has benefited from anti-dumping in a orderly domestic market competition.According to its characteristics,the paper presents some measunes of enhancing anti-dumping dffciency to improve China's anti-dumping effect.
Key words:China;anti-dumping;characteristics;avoiding;thinking
反傾銷是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普遍采用的用于保護國內市場和廠商的做法,該做法已對世界各國和地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利用反傾銷,使得出現了明顯的反傾銷全球化的特征。從其發展趨勢上看,反傾銷在21世紀將逐漸發展成為國際貿易壁壘的主導形式。
中國在遭受國外反傾銷的同時,也在拿起反傾銷的武器保護國內的市場和廠商。中國的反傾銷制度建立于1994年,當時反傾銷的法律依據是1994年7月1日生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到了1997 年3月25日國務院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傾銷和反補貼條例》,2002年1月1日我國又開始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傾銷條例》,同時廢止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傾銷和反補貼條例》因此現在我國反傾銷的法律依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傾銷條例》。從1995年至2005年,我國對25個WTO成員共發起反傾銷調查135起,對22個成員實施最終反傾銷措施77起,具體數據見表1(說明:本文中所有反傾銷數據是按照WTO對反傾銷數據統計的做法,即是以每一商品/每一國作為統計的標準進行統計的)。從表1中可看到我國對反傾銷的運用起步較晚,從1997年才開始對外反傾銷調查(即對原產于美國、加拿大、韓國的新聞紙進行反傾銷立案調查),而對外實施最終反傾銷措施則是從1999年才開始的(即對原產于加拿大、韓國和美國的進口新聞紙作出征收反傾銷稅終裁)。
一、中國對外反傾銷特點分析
中國的對外反傾銷呈現出如下特點:
(一)近幾年我國反傾銷立案數量迅速增長
2001年我國發起反傾銷調查的立案數量為17起,較2000年增長183%,比2001年之前的立案總數(共計16起)還多1起。此后每年都維持在20起新立案數量之上。立案數量的快速增長既說明中國充分認識到了反傾銷的重要性,企業能主動運用反傾銷法律武器,抵制進口傾銷產品的不公平競爭,維護產業利益,立案數量的高水平是與中國外貿進口持續、快速增長的大背景密切相關。從正式加入世貿后的2002年起,外貿進口突飛猛進。2002年進口額為2 435.5億美元,同比增長21.2%;2003年進口額為2 951.7億美元,同比增長39.9%;2004年進口額為5 613.8億美元,同比增長36.0%;2005年進口額為6 601.2億美元,同比增長17.6%①。
(二)被我國反傾銷最多的產品類別是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
1995年至2005年,我國對外反傾銷過程中共涉及42種具體產品(見表2),包括核苷酸類食品添加劑、新聞紙、滌綸短纖維、非色散位移單模光纖、聚酯薄膜、冷軋硅鋼片等產品,其中涉及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的具體產品有30種。在135起反傾銷立案調查中,有102起案件就是關于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占75%,而其中涉案最多的具體產品是二氯甲烷、乙醇胺、丁醇(各遭受6起),其次是己內酰胺、聚氯乙烯、雙酚A、辛醇(各遭受5起)。1995年至2005年,我國對外實施最終反傾銷措施中共涉及25種具體產品(見表3),其中涉及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的具體產品有17種。在實施的77起最終反傾銷措施中有56起是針對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占73%,而其中被實施最終反傾銷措施最多的具體產品是二氯甲烷、乙醇胺(各遭受6起),其次是己內酰胺、聚氯乙烯、雙酚A、辛醇(各遭受5起)。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在我國反傾銷中成為涉案最多的產品是和世界反傾銷的總的潮流相匹配的。在世界反傾銷中化工產品是涉案最多的產品,約占全球的1/5。
