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堪稱亞洲一大經濟強國,其銀行業所有權結構經歷了長期的調整,產權變革對韓國從亞洲金融危機中恢復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提升了銀行業績,改善了風險抵御能力,其經驗教訓值得中國學習。
金融危機前銀行業所有權結構政策的演變
上世紀60年代,為了支持國內的實體經濟,韓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這不僅推動了韓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也擴大了金融資產的規模,并由此推動了金融市場結構的多元化和金融市場的發展。此舉導致了經濟總量的增加,但同時為經濟運行的不穩定埋下了種子。
于是韓國政府從1980年代開始試圖實施由政府主導型的開發政策向市場主導型的金融自由化政策轉變,以促使金融市場活躍并適應金融全球化和自由化的國際潮流。比如,韓國政府在1982年修訂了銀行法。其主要體現在:減少政府對銀行自主經營的干預;促進大型銀行的民營化措施;擴大銀行的業務范圍和民營銀行的市場準入機會;嚴格限制產業資本在銀行的持股比例。從1995年開始,韓國法律對個人在銀行的最高持股比例予以更加嚴格的限制,規定個人對城市大型銀行的持股比例最高由8%降至4%,對地方銀行的可持股比例最高為15%。但是,無論對城市大型銀行還是對地方銀行,“金融專業企業家”仍可持有12%的銀行股份。

1997年初,因為國內企業和金融機構的經營不善,韓國經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極大的沖擊,隨之其對外信任度也大幅下降。因此,韓國政府首先對不良企業和金融機構建立退出機制,以消除經濟上的風險因素。之后,為了恢復市場秩序,從1998年6月開始對銀行進行重組。1997年年底,按照金融機構重組方案,韓國政府先組成經營評價委員會對12個資本充足率低于8%的不良銀行進行評價,然后通過并購方式,對5個恢復正常經營可能性極小的銀行與優良銀行進行吸收合并。對于另外7個能夠恢復正常經營的銀行,通過合并和引進外資的方式進行重組。比如,商業銀行和韓一銀行新設合并為HanbitBank,朝興銀行、江原銀行和現代金融合并為朝興銀行。第一銀行經過與韓國政府達成協議,由美國新橋投資集團收購。2001年4月,HanbitBank、平和銀行、廣州銀行以及慶南銀行合并為伍里金融控股公司。
金融危機后韓國銀行業的變化
銀行業資產收益率和凈資產收益率的變化
發生金融危機后,銀行的收益性與其有密切的關系。這主要與韓國境內外國銀行的經營戰略有關。在1995年至1997年之間,很多外國銀行利用市場準入限制的放寬政策,以分支機構的形式進入韓國市場。但隨著金融危機的發生,其在韓國的營業環境一下子惡化。韓國的宏觀經濟環境與市場競爭機制使國內金融市場的效率提高,從而他們的套利機會減少。并且,在外資的市場準入條件被放寬的情況下,韓國市場已失去了其吸引力。所以有些外國銀行和批發銀行的分支機構就開始離開或撤出韓國市場。雖然外國銀行分支機構的數量在韓國金融市場上逐漸減少,但由于外資對海外投資戰略的變化,外資量反而從2000年開始呈現出增長趨勢。他們主要通過收購方式進入韓國銀行業。直到2003年,外資利用私幕基金收購了在重組過程中經營不善的韓國國內銀行。
在此背景下,從2000年至2005年,銀行業從政府主導型轉換到民營資本與外資共同所有。其中地方銀行(包括政府出資銀行)資產收益率大幅度提高,這一方面是因為外資參股使其收益率提高,另一方面,政府出資銀行通過股份轉讓,解決了資本金和不良資產問題,進而改善了其經營績效。
統計數據顯示,城市商業銀行和地方銀行在凈資產收益率之間沒有很大的差別。尤其在地方銀行中,“大邱銀行”、“釜山銀行”和“全北銀行”等民營比例較高的銀行,從2001年至2006年一直呈現出良好的業績。除了這三家銀行外,雖然其他地方銀行也在此期間一直保持著良好的收益率,但他們從1999年開始接受政府的注資,這應該有一定程度上的影響。
