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的統計師來找我,希望能為他們即將舉行的第2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調查提供意見與建議。以前的歷屆調查主要針對網民,今年他們在調查中新增了企業部分,想知道業界希望了解到哪些指標和統計數據。
我覺得這個調查來得正是時候。我的確很想知道中國互聯網產業經過10年發展之后家底到底有多厚?這里面最重要的幾個數據是:中國互聯網企業的數量,中國互聯網產業的就業人數,中國互聯網產業的產值以及對GDP的貢獻等等。
我相信,一旦這個統計報告出來,一定會讓人感到吃驚。許多人對互聯網產業的認識還停留在幾年前的泡沫印象,不知道現在互聯網產業的發展已經突飛猛進,“非復吳下阿蒙”。今年三、四月份,我到深圳、上海、杭州等地跑了一圈,走訪了很多互聯網企業。雖然跟蹤互聯網產業很多年了,但這次還是有種“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的感覺。這種感覺主要來自于兩方面:
第一、中國互聯網企業的規模和實力。新浪、騰訊、阿里巴巴、網易等公司的員工總數不知不覺都已達數千人。像騰訊今年的員工人數將突破4000人,阿里巴巴5000多人。而且這些公司每年新增員工數還在迅猛增長,多的達到上千人。為了搶奪優秀的高校畢業生,大多數公司都開始走入校園積極推廣自己。這種情景讓我在走訪這些企業的時候,總會不自禁地聯想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華為、中興通訊兩家公司從高校中整班成建制掠奪性招人的盛況。和那時的電信業一樣,如今的互聯網產業在歷經10年的發展之后也正處在一個高速發展的黃金時期。僅新浪、搜狐、網易、盛大、攜程、百度和騰訊這七家海外上市公司的市值就高達180多億美元,2006財年的總收入之和為14億多美元,凈利潤將近5億美元。其營收水平之高足以讓許多傳統產業望而興嘆。
第二、互聯網產業對傳統產業的滲透與提升。如果說,新浪、搜狐、網易、騰訊等綜合性門戶網站普及了網民的上網習慣和發展了越來越多的網民。那么,現在在大力推動企業互聯網應用水平的是那些B2B公司,當你在阿里巴巴公司看到幾百位員工齊刷刷地頭戴耳機微麥,不斷地向企業客戶推廣他們的業務,“手把手”地教他們如何使用互聯網時,那種大場面會讓每一個身臨現場的人感到震撼。而這樣的場景幾乎在所有的B2B公司里你都能看得到,區別僅僅在于規模的大小。總部在北京的商機在線是一家主要為企業提供各類招商服務的網絡公司。雖然公司規模不大,今年也在準備開展線下的大規模推廣活動,進行全國巡講。這些公司正在成為推動企業互聯網應用普及的重要推手,將大大促進互聯網產業對傳統產業的融合與滲透。而這個融合與滲透的過程,就是互聯網落地、擠干泡沫的過程。在本期《互聯網周刊》的封面文章中,這個過程就有生動的展現。
雖然互聯網產業與傳統產業間的相互融合與滲透,使得如何界定互聯網產業可能會很困難,給相關的調查統計工作帶來難度,但是對于已經家大業大的中國互聯網產業來說,的確應該有據可查,有更加量化的參考依據。
是到了揭一揭中國互聯網產業家底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