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WTO所規范的國際貿易的發展,以及國際社會對環境問題、尤其是海洋環境的重視,貿易與環境以及海洋環境的關系,日漸成為國際法所關注的領域之一。以利益層次化的分析方法,解讀WTO所規范的貿易與海洋環境的關系,以證明WTO對海洋環境的關注是必不可少的。
關鍵詞:WTO;貿易;環境;利益層次
中圖分類號:F744 文獻標識碼:A
The Interest Analysis of Trade and Marine Environment Protection
Within the WTO Regime
ZHANG Xiang-jun
(Law School,Xiamen University,Xiamen 361005,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under the WTO regime , and the recognition of the importance of environmental issues,inter alia, marine environmental issues, trade, environment and marine environment has become one of the focuses in International Law. The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e and marine environment within the WTO regimewith a method of leveling of interests,and points out the indispensibility of it within the WTO regime.
Key words:WTO; trade; environment;leveling of interests
一、導言:貿易與環境所處的利益層次
世界貿易組織(下文簡稱WTO)確立的是一種多邊貿易體制,成立伊始,它所要維護和促進的就是多邊自由貿易。正是由于認識到貿易對于改善人類生存方式的作用,WTO對貿易的規范才能獲得廣泛的認同和支持。但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環境問題以及貿易與環境的關系問題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關稅與貿易總協定)GATT/WTO也不例外。2001年,WTO第四次部長會議正式將貿易與環境列為重要談判議題之一。GATT/WTO之所以會關注環境、關注貿易與環境的關系,并非其促進貿易自由化的目標已然實現,以至各方開始秉承一種高貴的精神,以保護環境來增進本國的榮譽;也絕非保護環境比促進貿易可以為各方帶來更大的短期效益。其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因為自然生存的基礎受到影響。
自然生存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中,是人生活的最基礎需求,包括生理和安全需要;在解決了自然生存問題之后,按照人類需求的層次,則是人類的發展問題,即在社會環境中人的社會價值的體現,包括人的情感需求和歸屬感;最后則是人的自我價值實現。
依據需求層次的不同,利益也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即利益維持、利益獲取和利益增進。利益維持,這是對現狀的承認,是一種靜態的利益現狀;利益獲取,這是對利益的分配,是一種動態的利益現狀;利益增進,這是對利益的發展和擴張,是利益的未來狀態。利益的這三個層次,利益維持是基礎,利益獲取和利益增進都很難突破利益維持的局限。
