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體在采訪劉浩時,用了三個驚嘆句“他,堅決挺進對手已先行進入的城市!他,堅持采用近似于對手的商業模式!他,堅信對手上市之后自己仍能成功登陸納斯達克!”疏不知,早在1994年“智聯招聘”的名字,就已經以獵頭服務的企業形式嶄露它“敢為天下先”的領軍雛形。
做品牌不光是做曝光,必須充滿人文關懷
在網絡招聘市場的三足鼎立中,劉浩的氣定神閑都濃縮在一句話中:“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而這也正是智聯招聘對整個網絡招聘市場精準的判斷和信心十足的把握。
互聯網沒有地域,但是客戶的拜訪卻是有地域的,這就決定互聯網企業要拓展就必然要在當地“落地”,有足夠多的人,用直接管理客戶的方式,才能夠把地區市場開發起來。互聯網商業模式的這一節點,已經被不少企業所關注。但是,網絡招聘在中國的推進和發展還需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2003年,剛剛出任智聯招聘CEO的劉浩敏銳地察覺到了這一點。他一錘定音,智聯招聘采取“報紙+網站”的模式進行快速擴張,劉浩說:“定一個策略,要根據市場的具體情況。我們所看到的是,在中國這個很大的范圍內,存在很多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區域性市場。由于很多二級城市的互聯網尚未發展成熟,上網人群較少,所以采用報紙的方式;而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大城市,互聯網發達,上網人群居多,所以在這幾座城市我們從一開始就推進網絡招聘。”
喜歡跳躍性思考的劉浩不會僅僅滿足于短兵相接的游刃有余,智聯招聘也是。這個從傳統獵頭業務成長起來的企業,曾經是國內網絡招聘業務的第一個開拓者,現在更要獨辟蹊徑,做“中國人力資源服務第一品牌”。智聯招聘率先與電視節目合作,投入了一筆對當時企業來說相當可觀的資金,聯合央視二套打造了中國第一個人力資源真人秀節目《絕對挑戰》,旋即吸引了HR業界和社會的眼球。之后,智聯招聘連連出擊,在網絡招聘企業中,第一家投放了電視廣告,與《東方時空》聯合打造專業職場調查第一品牌,而在去年簽約黃健翔代言事件更是成為社會焦點。在引領新的品牌傳播模式中,智聯招聘的角色無疑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劉浩說:“做品牌不光是做曝光,更不能單靠一兩輪廣告投放。人力資源服務是直接針對人的,必須充滿人文關懷,追求服務高效、體現專業精神。因此智聯招聘走的每一步,都充滿了戰略意義,都是戰略性的合作。”
2006年,智聯招聘又在業界創新了服務模式,推出了“VIP招聘”。由智聯招聘派出“記者”,從應聘方和專業的角度,采訪招聘企業的人力資源總監、普通員工,之后按一定的模板把該企業的企業文化等記載下來,并對其發布的職務進行詳細描述,連交通、工作時間、特殊職務的特殊待遇等細節都囊括其中,讓招聘方與應聘方在見面之前深入溝通,大大提升了招聘方的雇主品牌和可信度,提高了招聘效率。之前,智聯招聘還推出了國內首家垂直搜索。今年,智聯招聘推出智聯易聘,全方位解決中小型企業的招聘需求和其HR從業者的學習、管理需求。在普通職位列名的基礎上,不僅為企業HR經理人提供職位發布、簡歷下載等功能,還另行提供包括HR工具箱、薪酬數據庫及薪酬查詢、人才在線測評及測評報告、法規政策數據庫及法規政策查詢、視頻培訓課程等HR增值服務。劉浩“產品領先”的棋局步步為營,他始終認為,做人力資源服務,必須產品、服務以及品牌“三條腿”同時走路。
