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書》說,唐朝時翰林院有個規定:日光照到甬道之第五塊磚時上班。當時有個叫李程的翰林學士性懶,日影過八塊磚才到。時稱“八磚學士”,謂其經常遲到。
唐朝人除了“常視日影為候”來作為上班時間外,在上班時間上,還有別的規定嗎?唐詩里有不少關于上朝、下朝的記載和描述,例如百官上朝,唐詩中就有說以“鼓聲”為號令的。李賀《官街鼓》詩中說:“曉聲隆隆催轉日,暮聲隆隆呼月出。”置于街坊的鼓,日暮、凌晨時都會敲響,但主要是用于警戒以防盜賊,同時兼有報時作用,以啟坊門??梢哉f是一舉兩得,公私兼顧。
據相關史料了解到,“官街鼓”凌晨“五更二點”敲起,相當于今日的早上五時左右曉色朦朧中,街道行人稀少,毫無熙熙攘攘之狀,極為幽靜,百官為響應天子講究的“勤政”,在人們還沉睡之時,便早早來上朝,不過,倒是少了現今工薪族上班常遇塞車狀況的煩惱。在電視劇里,我們有時也可看到文武百官從宅邸出發去皇宮上朝時,天還是黑的的劇情。
在唐朝,帝王每日都是要臨朝視事的。而且這一規定一直延續到清朝,清朝皇帝每天卯時(北京時間05時至07時)起床上朝,而大臣一般在寅時(北京時間03時至05時)就會在午門外等候。唐長安官員上朝這么早,散居長安各處的官員如果遲到,是否都有李程那么好的命,因為受皇帝的恩寵,屢次遲到都無妨呢?范超先生在《唐代長安工薪族的雞零狗碎》一文中說:“因為如果遲到或無故不到,一月白干不說,烏紗帽可能都會玩完?!?/p>
在唐代都城長安的官署里,共有內官兩千六百多人,他們又分為常參官和非常參官。常參官就是每天必須面見皇帝的職事官。一般在五品左右才有資格。人數大約有近千人。這些官員早朝的時間一般在六點半至八點半舉行,之后便會到各自崗位辦公,處理完相關公務,下午三時多下班。每天工作的時間差不多也是八個小時。
但也不是每個官員上完這八個小時就可以走人,朝廷里除了皇帝、妃子、宮女、太監等等,還需要有官員值夜班,所謂“夜直”。因為皇帝白天和朝臣所擬定的軍國大事,許多要在晚上列出相應文件?!?/p>
(摘自《東北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