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能效融資項目實施中的損失分擔機制、技術支持、金融創新三項措施有效解除了銀行對能效融資的顧慮,成為撬動能效融資的杠桿。
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能源緊張的矛盾日益突出,全球對于氣候變化的關注也正在形成對溫室氣體排放大國的強大輿論壓力。節能與減排,已經成為中國謀求自身長期和諧發展和履行負責任大國國際義務的必由之路。
中國政府已經將節能減排列入重點發展戰略,不斷加強實施力度,接連出臺了一系列相關的方針、政策和法規。“十一五”規劃提出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的約束性指標。最近,又頒布《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和《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對節能減排工作做出了進一步的安排和部署。國家發改委組織編寫的《節能中長期專項規劃》則是節能工作的技術性綱領。這些指導性文件以及相關的配套政策、法律、法規,為切實可行地降低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創造了良好的法律環境和輿論氛圍。
政府的推動得到了積極響應,一項以節能減排為核心的綠色環保產業正在迅速形成和擴展。但是,與人們的熱情和期望相比,節能減排的實際效果仍不甚理想,真正用于節能項目的投資數量小,增長慢,其主要原因是融資不暢。一方面,中國的節能減排壓力和節能市場的快速發育需要大量的融資支持;另一方面,擁有大量富余資金的金融機構卻因為擔心節能項目在市場、技術等方面存在巨大的不可知、不可控的風險而畏懼不前。
如何破解節能市場的融資難題?如何化解金融機構的心結,提升他們為節能項目提供融資的信心和能力,從而實現國家節能減排的根本目標,實現所有節能市場參與者的共贏。國際金融公司2006年推出的“中國能效融資項目”(英文簡稱CHUEE)做出了有益的嘗試,項目所取得的一些經驗也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早在開發中國能效融資項目之前,國際金融公司已經在匈牙利、俄羅斯、捷克等國開展了多種多樣的能效融資支持項目,并取得了許多寶貴的經驗。例如,20世紀90年代中期,匈牙利的許多行業都亟需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但苦于融資困難,能效項目難以執行。國際金融公司調查發現,匈牙利當地的金融機構資金充裕,貸款利率也不是問題,基本具備發放能效貸款的條件,但這些金融機構對此類貸款不僅從未涉足,且避之惟恐不及。其原因在于,這些機構對能效項目和相關融資產品缺乏了解,不具備管理能效融資業務的經驗和能力,對能效融資的風險更是感到深不可測,顧慮重重。針對這種情況,國際金融公司1997年實施了“匈牙利能效共同融資項目”(英文簡稱HEECP),推出兩項措施:一是為當地金融機構提供培訓,從知識層面幫助他們了解能效項目和能效貸款業務的特點,鼓勵其向能效項目和能效設備發放商業貸款;二是為金融機構發放的能效貸款提供部分擔保,提高貸款的安全性,降低放貸機構的風險。HEECP項目所支持的行業包括工業、市政、事業單位、居民住宅和路燈照明,所支持的能效項目包括高效照明、節能建筑、區域供熱、工業電機、鍋爐和控制系統等幾個領域。HEECP項目一期總額500萬美元,隨著項目的不斷進行,到2002年進入項目二期時,國際金融公司將投資額度提高到1200萬美元。HEECP項目共與7家大型匈牙利金融機構結成合作伙伴關系,在社會上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許多銀行和租賃公司紛紛加入到開發和推廣能效融資產品的競爭中。提高能效的同時,HEECP項目還幫助緩解了中小企業貸款難的問題。另外,國際金融公司在其他國家的能效支持項目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
