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王剛 孫雁
三十創業,屬于我們的大時代
主持人(全球商業總經理、臺灣《商業周刊》副總編張毅君)
改革開放的30 年間,社會上出現了很多的創業者。但是大家回頭看看這些創業者,他們的起點都比較低。比如王石,他是到了深圳后發現個機會去做銷售,而任志強則從賣包子起步,這些都是比較特殊的案例。從中我們發現,很多的創業特色跟人的個性有關。1980 年改革開放不久,他們認為一個大時代來了,需要民營企業家的誕生,所以掌握好了這個轉型的時機。從這些特色可以看出,在整個創業過程中,怎么樣去找到特質和成功的機會非常重要。下面,由我們的嘉賓分別談一下他們創業的想法和經驗,還有就是他們心目中的創業是怎么一回事兒?他們有什么想法和建議。
方芳(中美大都會人壽首席規劃師、香港科技大學IEMBA)
我在大學是財務專業,畢業以后,分配到信息產業部下面的媒體《中國電子報社》。我27歲就做到財務處長位置,那個時候是蠻成功的,但是我喜歡做一些不同的事情。所以在29歲的時候做了一個選擇。放棄了財務這方面的工作,轉去做管理,調到賽迪傳媒。
我1999年到的賽迪集團,在賽迪的四年是我成長非常迅速的階段。我們收購了鋼野實業,把計算機報和很多的報紙注入到這個公司,就是現在的賽迪傳媒。我想炒股的朋友一定知道,原來的股票是大漲大跌的,這是我人生的選擇,我在賽迪做了四年的時間,我最高的職務做到賽迪傳媒的副總。
后來的創業選擇是我離開國企背景,去了中美大都會,就是我現在的身份:中美大都會的首席規劃師,這個對我來說也是非常大的挑戰。我喜歡逆向思維,我是做IT出身的,在這個行業永遠做不出最好,但是保險業在我國僅有20年的發展歷史,未來前景非常好,所以我選擇了這個行業。保險和證券、銀行是金融行業的三大支柱,證券和銀行
大家都很熟悉,保險在國內有很多人還不是很了解,尤其是中高端的客戶。所以我現在所有的精力都是在保險行業。
嚴勁松(分眾傳媒高爾夫聯播網總經理)
我一直在做媒體之間的經營,基本上分成了三個六年。當年教書教了五年,后來出去一年炒股票,開始是覺得做一個散戶沒有意思,一定要做專業的,1997年就到了證券公司。然后第二個六年轉行做媒體,當時去了中國市場研究設計中心,它旗下有一個很著名的《財經》。那個時候沒有什么宏偉的目標。直到2003年江南春創立了分眾傳媒,我們把分眾做了起來。當2003年起來的時候雖然有想法,但是也沒有想到很快。我現在在分眾已經做了四年,我給自己的目標還是在兩年。
因為我生在20世紀70年代,所以對題目特別有感觸。而且我周圍還有很多的投資者,很多人都愿意去創業,“英雄不問出處”,很多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出生的人也在躍躍欲試,這是屬于我們的年代。
創業正當時,寧可遺憾不能后悔
主持人:謝謝嘉賓們非常簡短也非常明確的講話。他們不管是對產業還是行業,擇業還是創業的心理交叉過程都有著很深的體會。我們今天在座的有很多是自己當老板的或者自己創業的,讓我們分享一下你的想法,或者你們有沒有問題要問他們。
唐詩宋詞(網名):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經驗。我一直生活在自己的規劃當中,沒做的事情也都在自己能把握的范圍內。
我剛畢業的時候,就先想了一下,22到40歲之間,想在企業里面摸打滾爬積累經驗,40歲的時候到中國的商學院里教書,50歲的時候想做社會責任家。我希望做不受束縛的工作,我的創業動力是來源于我的社會責任心。
我覺得有很多的事情不能讓你等待,所以2000年的時候我在國內的一家咨詢公司做顧問。剛開始也受到了很多的誘惑,但是依然和我的團隊一起踏踏實實地做了大約六年。去年我參加了《贏在中國》,但遺憾的是止步42強,所以在6月份的時候毅然辭職,和幾個朋友組建了一個小團隊做素質教育。我從來不后悔以前做過的事情,只后悔一直想做沒有去做的事
情。寧可有遺憾不能有后悔。
主持人:你剛才講是寧可有遺憾不能有后悔,私下交流時在座的有幾位也表示說,寧可有點后悔沒關系,但還是有點害怕。你創業出來的時候,心理過程是怎么樣?你雖然不愛看老板臉色,但老板起碼每個月會把薪水打到你的帳戶上。
唐詩宋詞(網名):我多少有點積蓄,但是馬上就30了,去年參加過《贏在中國》之后告訴自己,不能再這樣了,就把房子處理掉了,毅然地創業了。沒有什么特別宏偉的想法,因為我不能再想了。
主持人:這個得問一下王輝耀,他剛才提到的年齡,這些年齡有沒有一些分析的特質?為什么是在28 歲?為什么不是更早一點,因為我們看到美國的一些創業家,像蘋果電腦的創始人很早就開始創業,那個時間會有沖動和想法,也許再久一點,像我們這樣過了30 歲左右,會越來越害怕嗎?