近年來,WTO框架下出現的貿易-環境爭端,正體現了利益層次間的矛盾。環境是國內法以及國際法上利益主體,即人類以及國家賴以維持自身的現有資源,屬于維持性利益。貿易是利益主體獲取真實利益以及增進利益的手段,它要以環境這一維持性利益為基礎,且很難突破環境的局限。以環境為代表的維持性利益和以貿易為代表的增進性和獲取性利益之間的對抗與對話,沖突與媾和也就成為了主線索。
實務界的關注自然需要理論界的傾力支持。目前學界對WTO框架下貿易與環境的研究,并不少見。但是,概觀之,存有三方面的不足。其一,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現象的分析,沒有探究貿易與環境沖突背后的根本問題。其二,這些研究更多的是從利于貿易自由化的角度出發,如此也就很難實現從整體上協調貿易與環境的關系。其三,利益分析方法雖然是國際政治研究常用的方法,但并未能將利益進一步層次化,并用于分析國際不同利益沖突問題。其中,層次化的利益之間的沖突,是亟待解決的最為根本性的矛盾;對它的把握能夠帶領我們穿越研究視野的封鎖,解決前述三方面的研究缺陷。這也是以下論說的意義和空間。
二、WTO對貿易與海洋環境關系的重視――利益維持的需求
(一)利益失衡引發WTO對環境的關注
作為人類生存基礎、同時也是國際法主體國家生存基礎的環境,其出現問題可以追溯至一戰之后。①20世紀60年代開始,人類開始發現環境問題已經構成對現代社會的挑戰。②這種挑戰向國家揭示了環境資源的有限性,而這種有限性激發的環境與貿易矛盾,則警示著國際社會對貿易的促進不能以犧牲環境基礎為代價。一旦環境問題爆發而至不可挽回,則貿易必將落空。當現有資源不足以支持利益維持需求時,利益獲取和利益增進也必然成為鏡花水月。正是因為環境屬于對現有利益的維持,因此環境出現問題,勢必要影響到屬于獲取利益和增進利益的貿易,也是因為這個原因,WTO對環境的關注也就成為必然。
利益層次間的失衡,決定了WTO雖然主要是關注貿易自由化的國際組織,卻無法不理會環境保護的需求。
與貿易相關的環境問題,發生在20世紀70年代。③而直接與環境相關的貿易糾紛,是從1982年加拿大-美國金槍魚案開始。此后,GATT一共受理了6起有關貿易-環境爭端。④1995年1月1日,WTO正式成立之后,它所受理的爭端中,又有3起是關于貿易和環境的爭端,⑤這其中,有1起直接與海洋環境相關。⑥
(二)WTO對貿易與海洋環境的關注
貿易與環境雖然已正式成為WTO的一項重要議題,但是環境的一體性,尤其是由于海洋覆蓋著地球表面的70%以上的事實,更因為無論是何種污染,其最終必然要歸結于海洋,⑦因此海洋環境必將會影響到WTO所規范的貿易。而這也不是假設,WTO所受理的“海蝦-海龜案”(Shrimp-turtle),其實也正是GATT自由貿易規則與保護海洋生物資源、或者說是海洋環境保護之間的沖突。
貿易與環境、貿易與海洋環境已經成為WTO不能回避的一個問題。雖然,WTO秘書處強調,“WTO不是一個環境保護機構”;雖然,WTO本身“也沒有能力承擔起一個國際環境保護組織的重任”,⑧但是環境問題的凸現,卻使得WTO無法忽視貿易與海洋環境以及整體環境之間的聯系。
WTO對貿易與海洋環境的關注,其根本上,正是由于環境這一現狀維持性利益,與貿易所促進的經濟發展這一增進性利益之間處于不平衡的狀態。這種不平衡并沒有隨著國際社會通過華麗炫目的宣言而趨于平衡,甚至環境法的力量也顯得捉襟見肘,因為“環境法有提高市場價格而削減購買力的風險” ,⑨最終,這種不平衡以最激烈的爭端形式出現在了WTO所要解決的貿易糾紛中。
(三)WTO框架下貿易利益與海洋環境利益的協調
