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兩份工作供你挑選,一份是一個月拿萬元高薪,但卻做牛做馬很辛苦的工作,很少有自己的閑暇;一份是工作清閑但月底工資條上只有可憐的一兩千,卻有很多空閑時間供自己支配,你會如何選擇呢?
最近,為數不少的白領對賺錢的觀念發生了巨大變化,很多白領開始重視起生活質量來,他們寧愿放棄高薪卻緊張的工作來換取更多的休息時間,從而達到一種“可持續發展”,而不是像以往那樣拼命工作掙錢,這就是“低薪休閑族”,他們的特征就是經常休假或辭職,然后獨自穿行名山大川,體驗風餐露宿的快樂;放棄假日豐厚的加班費,結伴驅車馳騁于荒山大漠;在轉行跳槽時,寧可要低職低薪,甚至主動放棄高職高薪,為的是擁有一份悠閑和快樂的心情。
“低薪休閑族”讓人多少有點跌眼鏡。不過也說明有更多的人開始把身體健康和享受生活作為生活的目標來追求了。很多人在物質生活盡管實現了“小康”,但精神生活、身體狀況卻沒有實現“小康”。很多人仍然像只不停旋轉的陀螺,不由自主地把閑暇的時間全部投進去,以期得到更多的錢和權力,最終成了只會掙錢的機器,多么可怕!
筆者有一個就住在同一樓層的朋友,他在一家公司做項目經理,聽說他每月的工資近2萬元,雖然是鄰居,但我很少看到他,他管著幾個大項目工地,每天得早上五點多鐘就上班,晚上要到十點才能回家,節假日也不例外。不久在一次體檢中,做項目經理的鄰居被查出胃癌晚期,他的妻子哭得驚天動地,可一切都晚了。
有句話說得好,“50歲前拿命掙錢、50歲后就要拿錢養命。”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年輕時不懂得休息,保重身體,只管拼命埋頭掙錢的話,年老時就有可能天天藥罐不離手了!
筆者還有一個朋友年輕能干,在一家大型跨國公司做業務經理很多年,年薪十多萬元。但最近卻要跳槽,不是往高處走,而是找了個沒什么加班(當然薪水也少)的單位上班。他的理由是因為工作太忙,常年累月加班加點,身心疲憊到極點,最近到醫院體檢,發現患了冠心病,他為此非常郁悶。“健康是最重要的,沒有健康錢再多有什么用?”在高薪與身體不可兼得時,他放棄高薪工作。現在的他過得很逍遙自在,時間多了,有空就釣釣魚,旅旅游,逛逛街,“錢少的生活好像更有生活的質感,以前人好像是漂著的!”他說。
法國后現代大師羅蘭巴特曾說,他所設想的理想生活應該是:有點錢,不要太多;有點權力,也不要太多,但要有大量的閑暇。本人很認同這種說法,又覺得要達到這個目標是多么不容易啊。
筆者還有一好朋友,以前是上海某大報的記者,雖然每個月收入不菲,可由于工作時間長,生活沒有規律,中午幾乎天天吃盒飯快餐,晚上要么有應酬,要么加班,導致患上了肩周炎、胃病、乙肝、失眠等多種大小毛病,成天疲憊不堪的樣子,才30歲的人看起來像40多歲的小老頭一樣。為挽救自己,朋友及時辭去了壓力太大的記者工作,到一所中學當起了老師,每周只有10個課時,每年還有兩個悠長的寒暑假,輕輕松松。他現在每天早晚都會去公園里打打球跑跑步,寒暑假去全國各地走一走、看一看,日子過得悠閑而自在。如今,他的身體好了,精神也好了,不會再像以前那樣,爬兩層樓梯就得停下來喘幾口氣,睡覺也不用吃安眠藥了,身體上的毛病都在好轉,和家人在一起的時間也多了。朋友對我說:現在他才知道,其實他根本不需要掙那么多錢,也不需要花那么多!
錢是永遠都掙不完的,而生命對我們卻只有一次,所以健康和快樂才是最重要的,失去了這兩樣,再多的錢也只能是廢紙。“低薪休閑族”為了尋求生活中的平衡點,他們不太愿意像前輩那樣為了雇主而犧牲個人生活。他們重視的價值觀是真正的友情、快樂和幸福。
人應該知足常樂,該享受就去享受,人活著,并不是只為了錢,為能成為掙錢的機器。一個收入不高的人,雖然不是很富有,但有自己的時間,能支配自己的時間,做自己喜歡做的事,輕輕松松,這難道不是一筆更大的財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