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事體外碎石工作多年,經常遇到一些患者或其家屬咨詢關于泌尿系結石如何治療等問題,其中提及最多的就是:“得了尿路結石后光大量飲水,石頭能否自行排出?”關于這個問題,我們說,應視具體情況做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
那么,得了尿路結石以后究竟要不要多飲水呢?這就需要從飲水的原則上來進一步解釋。多飲水還是少飲水,應視結石的大小而定。如果結石的體積較小那就可以先試著采用多飲水的方法,通過增加尿量和排尿次數,達到沖洗泌尿道的作用,使結石不易沉淀下來,有利于細小結石隨尿液排出體外。如果結石直徑大于5毫米,已造成泌尿系機械性梗阻,或已出現腎盂積水,則不宜多飲水。因大量飲水會加重梗阻程度,進一步損害腎功能。這種情況應首先采取體外沖擊波碎石或手術治療。之后為了促進結石盡快排出和預防再次復發才可加大飲水量,特別是在平時還要養成主動喝水的習慣,不能等到口渴時再喝。因為通過喝水可人為地增加尿量,稀釋結石晶體濃度,有利于粉碎的結石早日排出體外。很多研究顯示,日排尿量小于1000毫升的人比日排量2000毫升者更易患尿路結石。
需要提醒的是,飲水治療的方法也是很有講究的。所謂飲水是指在24小時內飲水量應達到2000~3000毫升,且需分多次飲用,因在短時間內過量飲水,水一下子被吸收入血液,當超過腎臟排泄能力時,大量水分會積聚在組織細胞內外,導致細胞水腫,從而干擾細胞的正常代謝,出現電解質紊亂、血液滲透壓降低等,導致“水中毒”。患者常表現為疲乏無力、手足酸軟、口角流涎、腹部憋脹。一旦腦細胞水腫還可引發顱內壓增高、頭痛、嘔吐等癥狀,嚴重時可出現意識喪失,甚至危及生命。另外,為了保持夜間尿量,除睡前飲水外,夜間起床排尿后宜再飲水,以稀釋尿液,促使碎石后結石小渣粒盡快排出體外和防止手術后復發。當伴有泌尿系感染時,較多尿量還可促進引流,有利于感染的控制。建議每4小時飲水量應達到400~500毫升。
綜上所述,得了尿路結石后,患者如何飲水才能達到治療目的?那就是必須在專業醫務人員的正確指導下合理飲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