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看上去瀟灑的差旅生活,卻經常是職場人士最不愿面對的工作之一,但在公司市場開拓、業務往來的需求下,幾地奔波又在所難免,很多職場人士都不得不成為“空中飛人”。近日,國內領先的網絡招聘企業中華英才網(ChinaHR.com),面向京津滬、珠江三角洲及東南沿海、東北、西部、中部等地區總計2000名職場人士,進行了一次主題為“人在旅途——職場‘差旅’現狀調查”的問卷調查,探尋職場一族對于職場“差旅”的真實想法,揭示商務差旅頻率與公司福利的重要性,為企業決策者提供參考。
頻率高、時長短,短期出差廣泛存在
一般而言,出差頻率與工作性質、業務需求緊密相關。根據中華英才網調查,在所有需要出差的受訪者中,每月出差數次的占調查總數的31.73%,一月出差一次的,占調查總數的21.15%,兩者合計占到52%以上。半年出差一次和一季度出差一次的,分別占33.65%和13.46%。
進一步分析出差期限可以發現:每次出差平均時間在3天左右的,占所有受訪者的49.04%,一周左右的占所有受訪者的26.92%,僅這兩項占據了所有受訪者75%以上。每次超過一月和每次超過15天的,分別占受訪者的10.57%和13.46%。
中華英才網人力資源專家歐陽暉認為,短期出差現象已經廣泛存在于企業之中。在面對長時間異地工作的需求時,企業通常采取外派員工設立辦事處,或異地招聘建立分公司等方式解決;面對臨時業務需求時,要求相關員工出差,是最常用的解決方式,如參會、布展、短期技術支持等。人力資源從業者應該充分認識到,出差頻率、相關福利比例以及差旅時長等,已經成為大部分職場人士選擇工作的重要參考數據之一,并影響著未來企業與員工之間的關系。
面對差旅,三成員工感覺疲憊
差旅生活往往要求員工忍受旅途勞頓,快速適應新的工作環境,擔負更大的工作職責。調查顯示,在差旅過程中,有33.6%的職場人士對差旅生活感到疲憊,位居榜首;仍有25.95%的被調查者,因為經濟補償而爭取出差,占據第二位;無所謂和盡量避免出差者,均為20.19%,并列第三位。
中華英才網人力資源專家歐陽暉表示:“調查中可以看到,大多受訪者面對差旅工作深感疲憊,也有相應的部分受訪者會因為經濟補助而爭取出差。這一方面顯示了職場人士幾地奔波,企業應注意差旅疲勞給工作狀態和生活狀態帶來的負面影響,進行有效的調節;而另一方面也顯示出,經濟補償在協調出差要求中的杠桿作用。”
職場人士在回答“家人如何看待差旅”問題時較樂觀:57.69%的受訪者,認為出差是工作需求,家人可以理解;17.31%的受訪者認為家人比較支持出差。兩者合計占到受訪者比例的75%,可見職場人士選擇是否出差時,家人態度并不是首要決定因素.
差旅補助偏少,七成員工認為不合理
長時間的旅途勞頓,又有多少員工得到合理的補助?根據中華英才網調查,在很多員工看來,差旅補助不合理的現象廣泛存在:約71.15%的受訪者認為所在企業差旅補助額度偏低;對目前企業差旅補助感到滿意的員工,僅占受訪者的8.65%。
針對差旅補助金額分布的調查顯示:每天補助少于100元的占總受訪者的50%;100元到300元之間的占30.77%;300元到500元之間的占15.38%;500元以上僅占4.81%。被問及“在什么情況下,不會介意高強度差旅”時,“對個人發展有益”這一理由高居榜首,占到受訪者人數的49.04%;“令人滿意的經濟補償”次之,總受訪人數的40.38%;“家人支持”和“職業需要”,僅占2.88%和5.76%;約有1.92%的受訪者認為,無論什么情況都不能接受高強度差旅。
中華英才網人力資源專家歐陽暉認為,本次調查一方面證明確有大量員工,由于種種原因,享受不到滿意的差旅補償。根據即將實施的新《勞動合同法》的精神,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時,應當如實告知勞動者入職后的差旅狀況,如可能的出差頻率、時長、差旅補助及補償條款等。希望在法律的指引下,企業在員工差旅管理方面進一步規范化。
另一方面,企業及人力資源人員應當看到,仍有相當一部分員工為了自身發展愿意不計較經濟補償進行高強度公務出差,同時經濟補償也是調動差旅積極性的重要因素,兩者相結合,將對員工差旅安排起到積極的調節作用。
隨著企業業務區域發展、外部交流合作的加快,出差已經成為一項必要的工作職責,越來越多的職場人士成為“空中飛人”,奔波于各地之間。在這種環境下,如何平衡差旅與生活的關系、調節差旅疲憊顯得尤為重要。調查顯示,差旅補償已成為調動差旅積極性的重要手段,經濟補償之外,企業還可考慮通過假期補償、增加晉升機會、改善團隊文化等形式,調動員工積極性。在《勞動合同法》的引導下,加強差旅制度建設,制定公平、透明的差旅制度,對于提高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增強企業的凝聚力,具有積極而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