基于自身豐富的國際經驗,國際金融公司于2006年推出了“中國能效融資項目”。中國能效融資項目是國際金融公司應財政部的要求,為支持中國實施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項目而設計開發的新型融資模式,其設計理念是幫助中國的金融機構克服能效融資中的兩大障礙,即可能的市場風險和工程技術方面的風險,從而推動金融機構加大對節能項目的融資支持力度,促進中國節能減排工作的開展。
項目開始半年來,分別與興業銀行和北京銀行建立了合作伙伴關系,同時開發了最終用戶、節能服務公司、公用事業公司和能效設備供應商等四種營銷渠道。截至2007年7月,已批準合作銀行的能效貸款10筆,總額達1.46億元人民幣,受助項目累計可節能75萬噸標煤,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減排在200萬噸以上。
此外,項目還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影響。媒體報道國際金融公司這一新的綠色融資項目后,相關部委及地方政府也對項目給予了極大的關注和支持。興業銀行作為中國能效融資項目的首家合作銀行,憑借其在項目合作中的優異表現,在英國《金融時報》“2007年度全球可持續發展銀行獎”評比中,奪得可持續交易獎亞軍,不僅為中國銀行業贏得了榮譽,也讓世界看到了中國在節能減排方面的努力和成果。
這些成果的取得,與國際金融公司針對銀行業在節能融資時面臨的困難而提出的三項措施有著密切的關系。這些措施是損失分擔機制、技術支持和金融創新。通過損失分擔機制和金融創新,國際金融公司為與之合作的商業銀行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幫助他們克服預想的和真實的能效融資風險;通過提供密集的技術支持,讓所有能效市場合作伙伴學習和掌握有關能效項目的營銷、工程設計、盡職調查、財務分析等方面的知識,幫助他們克服技術層面帶來的風險。
損失分擔機制
損失分擔機制是國際金融公司以其自有資金、全球環境基金贈款和芬蘭政府贈款,對國內商業銀行發放的能效融資本金提供相當大比例的損失分擔,在能效貸款無法收回時支付給貸款行,從而減少貸款行的貸款損失,降低商業銀行參與能效融資的風險。
損失分擔機制可以很好地化解商業銀行進入能效融資業務的預想性風險。由于中國的節能產業剛剛起步,不為人了解的東西很多,而能效融資更是嶄新的業務,銀行對其運作規律還沒有形成一個完整清晰的概念,很自然地會將可能存在的風險按照自己的想象放大到不可控、不可行的地步。國際金融公司的介入可以有效地降低這種預想性風險。國際金融公司損失分擔的比例之高,可以保證銀行自行承擔的能效貸款損失在可以承受的范圍內。同時,國際金融公司在能效融資方面有著相當多的國際經驗,對其間的風險有著很好的把握和控制,因此,它以大比例承擔能效融資風險,這一行動本身也向銀行發出了積極的信號,可以大幅提升銀行參與能效融資的信心。
國際金融公司提供的損失分擔,讓商業銀行在其能力范圍內承擔一些風險,有助于銀行認真對待業務,主動探索和總結能效融資的風險控制方法和手段,增強風險控制能力,最終可以獨立地實施能效融資。
從實施的情況看,損失分擔機制的效果是十分明顯的。短短6個月,已經有兩家銀行按照損失分擔的模式與國際金融公司結成了合作伙伴關系。興業銀行在這種模式的鼓舞下,大膽嘗試,很多貸款突破了傳統信貸的模式,為能效項目提供了很好的融資支持。例如,興業銀行發放的第一筆能效貸款,借款人所處的行業是銀行相對陌生的專業節能服務領域,可用于抵押的資產不多,而且借款人在山東,貸款申請也是向山東分行提出的,但實施的節能項目在山西。為這樣的項目貸款,前期的信用調查和后期的跟蹤都存在相當風險,如果沒有國際金融公司的損失分擔機制,銀行很有可能從控制風險的角度出發拒絕發放貸款。
技術支持
除預想的風險外,缺乏能效技術評估能力和可借鑒的評估指標是能效融資中另一重大的難題,因為如果無法判定能效技術的成熟有效,就無從把握能效項目的收益穩定性,也就無從保證能效貸款的還款來源。