WTO框架內直接關注貿易與海洋環境,是1996年印度、馬來西亞、巴基斯坦以及泰國訴美國的海蝦案。⑩該案件由于牽涉到四國在拖網捕蝦時,因附帶捕撈而誤殺了大量海龜,因此也稱之為海蝦-海龜案。美國國內1973年的《瀕危物種法案》(the Endangered Species Act)規定,海龜屬于瀕臨滅絕的物種。根據法案的規定,對瀕危物種的捕獲只能限于“科學目的或者為了提高受影響物種的繁殖能力和生存能力”。而且,法案特別規定了針對附帶捕撈海龜問題的條款,即通過對拖網設備的修改來得以解決,比如在捕蝦產業采用海龜排除裝置(turtle excluder device,TED)。(11)后來,美國又通過修改條款,規定其他國家也要采取TED裝置,而這四國由于沒有采用該裝置,并在捕蝦過程中捕殺了大量海龜,美國即禁止從這四國進口蝦以及蝦相關產品。
在解決海蝦-海龜案中,WTO上述機關闡述了他們對于貿易利益和環境利益關系的觀點。(12)而通過援引國際環境宣言和公約,WTO也開始擺脫之前處理類似糾紛時,將爭端局限與國際貿易法領域的做法。
貿易與海洋環境以及整體環境的利益協調要求,推動了WTO在解決貿易-環境糾紛時,不再困窘于自身局限,開始以實現利益維持為基礎,進而實現貿易對利益增進的推動。這也是要解決利益層次間矛盾所必然要采用的途徑。
三、WTO對海洋環境的政策變化――利益層次間矛盾的推動
(一)WTO對海洋環境保護態度的變化
國際社會對環境以及海洋環境的關注,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開始進入了制度化安排的階段。(13)根據利益的層次化論點,環境和貿易之間的沖突,是第一層次的利益維持狀態,對第二、第三層次上的利益的警示。無論貿易對利益獲取和利益增進提供了多少動力,失去基礎環境這一利益狀態的可維持水平,貿易終將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最終枯竭。利益的這種失衡,也正是WTO、以及國際法其他領域都無法忽視環境問題的根本原因。
從GATT開始關注環境,(14)到WTO正式成立時,各方部長就環境與發展簽署了《關于貿易與環境的決定》,貿易規范對環境保護的態度是支持的。但是,GATT/WTO在“海蝦-海龜案”之前,這種支持更多的是一種道義上的支持。而“海蝦-海龜案”卻是從執行上的支持。
(二)WTO對海洋環境保護援引規則的變化
如前所述,GATT/WTO從1982年開始受理了多起貿易-環境爭端,但此前,GATT/WTO在處理這些爭端時,仍然是將規則適用限定在國際貿易法領域,而“海蝦-海龜案”的裁決,則突破了這種做法。
WTO裁決“海蝦-海龜案”的做法,代表著WTO開始關注如何適用不同領域規則的問題,即關注貿易的GATT規則與保護海洋生物資源的單邊和多邊措施如何綜合適用的問題。對美國《瀕危物種法案》的援引,“在一定程度上承認成員國國內環境管制措施的域外效力”,對國際環境公約規定的援引,(15)則是對國際貿易規范機制和國際環境機制的綜合適用。
無論是環境保護的規則,還是促進貿易的規則,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實現利益。利益維持的一致性,使我們可以綜合適用原本分庭抗禮的知識和由知識支持的手段和技術。利益的層次化則指導我們在解決具體問題時,應倚重何種類型的規范。“海蝦-海龜案”中對貿易規則輔之于環境保護規則的變化,可謂促成了WTO在援引規則方面的變通。海洋環境利益與國際貿易利益之間的利益層次沖突,也是WTO框架內出現這種變化的根本原因。
(三)WTO框架變化對實現貿易與海洋環境保護利益綜合維持的影響
WTO框架的變化,可以認為WTO正逐漸接受貿易中的環保要求。雖然,這種變化是利益層次間矛盾所決定的,但是從理論上應該變更到實踐中執行變更,WTO框架的變化,的確是解決這種矛盾的實際行動,而這才是其意義之所在。
WTO框架的變化,可以看到想要解決涉及利益層次間矛盾的糾紛,則必須跳出不同規范機制所造成的人為割裂利益綜合維持的窠臼,這一點并不容易實現。反觀GATT處理貿易-環境爭端的做法,就可以看出WTO的這種變化來之不易。
WTO框架的變化,雖然有利于解決貿易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但是WTO的目標和宗旨,決定了想依賴WTO解決這種利益層次間的矛盾,未免只能做到揚湯止沸,而無法從根本上解決這二者的矛盾。
