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高校招生規模的逐年擴大,高校畢業生數也逐年增多,我國的高等教育已從原先的“精英化”教育進入到“大眾化”教育階段。我國的高校畢業生就業也進入了“大眾化時代 ”。在全社會就業形勢比較嚴峻、城鎮新增就業崗位有限的背景下,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非常突出。
在就業市場相對疲軟、高校畢業生數量增幅過快,畢業生供需矛盾突出的情況下,高校要徹底改變過去那種只管培養而不問“銷路”的做法,要認真研究就業市場、研究市場需求,加強對就業市場的分類管理。
一、就業市場分類管理的原因
我們對就業市場進行深入的研究、分析發現:高校的畢業生就業市場是遵循管理學中的“帕累托原則”(80/20 法則),即大約 20% 的顧客為企業做出了80% 貢獻,也就是說較少的顧客,卻為企業做出了較多的貢獻,因而企業根據顧客的貢獻將顧客進行分類管理。
通過對安徽理工大學近三年的畢業生就業情況的分析,我們發現了這樣一個規律:少數的用人單位接納了學校多數的畢業生。畢業生就業情況的統計結果表明近1/3 的用人單位接納了學校3/4 的畢業生,而其他大量的用人單位僅僅接納了1/4的畢業生。因此,高校有必要對畢業生就業市場進行分類管理,原先對各用人單位一視同仁的做法占用了高校大量的人力、物力,是不科學的。
以安徽理工大學為例,2007 年共有本科畢業生4272 人,截至派遣之日(6 月27 日), 就業人數3377 人,升學人數444 人,待就業人數451 人,就業率為89.44%,接收畢業生就業的用人單位共有1693 家( 見下表)。
以上數據表明,接收畢業生的前160 家企業,接收的畢業生占就業學生總數的近45%。對高校就業部門來講,工作量大、人手緊張、經費不足,如果對所有的就業單位都一視同仁的話,實在是不能發揮出現有資源的最大效益。所以,學校要在做好服務的基礎上,研究畢業生就業市場的特點和規律,根據就業市場對學校就業工作的貢獻大小采取分類管理方式,把有限的人力、財力用到刀刃上,更好地做好畢業生就業工作。
二、就業市場分類的原則
對就業市場和用人單位進行分類時,應該從兩個方面進行綜合考慮,不僅考慮畢業生、學校對用人單位的評價,還要考慮用人單位對學校、畢業生的評價。只有從這兩個方面對就業市場和用人單位進行分類,才能做到客觀、有效。
學校對各用人單位的評價主要從學生對用人單位的滿意度、用人單位所處的行業、用人單位在行業中的地位、用人單位的發展前景、用人單位招聘畢業生的數量、用人單位的薪金水平和福利待遇、用人單位的信譽、用人單位所處的城市等方面來評價。用人單位對學校的評價主要是從畢業生的適用程度、畢業生的綜合素質、畢業生的專業知識水平、學校的知名度、學校的辦學規模和專業設置情況、學校的師資水平、學校工作人員分類管理的服務態度等方面來評價。

根據雙方評價結果,得分高的為星級單位,學校對用人單位評價較高但用人單位對學校評價一般的歸類為準星級單位,單位對學校評價較高但學校對單位評價一般的或雙方評價都一般的為普通用人單位,雙方彼此評價均較低的單位(尤其畢業生滿意度極低的)歸類為舍棄型單位。
三、就業市場分類管理的策略
對就業市場進行分類的目的,是為了對不同類型的客戶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以謀求最大的效益。要根據評價結果,對就業市場進行分類管理。
1.以地方人事、人才機構為依托
在眾多的用人單位客戶中,學校對發達地區及畢業生就業相對集中的地市的地方人事、人才機構要尤其重視,他們是學校的貴賓級客戶,是學校的一級市場。要考慮與其建立長期的、相對穩定的聯系,加強與他們的合作,和他們保持密切的合作關系,建立就業工作平臺, 要以地方人事、人才機構為依托,來占領當地的畢業生就業市場,發揮地方人才部門的優勢,幫助學校推薦畢業生和提供用人單位信息,以點帶面,拓展學校畢業生的就業渠道。
(1)首先應該對當地人才機構建立詳細檔案,了解他們的產業結構和人才需求。對當地人才機構與就業工作相關的人事變動應及時掌握,同他們保持密切聯系,及時增進雙方友誼,以會議、考察等多種渠道進行信息和關系的維系,以便與其溝通并保持融洽關系。
(2)通過協商,使學校成為地方人才的培養引進基地,與之簽訂合作協議,讓他們每年優先向學校提供人才需求信息和用人單位相關資料,并積極組織當地用人單位參加學校的校園招聘活動。學校要優先為他們組織的用人單位赴學校招聘人才提供優質服務,優先推薦優秀畢業生。
