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課程改革為物理教學注入了活力,其中的科學探究活動是最具有特色的教學改革,而且在新教材的實驗中逐漸體現其強大的生命力,本次課程改革將學生活動作為教材內容的重要部分,強調科學探究。新課標要求我們的課堂教學必須有效地促進學生主動參與,成為學生學習認知和實踐活動的渠道。為此,在中考復習密度時,我們為學生開放了實驗室,讓學生用已學過的科學知識,動手探究液體密度的測量方法。
器材準備 天平、彈簧測力計、輕質杠桿(含支架)、細線、密度已知為ρ的石塊、拴有細線的重物、小石塊、裝有適量細砂的平底試管、靈敏桿秤、刻度尺、兩只去口的雪碧瓶、一只空瓶、一根橡皮筋、兩只相同的小燒杯、一端扎有橡皮膜的玻璃管、大燒杯、足夠多的水、待測液體。
實驗要求 根據學過的物理知識、原理,利用實驗室提供的器材設計實驗。
同學們根據實驗要求,進行分組討論,設計了多種實驗方案,通過實驗驗證得出了多種測定方法,概括起來,有以下幾種。
方案一 選擇“天平、一只空瓶、一根橡皮筋、待測液體,足夠多的水”。
步驟 ①用調節好的天平測出空瓶的質量為m0;②測出裝適量水的瓶的總質量為m1,用橡皮筋作上標記,瓶中水的質量m水=m1-m0,水的體積V=m1-m0ρ水;③倒出瓶中的水,待瓶中水干后,在瓶中倒入液體到標記處,稱出總質量為m2,待測液體的質量m液=m2-m0;④液體的密度ρ=m2-m0m1-m0ρ水。
評析 測密度的常規方法是用天平測其質量,用量筒測其體積,然后利用公式ρ=mV計算出物質的密度。而同學們在此方案中只用了天平未用量筒,通過把待測液體與已經知道密度的水進行比較,得出待測液體的密度,這充分體現了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創新。
方案二 選擇“天平(無砝碼)、刻度尺、兩只相同的小燒杯、水、待測液體”。
步驟 ①用調節好的天平稱出等質量的水和待測液體;②用刻度尺測出燒杯中的水和待測液體的高度分別為h水、h液;③由m水=m液,m=ρV,得ρ水Sh水=ρ液Sh液;④液體的密度ρ=h水h液ρ水。
評析 此方案中學生沒有用量筒,且天平又無砝碼,而是利用刻度尺和燒杯,充分體現了學生扎實的科學知識和探究創新能力。
方案三 選擇“一端扎有橡皮膜的玻璃管、刻度尺、大燒杯、水、待測液體”。
步驟 ①在管內倒入一定深度的待測液體;②將管豎直放入水中,待橡皮膜變平后,用刻度尺測出管底到水面和待測液面的深度分別為h水和h液;③P水=P液,ρ水gh水=ρ液gh液;④液體的密度ρ=h水h液ρ水。
評析 此方案中學生既沒有用天平也沒有用量筒,只用了刻度尺和燒杯,充分體現了學生扎實的科學知識和探究創新能力。
方案四 選擇“裝有適量細砂的平底試管、刻度尺、兩只雪碧瓶、水、待測液體”。
步驟 ①將裝有適量細砂的平底試管放入盛有水的雪碧瓶中,使試管豎直地漂浮在水面上,用刻度尺測出此時試管進入水中的長度h水;②從水中取出試管,然后放入到盛有待測液體的瓶中,使試管豎直地漂浮于液面,量出此時試管進入液體中的長度h液;③因為漂?。篏物=F水浮=F液;所以ρ水gV排=ρ液gV′排,ρ水gsh水=ρ液gsh液;④液體的密度ρ=h水h液ρ水。
評析 此方案也是未用天平和量筒,只用裝有適量細砂的平底試管、刻度尺、生活中的雪碧瓶,進行探究,充分體現了學生能利用身邊的器材進行科學探究,更加體現了物理來自于生活,生活離不開物理。
方案五 選擇“彈簧測力計、細線、小石塊、水、待測液體”。
步驟 ①用彈簧測力計和細線測出石塊重為G;②將石塊浸沒在水中,讀出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為F水;③將石塊浸沒在待測液體中,讀出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為F液;④F水浮=G-F水
=ρ水gV排(1)
F液浮=G-F液=ρ液gV排(2)
(2)(1)得液體的密度ρ液=G-F液G-F水ρ水。
評析 同學們設計此方案時把浮力和密度的知識結合起來,充分體現了學生把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也體現了學生的思維的靈活性。
方案六 選擇“桿秤、石塊、細線、去口的雪碧瓶、水、待測液體”。
步驟 ①取一靈敏桿秤,在秤鉤上系好石塊,用桿秤稱出石塊在空氣中的質量為m0;②再把石塊浸沒在水中,稱出石塊此時的質量為m1;③再把石塊浸沒在待測液體中,稱出石塊此時的質量為m2;④根據F水浮=m0g-m1g=ρ水gV排,和F液浮=m0g-m2g=ρ液gV排兩次相比得出液體的密度ρ=m0-m1m0-m2ρ水。
評析 由于同學們家中沒有天平,他們想到用桿秤來代替天平,可見同學們利用生活中的測量工具進行探究,把課堂實驗設計成家庭實驗,使用身邊隨手可得的物品進行探究活動,拉近了物理學與生活的距離,使學生感受到科學的真實性,感受到科學和社會、科學和日常生活的關系;另一方面,由于這些物品本來的用途并不是進行物理實驗,充分體現了學生對科學探究的興趣、積極性和創新。
方案七 選擇“輕質杠桿(含支架)、一只大燒杯、細線、密度己知為ρ的石塊、拴有細線的重物、刻度尺、待測液體”。
步驟 ①將石塊和重物懸掛在杠桿的兩邊,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用刻度尺量出重物的臂長L1;②讓石決浸沒在待測液體中,移動重物位置,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再量出重物的臂長L′1;③第一次平衡:GL1=mgL2(1)
第二次平衡:
評析 此方案中學生既沒有用天平也沒有用量筒,把浮力和杠桿原理的知識結合起來,充分體現了學生扎實的科學知識和探究創新能力。
在本次實驗探究課中,學生的思維非?;钴S,每一位學生都積極參與活動,根據自己的知識和能力設計了不同的方案。有根據密度的定義式ρ=mV來測液體的密度,也有通過比較得出液體的密度。這些都充分體現了同學們的探究創新能力。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實驗探究課,讓學生充分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在動手、動口、動腦的探究活動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欄目編輯 王柏廬)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