四、WTO框架下貿易與海洋環境關系的走向——利益綜合維持的可能與局限
(一)實現貿易與海洋環境利益綜合維持的可能
無論是貿易自由化還是環境保護,其實都是建立在一個根本的前提上,即人的生存和生存方式的改善。這一個統一的前提使得從理論上看,要實現貿易與海洋環境利益綜合維持,還是可能的。
WTO的目標和宗旨雖然是促進自由貿易,但是,當在“海蝦-海龜案”出現時,WTO還是要考慮到海洋環境利益維持的需求。也就是說,當自由貿易和環境利益之間的矛盾過于激烈,或者說,當貿易的利益獲取和利益增進需求試圖突破環境的現狀維持性利益時,WTO所奉行的貿易規范還是會有所收斂,容許規范海洋環境以及整體環境規范的適用。從這個意義上,WTO所處理的貿易-環境利益交叉型沖突,也就是它能實現的貿易與海洋環境利益綜合維持的最大現實可能。
(二)實現貿易與海洋環境利益維持的局限
WTO框架的改變,是出于力圖實現環境與貿易之間利益平衡的需求。這種平衡,關系到人類生活基礎層次的利益維持、和改善生活的利益獲取和利益增進之間的相互關系。利益的不同層次,是判斷各種利益孰優孰后的基本標準。利益維持,是為了保證人類可持續生存,是基礎,由此也就使得該利益在和其他層次上的利益起沖突時,必然是位于優先地位。
利益的判斷標準既然是這樣,也就意味著理論上利益的實現順序應該是取決于利益的位序,但是實際上,利益孰優孰后并不等同于利益的實現順序也就必然如此,利益的實現取決于實現利益的力量,這也正是為何有時候后位順序的利益能夠超越先位利益得以實現,而這也恰恰是試圖以WTO實現利益綜合維持所面臨的最大難題。WTO畢竟是以促進貿易自由化為目標的國際組織,這就使得它實現貿易利益的力量遠遠超出了實現環境利益的力量。這種現實,也就促使國際社會更為關注如何強化實現環境利益的力量。
(三)實現貿易與海洋環境利益維持的突破
一個具有明確目標和宗旨的國際組織,如WTO,可以通過完善其制度安排,解決不同利益主體在同一層次上的利益沖突,雖然該解決結果也會受到利益實現力量的影響。而且,它也還可能解決不同領域的利益沖突,如“海蝦-海龜案件”的解決。但是,如果由此以為該組織具有解決不同利益層次間矛盾的能力,甚至最終可以實現利益綜合維持的目標,則未免顯得過于樂觀而不現實。
目前國際社會上,代表環境利益的國際組織數目并不少。(16)在共同事項上合作,雖非萬全之策,卻也是強化保護相關利益的一個現實途徑。這一途徑可以打破各國際組織各自為政、畫地為牢的僵局,減少重復工作,使我們的維持生活以及改善生活方式的意圖都能由理想轉為現實。
五、余 論
利益層次論只是一種分析方法,它只能是分析和研究問題的一種工具,任何一種方法都不能作為撬起整個科學研究的支點。筆者認為,要想不斷地前進,就不能滿足于一種方法終結其他方法的美好想像。在社會科學中,“不能把它們(不同研究方法)結合在一起,把它們作為似乎相互排斥的方法加以運用,是許多錯誤的根源。”(17)這對于分析WTO框架下的貿易于海洋環境保護也是同樣的。
除了利益層次論的方法,還可以借助于其他的方法,譬如經濟分析的方法、倫理分析方法、自然法的分析方法論證除了要促進貿易自由化,還應該保護海洋環境。
而利益的結論也不能是封閉的,利益有一個相對面,那就是責任。在主張利益的時候,還應該注意責任。
注釋:
① 根據普理查德德(S.Z.Pritchard)的觀點,“就在一戰發生之后,來自船舶的石油廣泛污染——大多是由于排放出的高度易燃的石油——造成了港口內的火災及損害、以及沿岸勝地的健康危機。” See SONIA ZAIDE PRITCHARD, OIL POLLUTION CONTROL 1(1987).
② 參見[法] 亞歷山大·基思.國際環境法[M] 張若思編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1.
③ 參見李壽平. WTO框架下貿易與環境問題的新發展[J]. 現代法學, 2005(1):32-33.