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一直是中國對外反傾銷的焦點, 主要有下列幾個原因:
1.與化工產品的進口增長較快有關
表4顯示,我國的化工產品進口從WTO成立后的1995年至2005年間,化工產品的進口在我國進口商品中的占比基本保持穩定,無較大的波動,但進口增長波動較大。雖然化工產品的進口增長時高時低,但在近幾年,從中國正式入世后在外貿進口快速增長的同時,我國的化工產品的進口增長也保持了較快的速度,特別是在2004年,化工產品的增長率高達34.2%,2005年增長放慢一些,但也達到18.7%。
2.與化工新材料在中國還是一個新興產業有關
化工新材料在中國還是一個新興產業,而國外該產業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前就已成熟,本國市場趨于飽和。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帶來了巨大的化工產品需求,因此國外化工企業全力爭取盡可能多地占領中國市場,甚至不惜采取傾銷等不公平貿易手段。如我國藍星集團經過13年的努力,1997年終于形成“初級形態二甲基環體硅氧烷”(屬于有機硅中間體,后簡稱“有機硅”)年產1萬噸的生產規模,使我國成為繼美、英、法、德后又一個能規模生產有機硅的國家,改變了過去長期遭技術封鎖只能依賴進口的局面。此后藍星又相繼建成年產量2萬噸和5萬噸的有機硅生產裝置。2001年底中國加入WTO,化工產品關稅從10%左右逐步下降至5%左右,尚處在幼年期的產業失去了關稅保護。一些國外廠商看到中國有能力自主生產有機硅,便放棄高價壟斷策略,不惜以低價傾銷沖擊中國市場。2002年和2003年,美、英、日、德四國向中國出口有機硅增幅達到50%左右,價格也直線下降。
3.與化工產品具有容易認定的特點有關
化工產品具有容易認定的特點也是化工產品反傾銷案件多的原因之一,根據我國《反傾銷條例》規定,反傾銷立案調查要求針對同類產品進行,而什么是同類產品,認定的標準是什么,法律并沒有明確的規定。化工產品因為具有明確的分子式,比較容易確認是否為同類產品,為商務部順利立案創造了條件。
4.與化工行業產業集中度高有關
根據我國《反傾銷條例》,提起申請的企業產品所占全國總產量一般應達到50%,這也是反傾銷案件為什么集中在化工行業的原因。化工行業的一個特色就是產業集中度高,尤其是一些化工新材料,由于技術門檻高,國內往往只有少數幾家生產。一家化工企業常常可以單獨或只要聯合一兩家就可起訴。而在別的行業,只要產業稍微一分散,反傾銷就很難發起。這也是為什么我國部分農產品受國外沖擊明顯,農產品方面的反傾銷立案一個也沒有的主要原因。
(三)被我國反傾銷最多的三個成員是韓國、日本和美國
從案件的數量上觀察(見表5和表6),從1995年至2005年,我國對韓國發起了最多的立案調查,有27起,占我國立案調查總數的20%,其次是日本和美國,分別為26起和22起,占比分別為19.3%和
16.3%,三個成員總計達到我國反傾銷立案調查總數的55.6%。我國同樣對韓國實施了數量最多的最終反傾銷措施,有18起,占我國實施最終反傾銷措施總數的23.4%,其次是日本和美國,分別為14起和11起,占比分別為18.2%和14.3%。,三個成員總計達到我國實施的最終反傾銷措施總數的55.8%。
在2005年7月21日,我國央行宣布人民幣的匯率采用釘住一籃子貨幣,而貨幣籃子中所涉及的貨幣就包括韓元、日元、美元,這同時也反映出這三國是中國的主要貿易伙伴。從中國正式加入世貿后的2002年至2005年,韓國在2002年為我國的第7大進口來源國,2003年上升到第5位,2004年保持第5為,2005年上升到第2位,進口平均占比達到8.9%;日本每年都是我國最大的進口來源國,進口平均占比達到16.5%;美國在2002年為我國第2大的進口來源國,2003年下降為第6位,2004年和2005年仍保持第6位,進口平均占比達到9.0%②。我國從上述三個國家的進口額很大是導致三個國家的涉案產品最多的原因之一;另外這三個國家被我國反傾銷的絕大多數產品都是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而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是被我國反傾銷最多的產品,這也導致韓國、日本、美國成為涉案最多的國家。估計在今后的若干年中,這三個國家仍會是涉案最多的國家。
(四)反傾銷稅率和國際上一些國家對華反傾銷的稅率相比偏小
截至2005年,我國對國外進口商品實施最終反傾銷措施征收反傾銷稅的稅率為0%-184%。對鄰苯二甲酸酐(苯酐)、丁苯橡膠、冷軋板卷這3種產品的部分進口征收了0%的反傾銷稅,對水合肼的部分進口征收了高達184%的反傾銷稅。在被實施最終反傾銷措施的17種具體產品中,僅有苯酚、氯丁橡膠、水合肼、三氯乙烯4種產品中的部分進口被征收的反傾銷稅率超過100%;被實施最終反傾銷措施77起案件中反傾銷稅率低于100%的案件有64起,占總數的84%。
