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威斯康星州的一個小鎮,有一個清寒的家庭,因為父親早逝,母親帶著四個孩子辛苦地過日子。平常,母親就到附近的牛奶工廠打工,賺錢勉強糊口。大哥自從上中學就開始半工半讀,放學后到隔村的養牛場去幫忙擠牛奶,賺點錢貼補家計。
最近,大哥得到威斯康星大學的入學許可,搬到大學所在的麥迪遜城去住。他依然課余到城里的超市去打工,不過只能供應自己的學費和生活費,沒法負擔家計了。
二姐剛上高中,于是開始每周抽出兩天時間,在放學后到牛奶工廠幫忙打雜,為家里增加一點收入。三妹及幺妹還在念初中、小學。
自從大哥搬到麥迪遜城去了以后,家里就剩下母親及三姐妹了。
因平日省吃儉用慣了,生活倒也不虞匱乏,反而因了虔誠的信仰,家庭氣氛溫馨和樂。
圣誕節的前一個月,教會新來的牧師在臺上宣布,希望大家能在這個月里把錢節省下來,在圣誕節作一個特別的奉獻,幫助教會中最貧窮的家庭過節。
聽了牧師的宣布,這個家庭的三姐妹彼此商量,準備省下一些不必要的開銷,并多賺一點錢,好幫助教會里這個最貧窮的家庭。
媽媽本來要幫二姐買一雙新鞋的,但二姐看看她快磨光的鞋底,說:“不用給我買新鞋了,換個鞋底就好了,錢省下來作特別奉獻吧!”三妹也跟媽媽說:“我的制服不要買了,我穿姐姐那件舊的就可以了。”一直努力收集《哈利·波特》每一集書的幺妹也說:“我也不買《哈利·波特》了,我跟同學借來看就好了。”
這個月,二姐增加了到牛奶工廠打雜的次數,兩個妹妹則到鄰居家去做臨時保姆,幫忙照顧幼兒。一個月下來,三姐妹共攢了三百五十元,這是她們擁有最多錢的一次。
她們興高采烈地把這些錢換成新鈔,三張一百元及一張五十元,準備拿去奉獻。
圣誕節的前一個星期日,就是牧師宣布要作特別奉獻的那個日子,三姐妹興奮得連蹦帶跳去教堂,迫不及待地把三百五十元投入那個特別奉獻箱去。這是她們辛苦賺來的錢,但她們想到有一個窮困的家庭可以獲得她們的幫助,就覺得很快樂、很驕傲!
當天傍晚,牧師開著車子到三姐妹家來,給了媽媽一個信封袋。倒出來時,里面是三張一百元、一張五十元的新鈔,以及一些五元及一元的舊鈔票,總共四百四十四元。那三張一百元及一張五十元的新鈔,不正是三姐妹早上捐出去的嗎?
媽媽送牧師走后,三姐妹沉默的臉上,噗噗地掉下淚來。原本在奉獻的時候,她們以為自己非常“富有”,可是,現在卻一下子變成最“貧窮”的一家!盡管她們生活并不富裕,但衣食住行都不缺啊!她們從來就不覺得自己是窮人;直到牧師送錢來時,她們才知道,在教友的眼中,她們是最貧窮的“窮人”。
她們突然感到好羞愧!她們不想再去教會了,因為大家都知道她們是教會中“最貧窮的家庭”。她們不想再去被別人當成窮人看!
當夜,哥哥從城里回來了,還帶了一位無家可歸的同學來過節。那位同學是個孤兒,家境非常貧窮。三姐妹及媽媽熱忱地款待他,讓他十分感動。三姐妹一點都不覺得自己家窮,因為“窮人怎么幫得起窮人呢?”她們還是覺得自己很富足。
又到了星期天,媽媽強迫三姐妹仍去教堂。三姐妹想起上星期的事,走在路上,步履蹣跚,心情沉重,個個臉色十分難看。
那天,教會來了一位剛從非洲宣教回來的宣教士,他說,薩伊是個非常貧窮的國家,很多人住在沒有屋頂的房子里,還經常三餐不繼。那里的教堂是用曬干的土塊建造的,需要錢蓋屋頂,也需要錢準備一些食物,讓村民在星期日上教堂時至少可以免除饑餓。宣教士在臺上說:“請大家奉獻一些錢來幫助這些貧窮的非洲人好嗎?”
這時,三姐妹不約而同地望向媽媽,只見媽媽微笑地點點頭,拿出上星期牧師給她的那個裝有四百四十四元的信封袋,奉獻了出去。三姐妹彼此互望一眼,露出了欣喜的笑容。
清點奉獻之后,牧師宣布:“今天的奉獻有五百三十元,全部捐給薩伊教會。”
宣教士喜出望外,他沒想到在這樣一個小鎮的小教會能得到這么多的奉獻。他接過奉獻的錢,不禁說:“你們教會一定有很富有的人家!”
媽媽和三姐妹覺得很高興,也很驕傲,因為她們正是這宣教士口中所說教會里“最富有的人家”啊!
牧師贊許的目光投注在三姐妹和媽媽身上,他微笑地點頭回答宣教士說:“是啊!她們真的很富有!因為她們有一顆愿意給予的心!”□
(摘自《現代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