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產業轉型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個永恒主題,而實現企業成功轉型的一個必要條件就是準確識別轉型阻力狀態,為此以企業產業轉型阻力為研究對象,分析了影響轉型阻力的主要因素,提出了產業轉型企業轉型阻力評價指標體系,構建了改造的模糊綜合評判模型,并結合企業轉型實例驗證了方法的可行性和實用性。
關鍵詞:產業轉型;轉型阻力;指標體系;模糊綜合評價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The Appled Research on Modeling Industry Conversion Resistance Evaluation
WANG De-lu,NING Xin,GUO Hong-jun
(School of Management,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Technology,Xuzhou 221008,China)
Abstract:
Industry conversion is regarded as an inevitable subject to be appropriately dealt with in the course of economic growth,in which it is vital to indentify the state of industries being conversed.By taking conversion resistance for example, the paper analyzes the majorfactors affecting conversion resistance and presents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It aims at building the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odel,which proves viable and effective in practive.
Key words:industry conversion; conversion resistance; index system;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產業轉型是一個充滿風險和挑戰的過程,產業的興衰更替無數次地淘汰了未能成功轉型的企業,甚至是行業的領導者。究其原因,其中一個主要因素就是企業對于轉型阻力缺乏客觀、系統性的認識。目前,有關微觀層面的產業轉型研究已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1-3],對企業實踐和相關領域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導和借鑒價值。但是,在查閱國內外有關產業轉型的研究成果中,發現現有研究大多是基于宏觀層面進行的,并主要集中在對轉型障礙的論述方面[4];而面向企業這一微觀層面,對于企業轉型阻力的產生因素分析較少,而且對轉型阻力大小和狀態問題的定量測評研究較為薄弱。因此,為精確綜合測評轉型阻力狀態,筆者對影響企業產業轉型阻力強弱狀態的因素進行了篩選,采用模糊綜合評判進行測評,結合實例說明了該方法的可行性和實用性。
一、企業產業轉型阻力產生因素分析
(一)企業管理系統的剛性
對于產業轉型過程中的企業而言,所處環境的動蕩性和復雜性程度很高。轉型企業不但要制定謹慎的退出戰略或維持戰略,以應對原產業中的競爭者,而且還要制定積極有效的進入戰略,以應對新進入產業中的競爭者;同時,還需盡可能地保證兩種戰略間的協調和平衡。而企業管理系統的剛性特征將會制約企業戰略調整的動態反應能力,進而影響組織績效[5]。所謂管理系統的剛性,是轉型企業在原產業長期經營過程中所形成的既定的管理制度、方式和方法,在管理環境發生變化時缺乏柔性,即呈現出一定的僵化性。管理系統的剛性主要表現在組織機構、決策機制、企業文化等方面。
(二)資源/能力約束
資源能力理論認為,企業是一個獨特的資源的集合,競爭優勢正是源于企業有效地獲得、配置和開發資源。因此,企業順利實現產業轉型的一個必要前提,就是獲取進入新產業所必須的資源/能力。尤其當產業跨度較大時,企業在原產業中累積的資源/能力在新產業中的應用價值較小,除非轉型企業能夠獲得新產業所必須的資源和能力,否則很難進入該領域。根據資源/能力獲取的難易程度,可將其分為易獲取資源/能力和不易獲取資源/能力。易獲取資源/能力是指在通常條件下,能夠經濟合理地從外部獲取的資源/能力,多數資源屬于該類資源范疇;反之,在通常情況下,難以獲取或因取得成本、交易費用過高而不能經濟合理地從外部獲得的資源/能力即為不易獲取資源/能力。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源/能力約束表現為不易獲取資源對企業產業轉型的制約,主要包括轉型企業進入新產業所必須的關鍵人才、核心技術、資本以及設備和原材料等資源要素。
(三)產業退出壁壘
產業轉型雖然是“有退有進”,但前提在退出,不退出就談不上進入新的產業或市場,而退出壁壘的存在阻礙了這一進程。一些衰退產業長期效益低下而少有企業退出,整個行業陷入過度競爭的困境,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產業退出壁壘過高。退出壁壘使在位企業由于產業發展前景不好、企業業績不佳等原因而欲退出該產業(市場)時,被各種因素所阻撓,不能順利地轉移出去。形成退出壁壘的因素多種多樣,如經濟的、政治的、法律的等。經濟因素形成的退出壁壘主要表現為沉淀成本;政府的干預、法律法規等均能形成退出壁壘。此外,企業退出后要給勞動力重新安排工作或重新培訓,將為此承擔安置成本;如果企業準備退出,撕毀原本訂立的原材料采購及產品銷售的長期合同會為此支付違約成本。
(四)新產業進入壁壘
