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生存壓力的加大,“加班”已成為多數企業存在的普遍現象,與之相關的“亞健康”、“過勞死”等說法也成為社會上流行的新名詞。如何能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平衡點,形成企業利益與個人發展雙贏的局面,已成為各國政府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
法國:鼓勵國民多工作多賺錢
據法新社報道,近日,剛剛當選法國總統的薩科齊向議會拋出一系列經濟改革方案,其中包括不限定最高工作時間、加班費免稅等等。
薩科齊認為,法國社會黨創立的35小時工作制是導致法國經濟衰退的重要原因,這項制度讓很多希望通過加班來增加收入的法國人難以如愿,因此,自己上任后要首先拿這一不合時宜的工作制度開刀。他主張將最低工作時間定為一周35個小時,但不會規定最高時限,就是說他希望法國人工作時間越長越好。
同時,薩科齊提出,將對加班收入免征捐稅。“領取法定最低收入的人如果每周加班4個小時,工資單上的數字就會增加17%,這意味著一年可多得近2000歐元”,薩科奇很喜歡舉這個例子來鼓勵國民“多工作,多賺錢”。
不過,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一方面,憲法明文規定,所有的雇員必須平等地納稅;另一方面,法國人大概是世界上最會享受生活的人,即使有著誘人的加班費,他們也不為所動。法國人總是說,我不在乎多賺那幾個錢,請讓我回家去,我只想和我老婆待在一起--或許,這就是法蘭西人真正的浪漫吧。
英國:歐洲工時最長的國家
據英國廣播公司報道,英國經濟和商業研究中心的一項調查顯示,約1/3的英國工人在“朝九晚五”以外的時間加班。以前,只有餐館、酒吧服務生或保安人員才經常上晚班,可如今,58%的制造業工人、50%的售貨員和36%的經理人需要在朝九晚五以外的時間上班,只有少數機構讓員工選擇彈性上班時間。
另據歐盟2006年的一項調查,英國人平均每周工作42.5小時,是歐盟中工作時間最長的國家,有13%的英國工人每周工作時間甚至超過48小時。不過,英國人的生產效率卻是歐洲最低的,只有盧森堡人的40%。為此,英國工會聯盟秘書長布萊頓呼吁,工作是靠技巧而不是靠延長時間來完成的,加班是在緊急情況下采取的短期行為,不應該把它變成一種習慣或文化。
另外,英國人無償加班的情況也很嚴重。英國工業聯會在2007年初表示,按人均來算,英國人每周無報酬超時加班達7小時6分鐘。如果將無報酬加班時數換算成薪資的話,英國雇員每年替雇主省下230億英鎊。
美國:為縮小貧富差距而加班
在歐洲人眼中,美國人是典型的“工作狂”。美國法律規定,行政、管理和專業領域的工作人員,在一星期工作超過40個小時后,有資格向雇主領取1.5倍的加班費。因此,很多美國人都熱衷于加班。資料顯示,擁有10年教齡的美國教師平均年薪4萬美元,而歐洲只有3萬美元,這正是由于美國教師的工作時間比歐洲教師多了近1/3。
不過,研究表明,增加現有收入并不是美國人加班的主要原因。美國人的目光并不僅僅局限于現有的經濟利益,他們關注的是將來的發展。哈佛大學教授理查德·弗里曼說:“這才是對‘金錢’這個概念最為準確的理解。”他還指出,美國貧富差距懸殊是造成加班這一現象的最直接原因。德國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因為德國國內的收入差距不像美國這樣大,即使是加班加點,也不會獲得多大的收益。
日本:“過勞死”成社會問題
在日本,由于傳統的影響,也由于日本進入老齡化社會,人力資源不足等原因,日本公司普遍存在大量加班的現象。盡管政府發起“整治運動”, 但去年日本的“過勞死”人數還是創下新的紀錄。
據統計,去年一年,日本有355人因過度工作而身患重病或死亡,比前一年增長了7.6%,其中,大多數人死于中風和突發性心臟病。同時,去年也是日本人休假最少的一年。盡管他們有18天的假期,但實際上他們平均只休息了8.5天。
此外,許多日本人雙休日也去上班,甚至無償加班也習以為常。日本政府擔心長此以往將會削弱社會購買力,進而影響經濟增長。因此,早在1999年,政府就曾提議增加職工的“強制休閑時間”,鼓勵他們在成立家庭或需要照顧年邁的父母時多休假,并倡導遠程辦公。許多日本公司為了保證員工能得到充足的休息,每周還會定一個“不加班日”。
盡管如此,日本的“過勞死”現象仍然是有增無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