(3)學校在生源核準后主動將當年的生源情況告知他們,由他們在當地人事人才網上發布生源信息,雙方積極實施網上人才市場建設,相互鏈接網站,進行信息聯網,開通人才供求網上熱線。通過網絡直接查詢畢業生信息和用人單位信息。并定期舉行工作交流活動,以便及時分享和交流工作經驗及相關信息。
2.以原行業用人單位為依托
不同類型的高校都有不同的辦學特色,辦學層次、專業設置、培養方向都不盡相同,各個高校都有著自己的實際情況和專業特點,在歷史上有著自己鮮明的行業特色,原有行業仍是畢業生就業機會的主渠道。行業單位往往是學校的星級客戶,是學校的主要就業市場,吸納了相當數量的畢業生,并為畢業生提供了優質的崗位。在這樣的單位中,畢業生往往擁有更多的成才機會。高校要以原行業用人單位為依托,建立相對穩定、適應學校專業特色的畢業生就業基地,鞏固原有的畢業生就業市場。
(1)在就業工作開始之初要及時拜訪,介紹畢業生資源情況,及時掌握單位的用人信息,并推薦合適的人選。
(2)學校就業部門要定期或不定期舉行聯誼活動,邀請用人單位來校舉辦專題報告會、建立實習和就業基地等方式,吸引用人單位積極參與學校的改革,對教學或實踐環節的舉措及時通知對方(如開設了單位需要畢業生掌握的課程等),將畢業生的實習設計與用人單位實際需要緊密結合起來。
(3)堅持執行對畢業生跟蹤調查的制度。高校要對已走向工作崗位的畢業生進行跟蹤調查,及時了解和掌握用人單位對本校畢業生的意見和要求,并將信息反饋給學校有關部門,以指導在校生的培養和教育。
同時,畢業生在單位上的工作情況好壞將直接影響到學校的聲譽。學校應通過召開用人單位、校友座談會、個別走訪、洽談等形式對歷屆畢業生質量進行跟蹤調查,為學校教育教學改革提供了科學的決策依據。尤其是對優秀畢業生的跟蹤教育,做好畢業生黨員、“雙優生”、“選調生”、學生干部的跟蹤教育,這些優秀學生的工作情況會對學校就業工作造成積極影響。
(4)充分利用在企業工作的校友資源。校友是學校最寶貴也是最有效的資源,學校要加大對校友會的投入力度,通過各地校友廣泛宣傳學校的畢業生情況,利用畢業生分布全國各地、各行業的優勢,由校友及時向學校反饋各地、各單位就業需求情況,以便學校決策、研究就業工作。
(5)建立起高效的畢業生就業信息網。學校就業信息網應設有招聘信息、用人單位、專業介紹、生源情況、就業政策、網上調查等欄目,幫助畢業生與用人單位取得聯系,為用人單位和畢業生網上查詢、網上招聘提供方便。
3.對于準星級單位采取積極的策略
這些單位群體,學校給予了較高的評價,他們卻沒有給予學校相應的評價,所以這個類型的單位最容易成為學校流失的客戶,而且一旦流失,學校的損失也最大。因此,學校就業部門應該積極行動來改進此類用人單位對學校的評價,要將這一類型單位盡早轉化成星級用人單位。學校要通過調研,發現影響此類用人單位對學校畢業生評價的障礙,予以克服,力爭使這一類型的用人單位轉化成學校的星級用人單位。
4.有所選擇,有所放棄
對于普通型用人單位,在做好正常工作的前提下,維持現狀,不再增加任何其他工作。對于舍棄型用人單位,采取放棄策略,不再主動向他們推薦畢業生。
就業市場的分類管理策略,是針對現有用人單位而言。隨著學校畢業生人數的逐年增多,現有的市場是有一定飽和度的,學校對就業市場的管理不能僅僅將目光盯在現有的就業市場上。為了擴大就業市場,高校應積極開發潛在的用人單位,根據他們的情況,對他們也要進行相應的管理。潛在用人單位是指那些目前尚未與學校發生直接聯系,但有可能成為學校客戶的用人單位。對于上述單位的信息學校可以通過參加行業會議、其他高校或城市招聘會,上網查詢等各種途徑獲得,通過及時聯系,開展工作,將其發展成為自己的客戶。
高校在實施就業市場分類管理的同時,其辦學應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就業為導向、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按照“寬基礎、厚知識、強能力、高素質”的原則,積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教學方法,拓寬專業適應性,加大實踐環節教學,要在教學中拓寬學生知識面,使畢業生就業有更廣闊的市場。
(作者單位:安徽省淮南市安徽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