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在足踏月面時說過:這是我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歐陽自遠,“嫦娥工程首席科學家,中國探月之路的“領路人”,幾十年來世他“跳出地球,站在宇宙更大的空間范圍內來研究地球,他矢志在月球上留下中國人的腳印……
出生:天緣巧合
1935 年陰歷十月初九,江西吉安。歐陽自遠的母親在生他的時候難產,當時歐陽自遠的舅父正在旁邊屋里念書,念到“有朋自遠方來”的時候,歐陽自遠被產鉗夾出來了。于是舅父說,這個孩子的出生這么艱難,肯定是來自很遠的地方,就叫他“自遠”吧。后來他研究的隕石、宇宙塵、月球巖石,都來自遙遠的太空,歐陽自遠說:“這也許真是天緣巧合。”
現在的歐陽自遠,在對月球研究甚至更廣的星體研究方面,都稱得上是權威人物,而在青年時代,歐陽自遠學的卻是地質。在他讀研究生之前,知識構架中更多的是地質術語。
“一個人一生的科研道路與自己選擇的進取方向關系非常密切,現在最時髦的東西將來也許是過時的,要看到今后10 年、20 年科學發展的方向。”歐陽自遠談及自己走上“探月”之路時如此感言。
1952 年他高中畢業時,正值國家開展大規模的經濟建設,需要大批地質工作者去探明地下的寶藏,國家提倡和鼓勵學生報考地質專業,歷史的使命感使他違背了當醫生的父母希望他學醫的愿望,也與他少年意欲“上天”的遐想相悖,毅然以第一志愿報考了北京地質學院。“我父母都是醫生,他們希望我長大以后做醫生,有比較穩定生活,但我最終還是選擇了學地質。當時的自己很豪邁,要把地下的寶藏喚醒,為建設國家服務!”
大學期間,歐陽自遠因表現突出,曾被評為全校“十佳”學生之一和北京市“三好學生”。因為學習刻苦,他還當選為全國的“三好學生”,接受郭沫若的嘉獎。
1957 年,前蘇聯發射了人類歷史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隨著美、蘇空間爭霸戰空前激烈,正在攻讀礦床學專業研究生的歐陽自遠敏銳地認識到,盡管當時的中國還沒有能力開展空間探測活動,但了解這方面的進展并開展相關領域的前期研究作為未來知識與技術儲備是極為必要的。考慮到自己的專業范疇,他大膽地向當時的領導、著名科學家侯德封教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及建議。研究生畢業后,歐陽自遠在侯德封教授指導下從事核子地質學的研究工作。
視野:由“地底”移至“天上”
歐陽自遠學了兩個專業,一個是地質學,另外一個是核物理。這兩個專業為他以后的研究立下了“汗馬功勞”。歐陽自遠認為:“一個人不一定要精通兩門外語,但最好學兩門專業,在專業邊緣的結合處,恰恰會有新的東西發現;我主張有條件的話,大家都轉行,如果一個人有兩門扎實的專業知識,我相信他一定非常有出息。要多途徑汲取營養,因轉行而獲益匪淺者,古今中外不乏其例。”
探月工程少不了工程技術家、物理學家、航天家、天文學家的努力,沒有他們就到不了太空,但勘測本身是地質學家的使命。歐陽自遠打了個比方:“人類探月就相當于在地球上來到一座荒島,簡單考察一下當地的情況。”他風趣地說:“我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轉行’,你們知道嗎,俄羅斯火星和月球探測計劃的首席科學家加里莫夫就是我的同行,跟我一樣擔任過地球化學研究所的所長。”
1964 年初,歐陽自遠參與了由周恩來總理親自部署的地下核試驗工程中的“選擇地下核試驗場并論證地下核試驗地質效應綜合研究”的任務。作為該研究課題隊長的歐陽自遠與他的同事們幾乎是在與外界完全隔絕、親人不知情的工作環境里工作。
中國僅有的兩次地下核試驗,歐陽自遠都參加了,撒下了汗水、奉獻了智慧,立下了功勞。參加地下核試驗的工作,不僅是歐陽自遠的生命中一次重大的經歷,也為他積累了很多經驗,比如,可以區分什么是核爆炸玻璃,什么是火山玻璃,什么是天然玻璃,或者隕石玻璃。包括對撞擊的理解,因為天體的撞擊過程跟核爆炸的過程一樣,都是高溫高壓的沖擊波。這
與他對小天體撞擊地球的研究來說,受益匪淺。
歐陽自遠是中國最早研究隕石的人。別小看這些天外落下的石頭,歐陽自遠常說:“這隕石一研究起來可神奇了”。隕石,是讓歐陽自遠尋找地外星球的信號,而作為天體化學家來說,小行星的撞擊也給了他很多關于地球演化的啟示。
月球是人類共同的財產。然而,它畢竟不是一個毫無政治邊界的地方,“誰先到達誰先占有,誰先開發誰先利用”已成為一條潛規則。
1992 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立項,這讓時任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局局長、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所所長的歐陽自遠看到了希望。既然國家可以搞載人航天,那么,探月就不再會是空想。于是,幾個月后,歐陽自遠奮筆疾書,伏案寫下了近兩萬字的報告《我國開展月球探測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期盼:嫦娥奔月
