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加入WTO和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加強,使我國開放型經濟發展成為迫切需要。我國開放型經濟發展的水平,用綜合依存度分析法和聚類分析法來研究。研究發現:盡管聚類分析法略優于綜合依存度分析法,但兩者卻得出了大體一致的結論——我國各地區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存在較大差異。
關鍵詞:開放型經濟;綜合依存度;聚類分析;比較
中圖分類號:F207 文獻標識碼:B
一、開放型經濟發展研究綜述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入和國際分工繼續加強,開放型經濟發展成為越來越重要的研究課題。國內外學者對開放型經濟發展的研究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在借鑒外國發展經驗、對我國及各地區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開放型經濟發展指標、研究技術方法及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等方面的研究異常活躍,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一)充分意識到對發達國家和地區開放型經濟發展借鑒的重要性
研究中國經濟離不開對國際形勢的把握,盡管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經濟情況與中國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但其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和經驗還是有借鑒之處。研究表明大多發達國家如美、日等的開放經濟發展水平均處在較高的水平(雷永康,2004;李遠,2005;李青玲,2000等),遠遠高于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開放型經濟發展與總體經濟增長密切相關,對整個經濟發展有較強的推動作用。事實上,對于開放型經濟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已經有很多相關的理論研究,并且通過各種實證研究予以支持,大多數學者得出的一般結論是經濟越發達的地區其開放型經濟的作用越明顯,如發達國家和地區及我國東部地區開放型經濟對經濟總體增長的貢獻拉動較大。
(二)從宏觀、中觀和微觀的角度對我國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進行充分論證
各界學者對我國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研究非常豐富,并且形成了三個層次:第一層次從宏觀上對全國總體水平的研究,得到了一致的結論:中國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在逐年提升(朱邦寧,2004;邵望予,2000;金遠,2005;吳奇右,2002;李秀香,2000等)。第二層次從中觀上對我國四大經濟板塊的研究,包括東部地區,東北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尤以東部地區研究居多。大部分學者研究認為,東部地區開放型經濟發展處在全國領先水平,甚至超過國外發達國家水平(司訓練,2001;章有懷,2001等),東北地區和中部地區的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遠遠落后于東部地區,也大大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毛德君,2005;張秀杰,2005等);而西部地區無論在對外貿易、引進外資,還是在國際旅游創匯方面都嚴重落后于東部沿海地區,而且落后于中部地區,成為開放型經濟發展的死角。對外開放程度不足,開放型經濟發展遲緩已成為我國東西經濟差距逐年拉大的重要原因(王賦,2000;邵望予,2000;鄭伯紅,2002;張賀麗,2001等)。第三層次從微觀上對各地區分別進行研究。主要是各地區學者對本地區的開放型經濟發展作出的研究,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在開放型經濟發展上都有其自身的特色。
(三)在開放型發展水平衡量指標的選擇上出現一定的難度
對于開放經濟發展水平的度量,首先要確定度量的指標體系。測量指標體系比較復雜,但是在實際測量過程中經常使用的指標較少,主要有外貿(主要包括國際商品和服務貿易)依存度、外資依存度,以及在此基礎上計算出來的綜合依存度。而其他眾多的指標如國際金融開放度、價格開放度、生產依存度、貿易投資結構依存度等等卻不常使用。因為并不是每一種指標都具有衡量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上的可操作性,如國際金融開放度就受著國家宏觀政策的影響,并不能真實反映開放經濟水平(楊波,2004等)。因此在指標的選擇上難度很大,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四)衡量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技術方法日趨豐富
隨著計量經濟的發展,用于研究經濟定量分析的方法日益增多,也給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測試提供了更加豐富而科學的方法。最為傳統的方法為綜合依存度測試法,該方法較易于計算,能基本反映實際水平,但存在一些缺陷,后面將會提到。目前在開放經濟測量方面不斷引進現代計量經濟方法,主要有聚類分析、因子分析、協整分析、基尼系數分析法等。如謝守紅(2003)通過洛倫茲曲線用基尼系數分析認為廣東開放型經濟發展存在著較大的地域差異;楊波(2004)用指標集成的綜合指數法以及聚類分析法對山東省的開放型經濟水平進行了綜合評價;傅鈞文等(2005)建立風險評估模型對上海開放型經濟發展進行了評估。
二、我國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綜合依存度分析
利用2005年我國開放型經濟發展的相關數據采用綜合依存度和聚類分析兩種方法分別對我國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進行分析,并對它們的分析結果進行簡要比較。
綜合依存度分析方法。我國經濟學界提出了許多對外開放程度的測試指標,國際商品貿易依存度、外資依存度、國際服務貿易依存度和經濟綜合依存度作為測試我國開放型經濟發展程度的基本指標,計算結果如表1。各項指標測算公式如下:
(1)國際商品貿易依存度=T/GDP*100%
(2)外資依存度=F/C*100%
(3)國際服務貿易依存度=S/GDP*100%
(4)開放經濟綜合依存度=W1*T/GDP+W2* F/C +W3* S/GDP