我國征收的反傾銷稅率和國際上一些國家對華反傾銷的稅率相比是偏小的。如美國于1994年對我國的癸二酸征收的反傾銷終裁最高稅率為243.4%,1994的大蒜為365%,2001年的鑄造焦炭最高為214.89%,100%以上的稅率比比皆是③。再如,印度于2003年9月1日對我國的測量卷尺終裁最高稅率居然為1069%④。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針對中國反傾銷的拉美國家,其確定的反傾銷稅率相當一部分為300%-600%。墨西哥于1993年4月15日于官方日報上公布,對我國十大類400多種商品進行反傾銷調查,與此同時征收高額臨時反傾銷稅。各類商品和稅率為:鞋類1105%,有機化學品673%,玩具351%,植物纖維331%,合成纖維501%,紗布54%,服裝533%,其他成品379%,自行車內外胎594%,整車144%,家用電器129%,工具312%,鐵制接頭33%,氟石16%。墨方宣布這批商品約占中國對墨出口的75%,包括我國對墨出口的主要商品⑤。
(五)反傾銷案件從立案到終裁的時間普遍偏長
根據我國反傾銷法規的規定,我國的反傾銷案件短的可在14個月(420天)內作出終裁,長的可在20個月(600天)內作出終裁。從1995年至2005年間,從我國已經作出反傾銷終裁的25種具體產品(共計77起最終反傾銷措施)上考察,有20種產品的從立案到終裁的時間是18個月,也就是說明絕大多數產品的反傾銷案件從立案到終裁的時間是偏長的。只有對原產于俄羅斯和日本的三氯乙烯的反傾銷案花了約15個月(這是我國作出終裁時間最短的反傾銷案件),以及對原產于英國、美國、荷蘭、法國、德國和韓國的進口二氯甲烷的反傾銷案花了約16個月。而美國規定反傾銷短的可在280天內作出終裁,長的可在390天內作出終裁。可見美國在反傾銷上面作出終裁的時間明顯偏短,結案的效率要高許多。
(六)反傾銷在維護國內企業合法權益方面的效果較為顯著
就反傾銷的實施效果而言,從中國進口反傾銷調查立案、初裁以及終裁等不同階段涉案產品進口價格和數量的統計數據分析,我國對外反傾銷已經成為規范市場正常競爭秩序、維護國內企業合法權益的有效手段之一,效果較為顯著。依法、及時的進口反傾銷調查措施有效保護了國內受損產業,為其提供了恢復、發展和提高競爭力的寶貴時間。事實證明,目前,初裁和終裁勝訴的涉案產品價格普遍回升,中國國內企業產品市場占有率逐步提高,生產經營狀況趨向好轉。
以苯酚案件終裁后的進口情況為例。2004年商務部發布終裁,自2004年2月1日起對原產于日本、韓國、美國和臺灣地區的苯酚征收幅度為3%~144%的反傾銷稅。據中國海關統計,終裁決定做出后半年之內,中國累計進口苯酚146417.94噸,價值12007.88萬美元,同比增長13.95%和34.92%,進口平均單價為820.11美元/噸,提高18.40%。其中從傾銷國(地區)進口的苯酚,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日本進口1930.36噸,下降72.61%;韓國進口3008.54噸,下降51.32%;美國進口 12036.64噸,下降58.58%;臺灣地區進口20461.82噸,下降39%。再如,中國在2001年以前預備大力發展PVC產業,卻受到日、韓、臺傾銷產品的沖擊,而在商務部裁定反傾銷后,該產品的毛利潤率從8%上升到了20%以上。因此,中國增加反傾銷的行為會給行業產品帶來的保護和提升的景氣。
上述統計數據說明,反傾銷維護了公平的貿易環境,使中國國內市場恢復有序競爭的狀態方面有較為顯著的效果。
二、思考
在近幾年,中國的反傾銷還會繼續保持上面提到的若干特點和趨勢。在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必然會引起其它國家對我國的關注,在允許它們分享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利益同時,我們也需要有相應的警惕。
(一)預計我國最多的反傾銷仍會是針對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
正如前面所述,由于化工產業的若干特有的原因,相信我國對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的反傾銷仍會是最多的,所以需要繼續保持對化工產業的關注。只有當我國的化工行業通過較長時間發展變得比較成熟時,對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的反傾銷才有可能適當減少。
(二)除繼續關注韓國、日本和美國的進口外,還需關注從東盟的進口