④ 這六起爭端中,有3起案件的裁決未通過。分別是1991年墨西哥訴美國的“金槍魚-海豚”案,1994年歐盟訴美國的“金槍魚-海豚”子案,1994年歐盟訴美國的汽車稅收案。見http://www.wto.org/english/tratop_e/envir_e/edis00_e.htm。另可參見劉惠榮 潘曉明. GATT/WTO下的環境-貿易爭端評析.[J]. 現代法學, 2003(12): 149-150.
⑤ 分別是1995年委內瑞拉訴美國汽油標準案,見http://www.wto.org/english/tratop_e/dispu_e/cases_e/ds2_e.htm
1996年印度、馬來西亞、巴基斯坦以及泰國訴美國的海蝦案,見http://www.wto.org/english/tratop_e/dispu_e/cases_e/ds58_e.htm
1998年年加拿大訴歐共體“EC石棉案”,見http://www.wto.org/english/tratop_e/dispu_e/cases_e/ds135_e.htm
另外,根據學者的觀點,“劍魚案”也是有關貿易與環境的案件,See Alan Boyle, WTO and Marine Environment, edited by Myron H. Nordquist, John Norton Moore,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2003.
2000年歐盟訴智利的劍魚案件,見http://www.wto.org/english/tratop_e/dispu_e/cases_e/ds193_e.htm。
⑥ See Alan Boyle, WTO and Marine Environment, edited by Myron H. Nordquist, John Norton Moore,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2003
⑦ “事實上,只存在一種污染,因為任何一種東西、任何一種化學物質,無論是空氣中,還是陸地上,最終都要歸于海洋。” Jacques-Yves Cousteau,“Our ocean are dying”,N.Y. Times,14 November 1971。
⑧ 彭溆. 論WTO解決環境問題的能力[J]. 法學,2005(1):100.
⑨ M. Neil Browne, Kathleen Maloy, Jessica Pici, THE STRUGGLE FOR THE SELF IN ENVIRONMENTAL LAW: THE CONVERSATION BETWEEN ECONOMISTS AND ENVIRONMENTALISTS.UCL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Law and Policy, 2000/2001.364.
⑩ See Richard B.Roe, The Management of the Endangered Species Act, the Marine Mammal Protection Act and the Magnuson Fishery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Act, edited by Myron H. Nordquist, John Norton Moore,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1982.
(11)See http://www.nmfs.noaa.gov/pr/species/turtles/shrimp.htm.
(12)參見劉惠榮 潘曉明. GATT/WTO下的環境-貿易爭端評析.[J]. 現代法學, 2003(12): 152-153.
(13)1972年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會議之后,國際環境法進入了全面發展的時期。參見李耀芳.國際環境法的緣起[M] 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2.86.
(14)見注釋3。
(15)在海蝦-海龜案件中,專家組援引了《環境與發展里約宣言》以及《生物多樣性公約》相關條款,上訴機關還援引了《瀕危野生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參見劉惠榮 潘曉明. GATT/WTO下的環境-貿易爭端評析[J]. 現代法學, 2003(12): 152.
(16) 動物物種方面,有針對漁業的區域性漁業組織(Regional Fisheries Management Organizations,簡稱為RFMOs),譬如南極海洋生物資源保護委員會(Commiss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Antarctic Marine Living Resources,簡稱為CCAMLR),“對海洋物種貿易的種群水平以及貿易流數據予以監督,并規定貿易必須有許可證”。另外植物物種方面,還有異曲同工的認證組織,譬如林業管理理事會(Forest Stewardship Council,簡稱為FSC)對可持續伐木的認證。See James B. Murphy. ALTERNATIVE APPROACHES TO THE CITES “NON-DETRIMENT” FINDING FOR APPENDIX Ⅱ SPECIES. Lewis Clark Law School Environmental Law. Spring, 2006:534-535.
(17) [美]本杰明·N·卡多佐. 法律的生長. 劉培峰 劉驍軍譯,[M] 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3:57.
(責任編輯:石樹文)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