產業轉型的實施要求生產要素從衰退產業退出的同時,能夠進入新的產業或市場,實現資源的再配置。而進入壁壘的存在阻礙了生產要素向新產業或新市場的進入。進入壁壘是企業新進入某一產業時所遇到的困難和障礙。最基本的進入壁壘產生于欲進入的產業本身的組織結構和產業特性,即進入某一特定產業時遇到的經濟障礙以及克服這些障礙所導致的成本的提高,包括成本、消費者偏好、在位企業阻撓、規模經濟和市場容量等方面的障礙。此外,由于法律、政策等方面的原因也可以造成進入壁壘。例如,在新進入產業組織結構集中的情況下,已有少數大企業獲得規模經濟并形成寡頭壟斷,轉型企業除非具備更強的實力或特殊的能力,否則很難進入該領域。
基于以上分析,按照分層構造原理,構建企業產業轉型阻力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二、企業產業轉型阻力評價模型構建
為評價企業產業轉型阻力,必須建立數學模型。由于諸因素對阻力狀態的影響具有不確定性和模糊性,故采用模糊綜合評價模型較為適宜。
U為評判對象的各影響因素組成的集合。一級評判指標因素集見圖1。
每個一級指標下設多個二級指標,見表1。
企業轉型阻力狀態的評價集表達為: 強,較強,一般,較弱,弱}。
(三)確立指標權重
評價指標的權重是綜合評價的重要信息,在相當程度上決定了綜合評價的精度。由于通常所采用的根據特征向量求解指標權重的方法,在進行二元判斷時可能會出現不一致。為此,筆者采用Narasimhan提出的超傳遞近似法來確定四項一級指標的權重。首先在采用AHP法構造出二元比較矩陣A的基礎上,構造互補矩陣A1,A2,L,An,且互補矩陣Ai的第i行aii等于矩陣A的第i行ai,即aii=ai,互補矩陣。
用特征向量法求得的最大特征值即為相應的一級指標的權系數,W=(ω1,ω2,ω3,ω4)。
對二級指標而言,由于提供了充分的信息,可采用信息論中的熵技術來確定其權重[7]??紤]K個方案N個指標的多指標決策問題的決策矩陣為R=(μjl)(j=1,2,L,n;l=1,2,L,k),令:
重要性程度,故ωj可作為二級指標j指標權重。
(四)建立評價結果模糊矩陣Ai(i=1,2,3,4)
三、模型應用
由于煤炭資源的有限性,基于長期發展的戰略考慮,某國有大型礦業集團擬利用近兩年煤炭價格上升帶來的巨額利潤發展信息產業,實現產業轉型。在前期準備工作中筆者進行了調研。本次調研發放問卷45份,回收38份,其中有效問卷35份;有效問卷中,企業中高層管理人員31人,相關專家4人。企業轉型阻力狀態因素評判統計結果如表1所示。
首先通過專家打分構建二元比較矩陣,然后采用超傳遞近似法最終求得四個一級指標的權重,W=(0.194,0.264,0.318,0.224)。
筆者將轉型阻力等級劃分為“強,較強,一般,較弱,弱”,后一等級較前一等級好,它屬于有序劃分。對于有序劃分,最大隸屬度原則已不適用,故采用置信度識別方法,并取置信度λ=0.70。在該問題中,轉型阻力越小越好,所以置信度識別應從后向前推:判轉型阻力“弱”等級只有0.208的置信度,顯然不足??;判不高于“較弱”等級有0.208+0.186=0.394的置信度,置信程度還顯不夠;判不高于“一般”等級有置信度0.208+0.186+0.203=0.597<0.7,置信度仍然不夠;判不高于“較強”等級有置信度0.208+0.186+0.203+0.200=0.797>0.7,值得相信。故判定該企業產業轉型阻力為“較強”等級,且有0.797的置信度,這主要是由于企業退出壁壘和進入壁壘較高造成的。跟該企業管理人員溝通時,都認為此模型測算的結果基本上反映了實際情況。
四、結論
產業轉型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個永恒的主題。追求持續成長的企業必須保持對自身生存環境的敏感,當原有產業已難以為企業提供足夠的成長空間時,適時進行產業轉型便成為企業的明智選擇。而實現企業成功轉型的一個必要前提就是準確識別轉型阻力狀態。為此, 筆者在分析影響企業產業轉型阻力的主要因素的基礎上,提出了產業轉型企業轉型阻力評價指標體系,構建了改造的模糊綜合評判模型。實例測算結果表明,該模型能夠較為客觀地反映出企業產業轉型阻力狀態;此外,依據評價結果還可以找出制約企業轉型的主要因素,以此為企業采取有針對性的改進和預防措施提供決策依據。[LL]
參考文獻:[HJ1.3mm]
[1] Collins,J.C.,Porras,J.I..Built to Last:Successful Habits of Visionary Companies.New York:Harper Business, 1994.
[2] Lamont,T., Hoffman,J..Competitive Decision Making in Decilining Indust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Analysis,1993,1(2): 203-215.
[3] 王德魯,周敏.轉型企業技術能力演進機理與再造戰略研究[J].中國管理科學,2005(6).
[4] 葉元煦,王海.關于國有林區產業轉型障礙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1(7):18-21.
[5] Bettis,R.A., Prahalad,C.K..The Dominant Logic: Retrospective and Extension.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5(16):5-14.
[6] Bhar R., Chiarella C..Expectations of monetary policy in Australia implied by the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of interest rate derivatives. The European Journal of Finance, 2000(6):113-125.
(責任編輯:櫻紫)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