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科學家達爾文是進化論的奠基人,他的科研成果令世人矚目。可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達爾文也干過一件鮮為人知的“蠢事”。
達爾文在他的日記中記敘了這么一件事情:19世紀中葉,他曾周游世界。一次,他來到了非洲的一個原始部落,那里的人們沒有衣服穿,住的是山洞,吃的是野果禽獸,過著茹毛飲血的原始生活。達爾文在那里住了幾天,驚奇地發現了一些“新情況”:他們將老年婦女趕進深山老林,讓她們自然餓死;在沒有食物的時節,則將婦女生的嬰兒或小孩分而食之。達爾文“看”不懂,就問他們為什么要這樣做?部落首領通過當地的“翻譯”告訴達爾文:“婦女的任務就是生孩子,生下的孩子有兩種用途:一是留下來延續種族的生命,二是供我們缺食的時候當糧食。婦女老了,不能生育了,留她有什么用?在饑荒沒食物的時候,我們只有吃小孩,不吃小孩我們吃什么呢?”
達爾文痛苦地搖搖頭,這里的人太殘忍了!我要下決心改變這個原始部落不尊老、不愛幼的歷史局面。于是,他通過翻譯,用高價買下了一個當地的男嬰,將這嬰兒帶回了英國,他要用現代都市的教育方式,使這個非洲血統的小孩變成一個“現代文明人”,然后,用這位“文明人”去改變他老家那種“棄老食幼”的原始現狀。十六年后,這個非洲孩子長成了“文明青年”,達爾文通過熟人,把他送回了他的家鄉。
一年后,達爾文舊地重游,看看那個非洲原始部落,在自己委派的“現代文明青年”的領導下,是不是有了質的變化。可是,達爾文到處都找不到那個自己精心培養的非洲青年。最后,他問部落首領,那人是否來了這里?首領回答:“來了。”達爾文又問:“他人呢?”“我們把他吃了!”達爾文大驚:“那么好的人,為什么吃了?”“他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會做,我們留下他有什么用?”
到家后,達爾文在自己的日記中寫道:“一個人的愿望和他所希望得到的結果并不成正比。一個種族遺留下來的疑難問題,決不是依靠一個或幾個‘文明人’就可以解決的,從野蠻進化到文明,這其中有一個痛苦而又漫長的過程,欲速則不達。”
人類的進化是這樣,推而廣之,其它事情又何嘗不是如此?□
(摘自《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