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龔讓再次來到昆明市高新區工商局,欲注冊“排隊公司”。負責人答復:排隊公司肯定不能注冊,企業注冊登記范圍里沒有“排隊業務”,企業只能叫“經濟信息咨詢××”或“商務信息咨詢××”,經營范圍只能寫商務咨詢等字眼。出于業務、身份可能不合法的考慮,龔讓失望而去。(2007 年8 月28 日《都市時報》)
排隊業務合法與否,似乎有明確的答復,但事實上含糊其辭。因為工商局負責人在否定排隊業務及企業名稱的同時,也提出了另一個變通的思路,這又是對名稱否定的否定,所以負責人的答復應當含有認可態度。那么排隊公司及其業務能否生存、健康發展,就取決于職能部門引導、監管力度如何了。事實上,已有法律人士用“法無禁止即可行”的原則,指出代排業務的合法性。
“代排族”因市場需要而誕生,有一定的社會價值。他們通過“代”捕捉到商機,通過時間、體力等方面的付出,獲取適當的勞動報酬,無可厚非。有論者認為“代排族”折射公共服務的缺位,但缺位并不意味著代排業務的不合理,公共服務也不會因為“代排族”的出現而立即整改,那么代排業務就是市場經濟的必然產物,是滿足公眾日益增長的社會服務需要的結果。這正是“代排族”的生存價值,也是其社會價值的表現。
多一個新行當,天不會塌下來;但多一種服務,生活質量會高一點。針對“代排族”的諸多討論,常將其作為切入點,有人還提到讓其“自生自滅”,這就容易忽視代排業務的內在價值。可是反過來考慮,代排族為什么非得易名注冊,非得成為改進公共服務的由頭?如今業務代理、中介服務多如牛毛,為什么“代排業務”不能居一席之地?就算是火車站、銀行和醫院等公共服務做得出色,代排業務也有市場,仍然會有人沒時間、沒精力、行動不便,同時有人要就業等等,這些都可以成為“代排公司”和“代排人”的生存理由。
而且在信守規則的社會里,合乎規則的新生事物,應當得到有效的保護,而不是漠視、阻止或扼殺。我們希望公共服務盡善盡美,但理智告訴我們,任何一項公共服務都不可能達到完美境界,總會在不斷進步中產生新的缺位和不足,這就需要其他社會服務彌補,包括新興職業。提高公共服務不是防止新行當成長的理由。既然如此,對于類似代排業務之類的新行當,應當歡迎、規范,而不是采取相反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