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十一年,李鴻章責成大沙船主朱其昂向社會招股集資創辦招商局。由此,中國第一家股份制企業在上海應運而生。1882年,輪船招商局向民間開放股權。這之前的1876年,輪船招商局在改組時得到官款支持,它以222萬兩銀子買進美商旗昌洋行的船只16艘,打破了外國商船對中國水運業的壟斷。1883年9月27日他們在《申報》刊出大版廣告,向人們宣傳股票公司開辦的意義和作用。
一時間,股票行情看漲,人們購買股票的意愿也頗為踴躍。比如輪船招商局、開平煤礦的股票,從每股一百兩白銀增長了二三倍,湖北長樂、鶴峰等銅礦的股票也無一例外地增長了一倍半左右。當地居民所談的無一不是股票行情。在上海四馬路和大新街轉角處的惠芳榮樓聚會,更形成掮客“茶會”。茶會上,他們互通消息,口頭拍板成交。
然而好景不長,當時不少地方各省興辦的中小企業,尚處于徘徊階段,前景難以預料。而許多購買股票者的錢,也并非自己的余資,不少大戶是向外國銀行和山西錢莊借錢來搶購股票的。1884年初,一家名叫金嘉記絲棧的大商號虧損56萬兩白銀后的倒閉事件成了導火索,此事牽涉到40家借錢給它的錢莊收不回貸款,于是錢莊采取舊債未收不發新債的措施。這又引起40多家借貸無門的企業先后倒閉,再加上中法戰爭爆發,原先市價高達265兩的輪船招商局股票,也只值90兩,而各省辦的礦業公司股票,更是分文不值。
2006年12月1日,招商輪船作為“中華第一股”,以代碼“601872”重新在上海交易所掛牌上市。在任何時候,關心國計民生乃是投資人的必修課。大清牛市的“曇花一現”,也恰恰證明了沒有國家作為支撐,金融投資和投機行為都只能是水中月影。□
(摘自《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