劉浩的“三條腿”戰略已經被事實所驗證。三年來,智聯招聘每年以100%的速度增長,財富500強的企業中,有95%的企業都成為了智聯招聘的客戶。網絡招聘占到智聯整個業務的60%,另外20%來自報紙招聘,剩下的來自于獵頭業務。面對從線上延伸到線下城市的白熱化競爭,上市、引入國際資本,各招聘網站頻出奇招,劉
浩依然一派舉重若輕:“中國網絡招聘市場還有巨大的上升空間。以澳大利亞為例,雖然只有2000萬人口,但每年在網絡招聘上有超過1億美元的規模。市場很大,而且不太容易形成一個被絕對壟斷的局面,有競爭才有發展。但同時,智聯招聘也看到了這個市場未來的格局變化規律:“看國外的例子就會發現,基本上還是兩三家各據一方的局面。所以我們對這個市場的判斷,就是現在的格局不會馬上穩定下來,還會有一個相對長時間的競爭和重新分配的過程,但經過市場洗禮,最后形成的也應該是兩三家鼎立的局面。在這個過程中,就看今后兩年各方有多大的雄心和毅力去增加自己的市場份額。”
帶著這樣的判斷,劉浩依然過著創業者般繁忙的日子,手機24小時開機,他開玩笑地說:當凌晨三點手機鈴聲響起時,對方甚至不問一聲他是否在睡覺。他說:“我和智聯招聘還在路上。”
工作狀態就像停不下來的長跑,過了極限點更興奮,想不繼續下去都很難
在由《中國企業家》發起的第七屆“21世紀未來之星-2007最具成長性的企業”評選中,智聯招聘以其在網絡招聘行業本土發展的高速性和專業性入選。那么,智聯招聘成長的動力源泉又是什么呢?是得益于一個好的CEO,還是龐大的海外融資?劉浩的答案是:快樂工作的企業文化。
在智聯招聘,“快樂工作”包括兩層含義:首先,讓員工感到自己所做的事情是有價值的;其次,企業要做到公正、平等。
智聯招聘一直致力于給員工提供一種激勵,讓員工早上一起床就很有上班的動力,不上班則會產生一種失落感。作為企業的掌舵人,劉浩也一直在身體力行地給員工傳遞這樣一種理念以示激勵:這個市場上,已經沒有多少人有機會在網絡招聘行業創業和打拼。在智聯招聘的這個平臺上,每一個人的創造力能夠得到發揮,今天做幸,這也就是超越普通工作價值的地方。劉浩的激勵原理很簡單——只有讓每個人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努力有價值,才會用心,才會有成就感,才會快樂。
劉浩笑稱這一激勵原理,用在自己的身上同樣有效。從1997年首家招聘網站開通到今日,國內已經有1600余家招聘網站“你方唱罷,我方登場”。市場不斷的挑戰,讓劉浩日益覺得上班這件事,很重要也很有意思。他形容自己現在的狀態就像停不下來的長跑,過了極限點之后就興奮了,想不繼續下去都很難,這也就是他“快樂工作”的秘訣。
公正、平等是智聯招聘堅持的另一個特質。劉浩說:“做企業成敗與否,特別重要的就是公正和平等。”智聯招聘員工的平均年齡是二十五六歲,從劉浩開始,中高層管理者都在盡力抵制“官僚化”,花大力氣構建企業的評價體系,在企業內部營造平等輕松的氛圍。“在企業現在的發展階段,只有營造平等的氛圍,才能激發員工的創造性思維,帶來更多的創新機會。”智聯招聘如此闡述公正、平等的重大意義。
再優秀的企業文化最終也要靠員工來實踐,隊伍建設是永遠被智聯招聘放在首位的長遠目標,每時每刻都在關注。除了培訓部會定期對銷售和客服部門進行培訓,組織員工參加各類外部機構的特色培訓外,智聯招聘還有一個“慣例”:管理團隊成員要精修一門與企業工作緊密相關的知識,不要求與自己的崗位相關,并按照事先排好的日程給員工上課。“一個企業的學習能力是企業活力的綜合表現。”劉浩最后對智聯招聘的成長性做了一個注解。
做的事如果能和時代結合好,成功的機會就很大
成為偉大的物理學家,一直是劉浩年輕時的夢想。1992年飛往美國時,這個想法仍未改變。然而全新的環境迫使他開始思考究竟什么才真正適合自己。在欣賞一個優秀的吉他手演奏時,劉浩發現吉他手的手指非常長,正是這極好的先天條件幫助成就了一個天才彈奏者。劉浩反思自己:“如果我繼續研究物理,也許能當上教授,但不會是第一流的。我覺得我成不了愛因斯坦。”同時,他看到自己身邊大量來自中國的優秀科學家、工程師,才華卻被另一個社會所利用,根本的原因還在于支持一個社會運轉的經濟和法律體制。于是,劉浩逐漸對法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放棄物理,進入耶魯法學院度過了三年博士生涯。