針對這一問題,國際金融公司組織了強大的技術支持團隊,為銀行評估的能效項目提供技術可行性評價,同時在幫助銀行發掘節能融資機會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在中國能效融資項目團隊中,有高級能效工程師,有資深的能效項目專家,他們諳熟能效項目的運作模式,對于成熟的主流節能技術都有著很好的把握,可以勝任對大部分節能項目的評估和推薦工作。此外,項目團隊還與咨詢公司、行業協會以及政府相關部門建立了合作關系,可以對各行業和地區的節能潛力進行調查,勾畫出宏觀的節能前景、主要的適用技術、風險與機會等等,使銀行的能效融資業務有的放矢。
這一設計的合理性在于,銀行不具備技術評估的能力,也不可能有具備這種能力的意愿和動機,只能依靠外部支持來完成這一工作。
在項目啟動之初,國際金融公司還對合作銀行的相關人員進行了集中培訓,介紹中國市場使用的主要節能技術和節能效果,以及如何對節能項目的可行性進行初步判斷。隨著項目的推進,國際金融公司與合作銀行一起審閱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走訪貸款申請人,對項目進行實地考察,幫助銀行做出正確的結論。
金融創新
能效融資中還存在一些不同于傳統信貸的風險,需要采用創新的方法處理。例如,能效項目是以項目的節能收益作為貸款的第一還款來源,因此,除對貸款人資質進行審核評估外,項目的現金流分析是至關重要的一環。再如,相當數量的節能服務公司和實施節能項目的企業沒有或不愿以企業的資產進行擔保,銀行需要在擔保之外尋找到保證貸款安全的信用增級手段。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國際金融公司認為,這既是一個涉及能效融資業務成功與否的短期問題,又是一個銀行能力建設的長期問題,為此,應從兩方面著手解決。一方面,在項目設計階段,國際金融公司提出若干適用于能效項目的信用增級手段,如以未來項目現金流或項目收益作為貸款抵押物、貸款賬戶進行封閉式管理、還款儲備金安排,等等。另一方面,聘請銀行業務專家,對銀行的信貸審查流程提出咨詢意見,幫助銀行改進現金流分析手段,與銀行人員一起開發新的信用增級產品,提升整體風險控制能力。
從實施的效果看,短期措施有效地保證了能效貸款的發放,而長期措施效果的顯現需要一定時間的積累和沉淀。
三種措施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互為補充,缺一不可。損失分擔機制鼓勵銀行邁出奔向能效融資的第一步,技術支持和金融創新分別解決能效項目中的技術困難和還款保障。沒有損失分擔機制,銀行會因為過分擔心業務風險而選擇不介入能效市場,那么,無論多么完備的技術支持和金融創新也都成了無用武之地的殺龍妙技。如果缺少了技術支持和金融創新,銀行在操作中遇到的困難和風險得不到真正的化解,那么,能效融資不會走得太遠,銀行邁出的第一步還會退回來。
中國能效融資項目提出的三項措施,對于啟動和加速中國能效融資業務有著很好的借鑒意義。
中國的能效融資市場非常廣闊,需要更多的商業銀行加入到能效融資的事業中,為此,應該提供更多的與損失分擔機制功能類似的扶持計劃,鼓勵國內商業銀行進入這一領域。損失分擔機制是一顆“定心丸”,隨著能效融資模式的普及,越來越多的銀行會看到這種融資模式的盈利性和風險的可控性,因而最終會丟掉這根拐杖,真正獨立地運作。
總而言之,節能減排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當務之急。能效融資是加速節能項目投資的利器,而激活能效融資的關鍵在于將風險降低到可以控制、保證盈利的范圍。我們應該開發更多、更適合中國國情的能效融資模式,支持中國順利完成節能減排的歷史任務。
(作者單位:國際金融公司中國能效融資部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商學院金融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