2001 年,“嫦娥”一號工程的科學目標和有效載荷通過了國家評審;2001 ~ 2002 年間,國防科工委委托孫家棟院士組織全國各方面力量,對繞月探測工程進行了1 年多的綜合立項論證,得出的結論認為:“ 科學目標明確、先進,技術能夠實現,沒有顛覆性的技術問題。”經過反復論證,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于2004 年1 月24 日親筆簽字,批準了中國月球探測一期工程—— 繞月探測工程(也稱“ 嫦娥工程”)項目的立項。次日,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對外宣布正式啟動繞月探測工程。隨即, 國家成立了由國防科工委、財政部、總裝備部、中科院、航天集團等單位領導和專家參加的繞月探測工程領導小組,并正式任命了工程的總指揮、總設計師和首席科學家,即經常被新聞媒體所報道的“嫦娥工程三巨頭”。其中,歐陽自遠被任命為“嫦娥工程”首席科學家。
國務院總理簽字同意的這一天是大年初二,距離歐陽自遠向“八六三”提出申請月球研究經費已經10 年;而距離他開始對于月球的研究已經整整過去了40 年。想到這些,歐陽自遠幾乎流下眼淚,他所有的等待都有了價值。
從載人航天到載人登月是個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有很多技術難題需要攻克。
歐陽自遠介紹說,中國探月工程前有狙擊、后有追兵,所有零部件全靠自主研發,沒有一件來自國外。“ 由于月球在軍事、能源等方面有重要意義,各國都對探月非常關注。美國、英國、日本等國家斥巨資實施探月計劃,印度等國家也蓄勢待發。印度聲稱要比中國早4 年實現載人登月,奪回主動權。在這樣的形勢下,中國的探月工程很難得到國際上其他國家
的技術幫助。”
如果說少年懵懂時,歐陽自遠就對宏大古老的宇宙產生一種好奇與憧憬,那么在隨后的日子里,從用迷惘的雙眼凝望那變幻莫測廣袤無垠的蒼穹星空到利用多年沉淀的知識去觸摸宇宙的門檻,去研究宇宙的本質,去了解宇宙的結構,去分析宇宙的變化則是其從感性走向理性的標志;如果說多年點點滴滴科學乳汁的吸收使歐陽自遠得以在絲絲縷縷的思維中抽象出精華,那么多年不懈的努力與奮斗則是其今日鑄造獨具特色的中國探月工程科學目標的基石。
目前,我國能自主承擔從運載火箭、衛星研制、探測儀器、測控能力到對月球信息的處理、樣品的分析等全部工作。我國已列出了探月計劃的時間表:2007 年,發射“嫦娥一號”月球探測衛星—— 此次探月,月球衛星的設計壽命為1 年,月球探測衛星首先發射至同步軌道,周期為12 小時,再逐步加速至24 小時和48 小時,然后進入地月轉移軌道,在接近月球時多次遙控減速,最后把它穩定在月球的極軌上;2012 年前后,中國的月球車實現月球表面軟著陸;2017 年之前,中國研制的機器人將把月球土壤樣品采回地球。“中國已經具備登月能力”,歐陽自遠一語驚人,“但只是有去無回,登月我們還缺少返程票。我們現有的火箭已有足夠能量把登陸艙發射到月球上,但如果加上返回所需的燃料、回收艙等,我們火箭的最大載重量還不夠。從實現載人飛行,到載人登月成功,還有很長的路。”
“探月計劃第一人”愛看金庸小說
從1993 年起,歐陽自遠兼任貴州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貴州省科協主席,做人的工作和對天和地的研究,歐陽自遠覺得“兩個都很難,但是做人的事情更難。” 因此,歐陽自遠在2001 年辭職,開始全力以赴地去做月球工作。
歐陽自遠興趣廣泛,從自然科學到社會科學,尤其是那些具有獨到見解、出奇制勝的科幻和武俠小說他都有涉獵。《中國國家地理》、美國的《國家地理》以及《故事會》、金庸的武俠小說這些都是他所愛翻閱的。為了保持旺盛精力,他每天必須喝滿滿兩大杯高濃度的咖啡。“《科學家傳略》給我的影響較大,特別敬重居里夫人;武俠人物里,我最欣賞喬峰的坦蕩大氣和家國情懷。我煙癮大,搞科學是世界上最苦的行當,人家說的勞碌命大概就是這樣了。我睡覺前堅持看武俠小說,一天的勞累、焦慮可以暫時忘記。工作性質決定了我一直要超負荷地運轉,但幸運的是,自己還在這個軌道上。”歐陽先生說自己一定要健康地活著,一定要親眼看到中國人的雙腳真正踏在月球上。
連線人物
歐陽自遠,1935 年11 月出生于江西吉安,著名天體化學家和地球化學家,中國“嫦娥工程”首席科學家,中國天體化學學科的開創者,有中國“探月計劃第一人”之稱。現為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國家天文臺高級顧問,并出任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空間科學學會副理事長,系中國科學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