其中:T為進出口總額,GDP為國內生產總值,F為實際利用外資額,C為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S為國際服務貿易總額, W1、W2、W3分別是T、F、S占(T+F +S)的比率。
根據表1的度量結果,可以把我國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分為四類:第一類是發達地區;第二類次發達地區;第三類是發展中地區;第四類欠發達地區。如表2所示。
以上分類基本上能反映我國開放型經濟發展的實際水平。廣東省之所以單獨為一類,是因其開放型發展水平遠遠高于其他地區。盡管北京、上海、天津的綜合依存度和它比較接近,也超過1,但如果把衡量開放型經濟發展的總規模作為一個參考指標,這三個地區的規模無法和廣東相比。另外,下劃線兩省海南和新疆的開放型經濟發展其實并不好,其開放綜合依存度高主要是因為其國民生產總值和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太低所致。而浙江的情況剛好相反,盡管其綜合依存度低于福建,但主要是因為其GDP遠遠高于福建,因此如果考慮總量規模,應把它列入第二類。
三、我國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聚類分析
為了使測量結果有一個更好地比較,下面用聚類分析法對我國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進行分類分析。通過以下幾個步驟完成:第一步經濟變量的選擇。根據變量必須和目標密切相關、反映分類對象特征、變量之間不應高度相關的原則選擇,對我國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影響最大的五個指標:國民生產總值、全社會固定資產總值、國際商品貿易總額、外商直接投資總額、國際服務貿易總額。各個指標的原始數據來自于《中國統計年鑒(2006年)》。
第二步是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即數據的量綱標準化的處理。目前進行數據處理的方法大致有3種,即標準化、極差標準化和正規化。現選擇第一種方法并通過計算得到表3。標準化后的觀測值x′ik的計算公式為:
第三步距離測度并繪制聚類圖。聚類分析技術形成了很多相似性方法,從不同角度來測度研究對象的相似性,主要有相關測度、距離測度、關聯測度三類,以距離測度的應用最多。而距離測度又包括歐氏距離、明科夫斯基距離、絕對距離、馬氏距離等。以歐式距離的最短距離法來進行測度我國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對各單位之間的m維空間距離的測度為d(xi,xj),距離計算公式為:d(xi,xj)=[KF(]∑[DD(]m[]k=1[DD)](xik-xjk)2[KF)]其中d(xi,xj)表示i地區和j地區之間的距離,xjk表示第i個地區在第k個變量上的值。
運用SAS軟件進行操作運行,得到如下聚類圖譜(圖1)
第四步對聚類圖譜進行聚類分析。我國各地區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分類如表4。
四、結論與比較
(一)兩種方法相互驗證,結論相當
在兩種計量方法中,第一類發達地區都是廣東,其綜合依存度、國內生產總值、對外貿易總額(包括國際商品貿易和國際服務貿易)排在全國第一,利用外資總額排在全國第二,僅次于山東省,因此將其劃為第一類也是理所當然。第二類次發達地區都包括上海、北京和江蘇;第三類發展中地區都包括福建、遼寧和山東;而我國大部分地區都處在第四類欠發達地區。兩種方法的結果主要不同之處在于綜合依存度法把天津和浙江分別列入第二、第三類,而聚類分析法則剛好相反。
(二)計量結果顯示,聚類分析法相對來說優于綜合依存度法
浙江省無論是對外貿易總額還是利用外資總額均遠遠高于天津市,因此應該將其列入第二類地區。而綜合依存度法之所以把天津列入第二而浙江列入第三,是因為盡管天津的開放度指標遠低于浙江省,但相對而言其國內生產總值和固定資產投資額更低于浙江省,所以得出這種錯誤的結論。因此,在考察一個地區的開放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時,綜合依存度并不能作為唯一的指標,必須把開放型發展的總體規模考慮進去,結合總體規模來進行測量。海南和新疆二地區歸類也是一個很好的例證。新疆和海南兩地區無論對外貿易總額還是利用外資總額都很少,在全國的排名也很后,但由于GDP和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相對更少,致使在綜合依存度法中把其列入第三類地區,而顯然其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應該屬于第四類欠發達地區。由此可見,綜合依存度法在測量一個地區的開放經濟發展水平上還是存在一定的缺陷,而聚類分析法得出的結論更為科學,可以說是對綜合依存度法的檢驗和修正。
(三)我國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極不平衡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真正能夠進入前三類的地區只有九個(分別是廣東、上海、北京、江蘇、浙江、天津、福建、遼寧和山東),所占比重不到全國的三分之一,剩余的三分之二都是屬于第四類欠發達地區,可見我國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極不平衡,大部分地區的開放型經濟還有待進一步發展。而且經過仔細觀察發現,進入前三類的九個地區全部為東部沿海地區,中西部地區全部屬于第四類,開放型經濟發展極為落后,不但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大大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因此,今后我國應該制定相應政策重點發展中西部地區開放型經濟,提高其國際化水平,以促進我國經濟總體的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 馬立平.聚類分析法[J].北京統計,2000(5).
[2] 雷永康.發達國家外向型經濟的發展及啟示[J].商場現代化·學術版 , 2004(12).
[3] 邵望予.淺論新世紀中國外向型經濟的發展戰略[J].國際經貿探索,2000(1).
[4] 金遠.我國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面臨的問題及建議[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5(7).
[5] 司訓練.東部沿海地區外向型經濟發展模式比較分析[J].咸陽師范學院學報,2001(10).
[6] 毛德君.發展外向型經濟 實現“中部崛起”目標[J].中國外匯管理,2005(6).
[7] 張秀杰.以東北亞為依托發展黑龍江省外向型經濟[J].學習與探索,2005(6).
[8] 謝守紅.論西部大開發與加快發展外向型經濟的戰略[J].國際商務研究,2005(6).
[9] 李練軍.江西出口與經濟增長的相關分析及對策[J].商業研究 , 2006(2).
(責任編輯:孫桂珍)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