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鄭小瓊
出生:1980年
籍貫:四川南充
職業:流水線工人
成名:詩作《鐵》《臂麻嶺》《人行天橋》每在網上廣為傳播,并以嘉賓身份出現在《魯豫有約》節目中,稱謂:“詩壇超女”
在領獎臺上談到自己獲獎作品的創作動機時,這位川妹子操著半生的普通話說:“寫(鐵)的時候我曾經做過一項調查,在珠江三角洲,每年有4萬根以上的斷指。我常想,如果把它們擺成一條直線會有多長……”
一緊張,小瓊的發言又變成了四川話:“而這條‘線’還在不斷地延長之中。此刻我在想,自己筆下瘦弱的文字卻不能把任何一根斷指接起來……但是,我仍然不斷告訴自己,必須寫下來,把我的感受寫下來,這些感受不僅僅是自己的,也是工友們的。我們既然對現實不能改變什么,但是我們已經見證了什么,我想,有必要記錄下來。”她的獲獎感言,一次次被熱烈的掌聲所打斷。
2001年,鄭小瓊從家鄉的衛校畢業后來到廣東東莞,先后在家具廠、玩具廠、磁帶廠、機械廠打工,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只能掙到幾百元工資。為了多掙點錢,她不斷轉廠換工作,希望自己能交上好運找到一份掙錢多點的活兒。后來,鄭小瓊輾轉來到東莞一個叫黃麻瞬的小鎮上,成了一家五金廠的流水線工人。在這里,所有的東西都是冰冷而殘酷的,但對她而宮,這是一座火山,讓女孩噴發出了無盡的靈感。
在這家五金廠的流水線上,所有人都只有工號而沒有名字,沒人知道她叫鄭小瓊,人們只會喊:“喂,245號?!毙…偯刻斓墓ぷ魇窃阼F片上用超聲波機器軋孔,從機臺上取下2斤多重的鐵塊,擢好、按開關、打軋,然后取下再擺,不斷地重復。每天要將兩三斤重的鐵塊起起落落1萬多次!
打工生涯中所經歷的辛酸和苦痛,以及漂零異鄉的孤獨感,使鄭小瓊的思鄉之情如野草般瘋長,并不可謂制地變成了一行行文字。小瓊只能偷偷地寫作,因為被人發現自己在上班時間不務正業,會被罰款的。有一次,組長發現她在車間里埋頭寫詩,就毫不留情地罰了她50元錢。盡管對于鄭小瓊來說.那50元錢很重要,但寫詩的激情早已戰勝被罰款的不快,她顧不了那么多了!一旦有了靈感,不管在食堂、車間或者廁所里,她都會隨手記在小紙片上,這兒寫幾句,那兒寫幾句,晚上回到宿舍再整理出來。因此,她還被工友們稱作“地下黨”。
從最初涂鴉式的宣泄。到慢慢顯現出詩的模樣,鄭小瓊漸漸對自己的作品有了點信心。當她在一份報紙上發現,上面刊登的詩歌散文也不過如此時,就試著把一首懷念故鄉的詩投給丁東莞的《大嶺報》,這首名為《荷》的小詩只有短短幾行:“每天/我漫步在記憶的池塘/鄉愁的中央/居然是/站立的荷/飄出淡淡的清香……”。沒想到,這首短詩很快就發表了!這位打工妹一下子看到了生活的亮色與寄托,從此將一切閑暇時間都用來寫詩。
投出去的第一篇作品奇跡般變成鉛字后,鄭小瓊一發不可收拾。每天下班后她就埋頭寫作,開始是倚在8人宿舍的床頭寫,宿舍太吵就去食堂,她的作品就寫在工廠的合格紙或報表背面,這些小紙片很快就積累了一尺多高。
閑時,鄭小瓊除了寫詩就是看書,歷史、宗教、哲學,甚至地攤上的《孫子兵法》她都看。
此后,鄭小瓊別具一格的作品頻頻發表在《打工詩人》《山花》《詩選刊》《星星》《散文選刊》乃至文壇頂級刊物《人民文學》和《詩刊》上。她所寫的大量反映打工生活的詩作,引起了文壇前輩的矚目,并稱之為“打工女詩人”。2004年,鄭小瓊開始受到東莞市領導的關注,市政府資助鄭小瓊出了兩本詩集,并承擔她赴新疆參加“青春詩會”的費用,還為她開了作品研討會。
盡管已經“聲名遠播”,每月的稿費也漸漸多起來,但鄭小瓊的“保密工作”一直做得很好,直到這時,她的工友們還不知道身邊有一位著名女詩人,他們仍習慣喊她“245”。
成名后,面對多家媒體伸出的“橄欖枝”,以及東莞市作協“收編”她為簽約作家的邀請,鄭小瓊都婉言謝絕了,這令許多人感到驚訝。尤其是后者,既可成為名正言順的大作家,每月又可以拿幾千元高薪,何樂而不為呢?工友們都說小瓊“還是傻乎乎的?!编嵭…傉f:“我之所以沒有選擇去媒體或作家協會上班,是因為我計劃的反映廣東打工者生存狀況的“南方手記”系列還沒寫完,需要繼續呆在工廠打工妹的位置上體驗生活?!?/p>
鄭小瓊一直覺得愧對父母,“如果他們知道我能換工作而沒有換時,我會更覺得對不起他們。”
除了詩歌、散文,鄭小瓊還幫工友們寫過一些勞資糾紛的東西,她對打工詩人許強說過,她愿意學他,熟讀《勞動法合同法》,幫工友們解決更多的實際問題。
正是源于這份責任心和相伴多年難以割舍的感情,鄭小瓊無法離開那些打工的兄弟姐妹,她需要一種在場感,深怕自己一離開工廠去好單位受“寵”,就會失去對生活敏銳的觸角。而疼痛和艱辛,正是這位打工妹詩歌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