估計韓國、日本、美國在今后若干年會繼續是我國的主要貿易伙伴,它們對我國的傾銷極有可能會繼續下去。東盟作為一個整體在中國進口來源地中的地位逐年變得越來越重要,在中國加入世貿后的2002年東盟是中國第5大的進口來源國,2003年上升為第4位,2004年維持第4位,2005年上升到第3位。進口平均占比達到10.7%,而且東盟的部分產業結構和我國的有較大的共性,因此東盟是對我國反傾銷可能有較大增長的地區,所以需要對東盟的進口給予較多的關注。
(三)對國外農產品的反傾銷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引導
由于我國農產品生產集中程度較低,提起申請的企業產品所占全國總產量一般很難達到50%,因此即使在受到國外比較嚴重的傾銷損害情況下也未進行反傾銷訴訟。據烏魯木齊海關的數據顯示,今年頭5個月,新疆進口原棉7.69萬噸,接近2005年全年9萬噸的進口量,而出口為零。就在4年前,新疆出口原棉還排在所有出口貨物的首位。過去都是內地收購企業拿著現金排著隊等著要棉花,價格最高時沖到一噸皮棉1.8萬多元,而如今價格低到1噸1.4萬元還賣不出去。新疆棉出現這樣的狀況主要是進口棉的巨大沖擊造成的。新疆皮棉銷價平均每噸在1.4萬元上下,而進口的美國棉抵港價每噸比新疆棉便宜近1 000元,西非棉到港價則比新疆棉便宜1 400元,其中美國進口棉花每年給新疆棉農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到17個億。因此我國需要對農產品的進口給予特別的關注,在農產品生產集中程度較低的現狀在短期內無法改變的情況下,通過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引導,組織起必要數量的生產者進行聯合反傾銷是切實可行的。
(四)需要有力地打擊規避行為
反傾銷涉案產品的進口原產地發生明顯轉移。以廣東口岸進口的苯酚產品為例。前面提到的苯焚案件中,我國自2004年2月1日起對原產于日本、韓國、美國和臺灣地區的苯酚征收幅度為3%-144%的反傾銷稅后,據海關統計,2004年第一季度廣東口岸進口苯酚6026.4噸,價值429.7萬美元,同比增長12.3%和14.4%,進口平均單價為713.1美元/噸,微增1.9%。其中從傾銷國(地區)進口的苯酚,除臺灣地區進口量仍有增加外,美國和韓國無進口,日本進口950.6噸,大幅減少62.3%。而進口原產地明顯轉移至2003年同期無進口的德國,自德國進口2000噸,占進口總量的33.2%。這種反傾銷涉案產品的進口原產地發生明顯轉移的現象,這極有可能是原涉案企業采取第三國組裝等方法來減少或避免被征收反傾銷稅。如果上述假設成立,則原涉案企業這種通過規避行為有意識地排除中國傾銷法律適用的做法,無疑將使得中國反傾銷措施的效果大打折扣,損害了其正常的貿易利益,因此需要我國在反傾銷的同時有力地打擊規避行為。
(五)盡可能地提高我國的反傾銷效率
根據我國反傾銷法規的規定,我國的反傾銷案件短的可在14個月(420天)內作出終裁,長的可在20個月(600天)內作出終裁。從1995年至2005年間,從我國已經作出反傾銷終裁的25種具體產品(共計77起最終反傾銷措施)上考察,有20種產品的從立案到終裁的時間是18個月,也就是說明絕大多數產品的反傾銷案件從立案到終裁的時間是偏長的。只有對原產于俄羅斯和日本的三氯乙烯的反傾銷案花了約15個月(這是我國作出終裁時間最短的反傾銷案件),以及對原產于英國、美國、荷蘭、法國、德國和韓國的進口二氯甲烷的反傾銷案花了約16個月。而美國規定反傾銷短的可在280天內作出終裁,長的可在390天內作出終裁。可見美國在反傾銷上面作出終裁的時間明顯偏短,結案的效率要高許多。因此為了我國的正常利益,需要考慮適當提高對外反傾銷的效率。
注釋:
① 資料來源:根據國家統計局(www.stats.gov.cn)數據整理
② 資料來源:根據國家統計局(www.stats.gov.cn)數據整理
③ 中國貿易救濟信息網(www.cacs.gov.cn)數據
④ 印度反傾銷2003年上半年度報告
⑤ 何培育,簡析外國對華反傾銷及我國的應對策略[EB]. http://www.law-ck.com/ReadNews.asp?NewsID=641, 2003-12-2.
參考文獻:
[1] 李邦君. 入世后中國外貿結構的新變化及其發展新趨勢[J].國際商務研究, 2005(3).
[2] 葉全良.論國際反傾銷及其發展趨勢[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5(1).
[3] 張漢林,蔡春林,等.WTO反傾銷爭端案例評析[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 胥曉鶯. 中國企業發起反傾銷進攻[J]. 商務周刊網絡版,2006(4).
[5] 夏廷. 2004年中國進口反傾銷案件評析[J]. 時代經貿, 2004(12).
[6] 新疆棉遭進口棉沖擊90萬噸棉花滯壓棉商手中[N].中國青年報, 2006-5-24.
(責任編輯:呂洪英)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