雖然進入了美國著名的律師事務所DavisPolkWardwell,并很快成為重點培養對象,劉浩卻發現自己依然無法將其作為終身投入的事業。在積極籌劃回國的過程中,劉浩從美國東海岸遷移到西部加州工作,他很快進入蘭馨亞洲投資公司,從事亞洲方面的風險投資。在做項目負責人期間,劉浩負責的項目包括智聯招聘網、葆嬰/搖籃集團、攜程、易趣等等。
然而作為一名投資人,他顯然在智聯招聘上投注了“過多”的精力和情感。在那段穿梭往來于舊金山與北京的日子中,“又一次跳躍”的想法在劉浩的頭腦中逐漸成形,2002年11月,他做出了一個決定——出任智聯招聘的CEO。同在投資公司的合伙人極力反對,那個時候智聯招聘賬面上的錢只能再勉強支撐3個月,他的結論是智聯招聘只有10%的成功可能。但劉浩沒有猶豫,剛30出頭的他看好網絡招聘的發展前景,渴望體驗親手把一個企業做起來的成就感。
五年來,智聯招聘的業績有目共睹。隨著聯想投資、宏創投、澳大利亞招聘公司Seek的入股,智聯招聘的戰略布局在劉浩的主導下初具雛形。智聯招聘董事會中共有5個席位,除劉浩以外,蘭馨亞洲投資公司、Seek、聯想投資、宏創投各占一席。劉浩略帶自豪地說:“國內三家最大的招聘網站中,智聯招聘是惟一可以左右自己命運的公司。”智聯招聘現在的年收益相當于2002年的十倍,劉浩說:“我覺得個人素質是導致成功的關鍵。從學物理到律師再到風險投資人,我一直能夠把事情處理得很好,所以這一次我也相信自己應該能夠做好。”在采訪中,《職業》記錄下了與劉浩關于職業規劃的精彩對話。
《職業》:您的職業發展跨度很大,是什么促使您做出這樣的轉換?
劉浩:我小時候的夢想是當一名物理學家。經歷越豐富,我越發現自己還有很多潛力可挖,我把這叫做重新定位。如果有機會有條件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可以去做大事,就一定要去做。做的事如果能和時代結合好,成功的機會就很大。《職業》:對于轉行,您有什么樣的建議?
劉浩:我自己的轉行不是從頭設計的,在很大程度上是當時的形勢、情勢決定的。轉行時,一定要問清楚自己理由是什么。不能因為遇到了一些困難、喪失了信心,就抱著換個地方也許就容易了的僥幸心理去轉行,一定的耐心和毅力在職場上是必要的。
轉行后,可能過去的一些積累就舍棄了。如果積累的是對行業的總體把握、社會關系資源等這些“虛”的東西,轉行則不會有太大影響,如果是一些具體工作層面上積累,轉行就會造成較大損失,一定要慎重。年齡漸長時,轉行也要慎重,不能總是什么事情都以自己的好惡作為主要的判斷標準。
對于未來,劉浩依然將自己的職業發展與智聯招聘緊緊捆綁在一起。
“上市”已經被智聯招聘排上了日程表。對于智聯招聘的未來,劉浩輕松道來:“我們現在的目標很明確,當年朱元璋靠‘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最終得天下,我們也在以同樣的策略和心態來面對市場的挑戰與機遇。”在五年的思索、實踐中,劉浩逐步為智聯招聘勾勒出一幅清晰的愿景,且時時有驚人之筆。聊到智聯招聘的未來戰略和終極目標,38歲的劉浩總習慣說:我一直都在路上。其沉穩的神態中,依然難掩創業者的興奮與激情。
劉浩:北京大學物理系物理學學士,美國華盛頓大學物理學碩士,耶魯大學法學院法學博士。
曾任美國DavisPolk Wardwell律師事務所執行律師,美國蘭馨亞洲投資公司在中國的投資項目負責人。
2002年11月至今,擔任智聯招聘(www.zhaopin.com)首席執行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