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時大約二十五歲,在巴黎研究與寫作。許多人都已稱贊我發(fā)表過的文章,有些我自己也喜歡。但是,我心里深深感到我還能寫得更好,雖然我不能斷定那癥結的所在。
于是,一個偉大的人給了我一個偉大的啟示。那件仿佛微乎其微的事,竟成為我一生的關鍵。
有一晚,在比利時名作家魏爾哈侖家里,一位年長的畫家慨嘆著雕塑美術的衰落。我年輕而好饒舌,熱熾地反對他的意見?!熬驮谶@城里,”我說,“不是住著一個與米開朗琪羅媲美的雕刻家嗎?羅丹的《沉思者》、《巴爾扎克》,不是同他用以雕塑他們的大理石一樣永垂不朽嗎?”
當我傾吐完了的時候,魏爾哈侖高興地指指我的背?!拔颐魈煲タ戳_丹,”他說,“來,一塊兒去吧。凡像你這樣稱贊他的人都該去會他?!?/p>
我充滿了喜悅,但第二天魏爾哈侖把我?guī)У降窨碳夷抢锏臅r候,我一句話也說不出。在老朋友暢談之際,我覺得我似乎是一個多余的不速之客。
但是,最偉大的人是最親切的。我們告別時,羅丹轉向了我?!拔蚁肽阋苍S愿意看看我的雕刻,”他說,“我這里簡直什么也沒有??墒嵌Y拜天,你到麥東來同我一塊兒吃飯吧?!?/p>
在羅丹樸素的別墅里,我們在一張小桌前坐下吃便飯。不久,他溫和的眼睛發(fā)出的激勵的凝視,他本身的淳樸,寬釋了我的不安。
在他的工作室,有著大窗戶的簡樸的屋子,有完成的雕像,許許多多小塑樣——一支胳膊,一支手,有的只是一根手指或者指節(jié);他已動工而擱下的雕像,堆著草圖的桌子,一生不斷的追求與勞作的地方。
羅丹罩上了粗布工作衫,因而好像就變成了一個工人。他在一個臺架前停下?!斑@是我的近作。”他說,把濕布揭開,現出一座女正身像?!斑@已完工了。”我想。
他退后一步,仔細看著,這身材魁梧、闊肩、白髯的老人。
但是在審視片刻之后,他低語了一句:“就在這肩上線條還是太粗。對不起……”他拿起刮刀、木刀片輕輕滑過軟和的黏土,給肌肉一種更柔美的光澤。他健壯的手動起來了;他的眼睛閃耀著?!斑€有那里……還有那里……”他又修改了一下,他走回去。他把臺架轉過來,含糊地吐著奇異的喉音。時而,他的眼睛高興得發(fā)亮;時而,他的雙眉苦惱地蹙著。他捏好小塊的黏土,粘在像身上,刮開一些。
這樣過了半點鐘,一點鐘……他沒有再向我說過一句話。他忘掉了一切,除了他要創(chuàng)造的更崇高的形體的意象。他專注于他的工作,猶如在創(chuàng)世的太初的上帝。
最后,帶著舒嘆,他扔下刮刀,一個男子把披肩披到他情人肩上那種溫存關懷般地把濕布蒙上女正身像,于是,他又轉身要走,那身材魁梧的老人。
在他快走到門口之前,他看見了我。他凝視著,就在那時他才記起,他顯然對他的失禮而驚惶。“對不起,先生,我完全把你忘記了,可是你知道……”我握著他的手,感謝地緊握著。也許他已領悟我所感受到的,因為在我們走出屋子時他微笑了,用手撫著我的肩頭。
在麥東那天下午,我學到的比在學校所有的時間都多。從此,我知道凡人類的工作必須怎樣做,假如那是好而又值得的。
再沒有什么像親見一個人全然忘記時間、地方與世界那樣使我感動。那時,我參悟到一切藝術與偉業(yè)的奧妙——專心,完成或大或小的事業(yè)的全力集中,把易于弛散的意志貫注在一件事情上的本領。
于是,我察覺我至今在我自己的工作上所缺少的是什么——那能使人除了追求完整的意志而外把一切都忘掉的熱忱,一個人一定要能夠把他自己完全沉浸在他的工作里。沒有——我現在才知道——別的秘訣。
閱讀提示
羅丹的一生,是專注于藝術的一生。出身平民的他,幼年貧苦,做過首飾匠、珠寶匠、泥水匠、木匠、模工等。二十四歲才當上雕塑助手,正式開始他的藝術生涯,三十七歲才有了自己的工作室。他每天工作十四小時,孜孜不倦,數十年如一日,終于成了文藝復興以來最偉大的雕塑家。他的藝術成就,都是長期專注地進行忘我勞動的結晶,這是此文發(fā)人深思的寓意所在,也是給予讀者最有意義的啟示之處。
實戰(zhàn)演練
1. “許多人都已稱贊我發(fā)表過的文章,有些我自己也喜歡。但是,我心里深深感到我還能寫得更好,雖然我不能斷定那癥結的所在?!痹诖俗髡咚f的“癥結”指什么?
2. 在第二天魏爾哈侖把“我”帶到羅丹那里的時候,“我”為什么一句話也說不出,并且覺得自己似乎是一個多余的不速之客?
3. 對第11自然段畫線句子理解無誤的一項是()
A.茨威格和魏爾哈侖的到來破壞了雕塑家工作時所需的靜謐氛圍,所以他喉嚨
里發(fā)出的是不悅的信號。
B.羅丹喉嚨里含糊的聲音,是由于夜以繼日地工作所帶來的疲勞造成的。
C.羅丹含糊地吐著奇異的喉音,是藝術家全身心投入工作時的一種忘我狀態(tài)。
D.轉動沉重的臺架需要動用周身的氣力,喉嚨里含糊的聲音是配合發(fā)力的。
4. 從文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從羅丹身上獲得了怎樣的啟示?
答案解析
1. 雖然在寫作上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我”尚不能突破現有水平的“瓶頸”。
2. ①作者對大師存有敬畏之心。②作者和羅丹是第一次見面,有陌生感和距離感。③在魏爾哈侖和羅丹的暢談中,作者插不上話。
3. C (完整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就會知道,一個人如果有了追求完整的意志再加上把一切都忘掉的熱忱,他一定會把自己完全沉浸在他的工作里,所以羅丹含糊地吐著奇異的喉音,是藝術家全身心投入工作時的一種忘我狀態(tài)。不悅、疲勞和發(fā)力都不符合文章主旨統(tǒng)領下的語境,屬于隨意推測。)
4. 羅丹專注于他的藝術,忘卻了來訪的客人,作為親歷者的作者不但不惱怒,反而參悟到一切藝術與偉業(yè)的奧妙——專心,那是完成或大或小的事業(yè)的全力集中,是把易于弛散的意志貫注在一件事情上的本領。正是由于這種近乎“癡呆”的投入,人們才能成就了他們各自的事業(yè)。斯蒂芬·茨威格此后能成長為歐洲著名的現代小說家和傳記作家,得益于他在羅丹身上所獲得的這種精神啟示。
(劉東明)
編輯/姚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