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我一定能買一張機票飛向天涯海角;但是明天,我不一定能抵達對門客廳的沙發。永遠有多遠?就有我到對門的客廳那么遠。”
今年重陽節前夕我把當鄉村教師的年邁父親從鄉下接到省城來住。父親此前從來沒進過城,我帶父親到城里逛了一整天,父親望著寬闊的大馬路、川流不息的車輛、數不盡的摩天大廈,大開眼界。我所在的社區有圖書室、健身房、茶吧,有便利的交通和購物環境,我猜想老人家一定“樂不思蜀”了,可父親沒住多長時間就吵著要回老家。他抱怨說:“城里生活的確方便,公共汽車四通八達,想去哪里就去哪里,可還是心堵得慌,近在咫尺的對門都難以抵達,白天你們都上班去了,連個串門說話的人都沒有,再這樣下去我非憋出病來不可。”
記得小時候,我住鄉下時特別愛隨便串門。我們小孩子誰家都可以鉆進去,甚至還可以在別人家里得飯吃,鄉親們總是那么和藹可親,憨厚純樸。當然可以隨便串門的不只是我們這些小孩子,大人們也可以隨便串門。在烈日炎炎的午后,在傍晚休息時,或是在農閑時節,鄰居們或是相互串門,大家坐在一起聊天、拉家常,那氣氛融洽得像一家人。父親說,現在老家也富裕了,一幢幢樓房拔地而起,但人們依然保留著相互串門的習慣,現在進城后看到鄰居們都行色匆匆,各自為各自的前途名利奔忙,到對門坐坐都不可能。
的確,現在城里高樓如雨后春筍拔地而起,防盜門也越來越堅固,而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們卻越來越隔閡。有一則笑話,有一對征婚男女,等他們見面后互道姓名和住址時才知道彼此原來是樓上樓下的鄰居,沒想到都市人的溝通竟會如此的艱難。行走在都市里,浮華的背后,隱藏著太多的虛偽和冷漠。其實也許一個微笑,就可以拉近彼此的距離,但我們都寧愿選擇面無表情。人們在感嘆人與人之間的隔閡,拿網絡聊以自慰,我們能給網友百般柔情,卻不能給對門一絲微笑。□
(摘自《鄭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