銀行業資本充足率的變化
根據表1所示,2005年韓國境內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比上一年度提高了0.95個百分點,并與2000年相比提高1.74個百分點,已反超了美國大型銀行的資本充足率。與此同時,銀行資本質量也有所提高。具體來講,在股權資本中,核心資本所占的比重(70.9%)大大增加,但利息費用高的次級債務相對減少。
統計數據表明,從1999年至2006年,韓國的大型城市商業銀行和地方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呈不斷提高。從2001年開始,兩者的資本充足率一般在10%以上,已超過國際上8%的資本充足率的要求。
不良債權率的變化
在處理不良債權上,韓國政府的作用不可或缺。在金融重組過程中,韓國政府把盡快處理不良債權作為首要任務,主要由韓國資產管理公司給予處理。對于不良債權的處理規模,1997年為11.1萬億韓元,1998年正式進行金融重組后猛增至32.8萬億韓元。1999年金融重組接近尾聲時,其規模降至18.3萬億韓元。但是到了2000年,因為大宇集團的海外資產處理工作正式開始反而增加,韓國政府追加處理33萬億韓元的大宇不良債權。從1997年至2002年7月,韓國資產管理公司支付了39.4萬億韓元,共處理了105.4萬億韓元的不良債權。其中銀行業的不良債權達61.2萬億韓元占總額的58%,其它行業相比,這比例已經相當高。
韓國通過付出昂貴的代價,在短時間內完成了金融重組工作,從2001年至2004年,在短短的3年內將不良債權比率降至2.2%
解決銀行問題的建議
亞洲金融危機至今差不多已有十年,韓國銀行業的國有到外資,經歷了一個艱難的演變過程。外資固然起了積極作用,但卻產生了政府對待國內產業資本的不公平問題。韓國對國內產業資本實行對銀行持股比例限制政策,即產業資本在銀行可持股的比例最多為4%,因而在韓國,是否緩和產業資本在銀行的持股限制,成為國有大型銀行在民營化的道路上最重要的爭論點。韓國的家族性企業,即幾個大型集團(“財閥”)對大型銀行的交叉持股曾經對實體經濟造成過負面影響。因此,政府對產業資本實行持股限制政策,以改善現行公司治理結構。這里涉及到了公平和效率的問題,從其他存款者的合法利益出發看該政策,是公平的。但在產業資本來看這很不公平,因為對外資并沒有受到持股比例的限制。
為了同時保持公平和效率,筆者認為得尋找有效的銀行方案。其主要有以下三種方案可以考慮:
第一,全部轉讓給民營資本。如果將國有控股權全部轉讓給韓國國內的民營資本,韓國政府恐怕不能回收大量的原來政府投入的公共資金。據韓國存款保險公司的報告,他們為“伍里銀行”出資的9.4萬億韓元中,只回收了6900億韓元(總出資額的7.3%)。因此,為了回收90%以上的剩余出資額,韓國政府得尋找大型投資者。
第二,拍賣給外資戰略投資者。實際上為了回收政府出資額,該方案應該是最合適不過了。可是從實踐經驗看,外資對韓國銀行業的持股比例越增加,消極作用也越多。因為,有些外資單單是為了追求自身的短期利益而進入韓國銀行業的,這顯然給韓國金融市場帶來不良影響。
第三,拍賣給產業資本。該方案既有利于促進韓國國內企業的發展,也有利于提高韓國國內金融機構的競爭力。但由于韓國政府還嚴格限制韓國產業資本對銀行業的持股比例,采取該方案離現實還有一定的距離。不過,目前韓國政府間接地允許韓國產業資本通過私墓基金的方式迂回進入銀行業。
與此同時,無論選擇哪個方案,要落實該方案,還應該加強有效的監督管理體制。因為,產業資本也好,外資也好,他們的壟斷行為容易危害市場的秩序和穩定性。所以建立合理的衡量標準是解開目前韓國銀行業所有結構上存在問題的關鍵。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