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高中課程改革,需要建立現代學校制度。而在現代學校制度中,校本評價是重要內容,它是與校本管理、校本課程、校本研究等相配套的制度和組織建設,是體現學校主動發展、整體發展和創新發展的重要途徑與保障。
在我國學校制度中,建立校本評價機制,具有相當的難度和很強的挑戰性。主要原因是,我們的教育管理體制高度集中而統一,學校向上負責、向領導負責的意識很強,自主發展的意識較弱,為師生發展服務的意識淡薄。尤其是在普通高中,由于高考巨大壓力的影響,學校幾乎很少有校本評價。
進入新一輪課程改革以來,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揚州大學附屬中學以促進師生發展為核心,以構建“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校本評價機制為抓手,不斷提升師生自身發展的價值取向,逐步加強學校的內涵建設,有效促進了學校規范、自主、可持續的發展,全面提高了教育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
一、以促進師生可持續發展為校本評價的
指導思想
校本評價是一種自主性的評價,是以促進發展為核心價值取向的評價,是基于學校理念和學校特色的評價。揚州大學附屬中學所建構的校本評價機制,以促進學校“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為目的,明確提出了以“促進師生可持續發展”為指導思想,較好地體現了校本評價的內涵和要求。學校在實施新課程的過程中,堅持以鄧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緊密結合學校實際,積極穩妥地開展普通高中新課程評價;堅持以創新校本評價機制為抓手,更好地實現學校提出的“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基礎,為教師施展才華搭建平臺”的辦學理念,進一步推進學校教育教學改革,不斷促進教師素質的提升和學生的全面發展。根據這一指導思想,我們在校本評價中確立了以下主要原則。
1.人本化原則
新課程評價要以學生和教師的發展為出發點和最終歸宿。校本評價中要充分尊重本校教師在教學改革中的主體地位,通過創設尊重教師、尊重學生、民主開放、鼓勵創新的管理氛圍和評價機制,充分發揮教師和學生在課程改革中的主體地位,促進教師專業進步與成長,鼓勵學生自我發展與完善。
2.校本化原則
課程評價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創造性工作,只有不斷實踐和反思,才能突破原有課程體系中評價機制的羈絆,創出符合本校實際的評價新機制。在實施校本評價機制的改革過程中,學校堅持將新課程的新理念與課程實施的實際緊密結合,將評價觀念轉變和評價行為轉變有機結合,確保校本評價機制的順利實施。
3.協同化原則
實施課程評價新機制需要學校各相關部門緊密配合。在校本評價中,學校倡導教師之間、師生之間、教師與專家、學校與社會之間的互動與合作、交流與對話、理解與支持,通過加大開放辦學的力度,拓寬學校與社區、家庭的聯系途徑,實現資源與信息的互補共享,為實施新課程評價機制拓展新的空間。
4.多元化原則
在評價過程中,學校十分重視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強調師生評價、生生評價、學校評價、社會評價的聯動;實行評價方式的多元化,注重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終結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相結合;關注評價內容的多元化,尤其關注三維目標的落實。
二、以制度保障為先導構建完備的
校本評價體系
1.以完備的制度為校本評價提供保障
為順利推進新課程改革,2005年9月學校成立了課程改革領導小組,由校長任組長。課程改革領導小組統一部署和協調學校新課程實施工作,并先后出臺了一些保障制度,其中與校本評價關系密切的主要有:《關于教學質量綜合評估標準的實施意見》、《關于教師發展性評價體系實施細則》、《關于學生發展性評價體系實施細則》、《關于普通高中新課程實施的試行意見》、《關于學生學分認定和管理的暫行規定》等。這些制度的制定為推進學校新課程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2.以學分認定促進教學過程評價的校本化
學分認定是新課程改革中的一項具有創造性的重要工作。在實施課程改革過程中,學校堅持將先進的課程理念、課程實施、課程評價有機結合起來,將學分認定作為教學過程評價校本化的抓手,通過學分認定促進教學過程的不斷反思、不斷完善、不斷創生,使學分認定成為校本化、常態化、具體化的評價過程。為此,學校制定了《學生發展性評價與學分認定表》,內容主要包括:各學段學生的課堂學習評價與過程學習評價,學生學段平時成績和學段綜合成績記載,學生自我評分、小組評分、教師評分和學分委員會認定結果等。通過學分認定,優化了教學過程,使其更具有人文性、開放性、選擇性、規范性。
3.以綜合素質評定促進學生綜合素養提升
為了全面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促進學生自主、健康、全面地發展,根據新課程改革的要求,結合學校實際,學校制定了《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實施意見》,力求評價內容正確全面,評價程序科學規范,評價過程公開透明,要求評價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尤其關注學生的特長和潛能的發展,使綜合素質評價能有效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根據這一實施意見,學校研究制定了《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表(試行)》,將綜合素質評價中的道德品質、公民素養、學習能力等方面確定為A級指標,并將其分解成若干B級指標,B級指標下再設定若干C級指標,重點對C級指標作質性評價或量化評定。進行綜合素質評定時,要切實關注學生的成長過程,關注學生的價值取向,使學生的養成教育與評定過程、學業進步與評定方法等相融共生,以優化學生的成長歷程,提升他們的綜合素養。
三、以多種途徑促進校本評價機制的落實
1.加強新課程培訓,打造主動發展的校園文化
理念先行是順利推進課程改革的前提,尤其是本次課程改革涉及面廣、工作量大、任務十分艱巨,對教師進行新課程培訓是不可或缺的。校本培訓除了課程理念、課程內容、教學方式等基本內容外,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方面不可忽視,這就是通過校本培訓形成積極響應和主動接受的認同感,形成積極能動的校園文化。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揚大附中已經構建了培訓主體的參與評價機制,形成了主動發展的校園文化。
2.搭建校本交流平臺,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以教師為主體的教改實踐經驗和信息是學校最可貴的資源,需要及時交流、不斷總結、積極推廣。學校每學期至少舉行一次教改論壇,論壇的主題是學校在新課程改革中遇到的熱點問題,如:“新課程背景下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多元思考”,“應對學業學習水平測試的策略與考量”,“新課程背景下如何提升教育質量”等。培訓的方法主要是相互交流、相互評價、相互借鑒。這樣的校本研討既是一種交流平臺,又是一種評價機制,有效整合和運用了學校現有的資源,促進了教師的主動發展。
3.建立學生成長檔案夾,促進學生自主發展
學生的成長歷程是豐富多彩的,也是十分珍貴的。學校自2005級高一年級開始,運用成長記錄袋大力推行發展性評價,力求實現從單一測試評價向多元綜合評價、從重結果性評價向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轉化。
學校學生成長檔案袋內的內容主要是收集反映學生身心發展和學習情況形成的過程性評價資料,分別從道德品質、學習能力、交流與合作、情感等方面構建主要模塊,鼓勵學生充分彰顯個人興趣與特長,創設個性化的個人成長夾,充分發揮成長檔案袋對學生的自我激勵、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的作用。
作者單位分別是江蘇揚州大學附屬中學,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研究所
(責任編輯 田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