王輝耀(歐美同學會副會長兼商會會長)
我感覺創業的年齡沒有絕對,但是大學二十幾歲創業的成功率相對低一些,除非像比爾·蓋茨有專利,或者是像戴爾有自己的營銷模式或者是其他的模式。
我最近有一個研究,就是300位國內外的成功個案,我把張朝陽、李彥宏等很多人成功的案例搜集起來,做了一個訪談。我發現對于“海歸”來講,回國創業30歲到35歲最容易成功。因為這個時候他們都有一定的知識結構,知識積累都非常好;他們的創業都有一個團隊,互補性非常強。有一個很好的團隊,成功的概率往往就非常高。
前幾年北京的《新聞報》有一個創業版,問創業的最佳年齡,我當時講是28歲到38歲。因為這個時候你有一定的經驗積累、行業積累,有一定的人脈關系和網絡,積累了很多有利條件。這是你人生最充沛的時候,你有了自己的定位,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該做什么。這是一個磨練、積累的過程。積累階段是二十幾歲就開始的,四十歲左右的時候,成功概率更高。當然同時膽量也是成反比的,年齡越大,膽量越小,年齡小反而更有沖勁,但是也不一定。所以人生要分幾個步驟,你的創業是很關鍵的。
創業,聽從心靈的召喚
1 女士:我自己現在做的工作一直處于一個上升階段,也做得很好,待遇、晉升和未來的職業規劃都很好,而且團隊的氣氛非常的融洽我也很喜歡。但是現在我又碰到自己很喜歡的項目,而且這個項目比我現在做的更有前景,更前沿一些,就想自己出來創業,就面臨很多的未知數。所以我現在的抉擇就是要不要辭職,請嘉賓給個建議好嗎。
主持人:你現在是什么職位?
1 女士:現在做的是廣告策劃,項目也是跟商務有關系。我走會很舍不得,但是對這個創業的項目,可能比我現在做的這個在三年五年之后的前景大得多。主要是情感的問題,舍不得離開前面的團隊。
嚴勁松:人生沒有對錯,所有的事情都要最終做出選擇,這就要問問你的內心。
我覺得做選擇大家第一點要看準行業,俗話說“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首先我們要選擇一個朝陽行業,而不是選擇夕陽行業。所以第一就是選擇的趨勢,選擇的宏觀背景一定要是成長很好的行業;另外一個是邁進的時機,就是進入的時候,是不是這個行業正處在爆發成長階段;還有是選擇什么樣的公司,關鍵是你有沒有眼光看準一個方向,這個很重要。
創業一定要謹慎,很多人問我,你幫人創業了三次,完全可以出來自己創業。但是我還是在發現屬于自己的機會,也許有一天我會走出來,但是我做沒做好承受失敗的心理準備。多半人沒有第二次重來,所以要做就要自己一次性成功。沒有幾個像史玉柱那樣的。所以剛才的問題,我可能不能幫你做選擇,但你可以給自己很多很好的選擇。
王輝耀:我覺得可能在評估自己出來的可能性的時候,這個年齡和在你承擔風險的程度上需要做一個評估,可是人在一生中總是要冒很多的險。你沒有創業的話,總是要嘗試。你這邊在外企,那邊是有很好的項目。這個要把握機會,不要放棄的,一生之中要有幾次,如果這個機會在年輕的時候,沒有什么可損失的,如果丟掉工作,我的創業不成功,我再返回職場就可以,反而是在最后想再返回職場就很難了。所以30歲的時候是最好的時機。包括我自己也在30歲的時候給自己換了好幾個工作。這也不一定是壞事,你不換不知道。所以我覺得是“天涯何處無芳草”,可以試驗一下沒問題。
楊曉燕(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北京中心首席代表)
這位女士的問題,讓我想起了我身邊的EMBA的女學員,就是女高官和女企業家,以及我身邊的女強人。
我們EMBA班里面差不多有八到十位的女性和女同學,我們發現一個很有趣的數字,這些人里面家庭生活很好的也就兩三位。我感覺到女性創業的時候,要付出比男性更多的東西。創業對于一個女性來講,除了考慮自己以外,還有考慮很多其他的因素。首先從付出來講,要創業首先要保證比別人多付出,這個時候就需要考慮到機會成本。當你想要創業、去換工作的時候,有些你要付出的東西是可以核算的,比如說你的工資、收入;還有一些東西是無形的,就是你所謂的成功和幸福的滿足感。再往下走的時候,想自己未來發展的時候,更多的是怎么更幸福,你怎么樣幫別人,最終你創業的成功和個人生活的成功是你自己覺得快樂。所以說創業的人不一定是最快樂的,但是那些創業成功的人一定是最快樂的。不管是做職業經理人還是創業都要聽從自己內心的召喚,以及在自己的心目中幸福和快樂的定義是什么。
(文字材料由《全球商業》雜志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