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汽車報就自主品牌“準生證”的管與放展開討論,筆者認為很有意義。這一討論的話題,源于長城和福田要造轎車,這在業內已是公開的秘密,他們都已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甚至樣車也已下線,但他們的轎車項目卻遲遲拿不到“準生證”,從而引起業內的廣泛關注。
筆者認為,給自主品牌發放“準生證”是必要的。這是因為汽車行業不同于其他行業,有其特殊性,它是規模經濟,對企業的要求也較高,不是誰想干就干得了的。雖說現在的汽車市場很大,但也要清楚地認識到這個市場不是無限大,產能不能無限制地膨脹,國家不可能對任何企業生產汽車都不加限制,也不是誰都可以造轎車的。在對汽車產能過剩再起爭論的今天,國家加強對汽車行業的準入管理,進行相應的行業預警和引導確有必要。但我們應該認識到,加強對汽車行業的準入管理,并不是一味的限制進入,更不是限制發展自主品牌,而是通過發放“準生證”,進一步加強對自主品牌的科學管理,實行“計劃生育”,使自主品牌做到“優生、優育”。因此,對自主品牌來說,不是應不應該管的問題,而是應該思考管什么、怎么管的問題,只有真正管住、管好、管到位,才能確保自主品牌快速、健康、有序的發展。

對自主品牌究竟管什么、如何管?筆者認為,一是管標準。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汽車行業的準入標準就是規矩。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制訂一個科學、具體、可衡量、操作性強的汽車行業準入標準。達到這個標準就發放“準生證”,反之就要限制進入,而不能靠長官意志來批準。二是管品牌。對企業做的、立的、申請的項目,要看是不是真正的自主品牌,有無發展前途;是否屬于過剩產能產品;是否屬于重復建設項目;有無品牌影響力和市場占有率;有無自主研發能力。三是維護消費者權益。讓行業中一些產品質量不過關的、服務做得不好的企業出局,實行動態管理,盡快建立合理有效的進入和退出機制。四是實行全過程管理和服務。從汽車企業打算做項目開始就介入管理,而不能等到企業做了大量前期開發工作,甚至連樣車都已下線了才管,讓企業勞命傷財,而又遲遲拿不到“準生證”。必須改變這種“馬后炮”式的管理方法。對那些有實力、有經驗的企業,應該早點對他們敞開轎車之門,從政策等方面給予大力扶持和幫助,盡可能多的給自主品牌一些贏得競爭力的籌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