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職場,你不能只做一件事情,你一定要將自己視做一個企業體,美國《新聞周刊》在談到美國一人公司趨勢時建議。
大組織的磨練
要成功創立小型公司,最好先經歷過大組織的磨練。因為組織可以提供較大的視野。
當過海爾集團部門副經理的周女士,在海爾集團服務過十年,才出來創辦了一家屬于自己的公關顧問公司,她認為在海爾集團的十年讓她見多識廣,不僅集團內產業多,累積了不少產業知識,同時,也參與過企業上市、辦過邀請包括國家有關領導人層次出席的數千人聚會等,這些都是她后來獨立的最好資歷。 而若是服務過的公司較具知名度則更好。今年40歲的張先生,在1998年加入那時成立不久的某科技公司,從管理16人的設計部總監離職后,目前與另二位不同專長的好友,成立了科技有限公司,除了承接企業的網頁設計、規劃、上線維護等,也將開發虛擬實境業務。
張先生表示,獨立后雖然一切都要靠自己,但原來工作的公司有一定的社會知名度,“只要說我在那里做到一定職位,就會加分,信譽和知名度就會隨之大大提高”。一些新客戶就是沖著他原來的資歷來的。
樹立個人品牌形象
在組織內工作的員工,除了要擦亮公司的品牌,也要把自己當成品牌來經營。個人品牌的價值也就在于由“名”到“利”的轉化能力,或者說個人品牌的價值在于它的套現能力,也就是能從“出名”這件事上掙多少錢。一個人的“名氣”能為他掙出來的錢越多,那么這個人的個人品牌的價值也就越大。用現在時髦的話說也就是個人品牌的含金量越高。
品牌也有一個The Seven-Year Itch(七年之癢)。大概六七年,必須把品牌重新包裝,推陳出新。否則的話,這個品牌也就死了。但要是不斷地推陳出新,那么這個人就必須有“后勁兒”。比如,馮小剛,拍一部片子,火一部。所以這么多年了,他個人品牌的價值越來越大。當然也有人擔心他到底能火多久,這就要看他的文化底蘊、藝術修養和生活積累了。如果他有后勁兒,能不斷地拍出新的好片子,那么他這個品牌的生命力就會越來越旺盛。舉一個失敗的例子,那就是吳士宏。她從中國微軟出來的時候多紅啊!如日中天,可惜畢竟底子太薄,沒有什么后勁兒。現在無聲無息了,她的個人品牌幾乎死了。
廣結善源,建立人脈
人脈,可以說是創業時最大的資本之一。尤其脫離組織初期,一定要靠親朋好友來提拔。建立人脈,即便是小秘書也可以出頭。32歲的曉鐘,過去只是日商貿易公司的秘書,但是她加入日商秘書協會之后,意外得到即席翻譯的兼職工作,她除了事前做好準備,事后檢討缺失,還會去進修相關知識,讓她不斷得到即席翻譯的機會。
不僅拓展人脈,還進入日資公司做了三年的公關、企劃與節目制作,現在她成立了個人公關工作室,負責日本表演團體或企業來臺灣的窗口與活動企劃,以及規劃日本旅游。“人們只要想到日本就會想到我。”曉鐘自我期許。
加強專業能力、整合能力
沒有專業,人脈只能用一次而已,沒有第二次機會,一位獨立工作者強調,無可挑剔的專業能力是一切的基礎。除了專業,要能從眾多的自由工作中脫穎而出,則要有不同專業領域的整合能力。
今天的職場,你不能只做一件事情,你一定要視自己就是一個企業體,美國《新聞周刊》在談到美國一人公司趨勢時建議。
從信息科技工作者轉型為個人理財顧問,現在掌管十多位客戶的某外企資產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李先生是個典型例子。
李先生曾在外企投資顧問公司工作5年,只能推銷基金,客戶選擇有限,年薪只有十多萬。后來離開組織之后,成立了只有3人的小公司,只服務十幾個非常有錢的精英客戶,每人最少投資萬元人民幣,幫他們量身定做國內股市的投資,提供真正貴賓理財的服務。去年整體投資報酬率在七成,讓他去年管理資產的傭金高達一千萬。
35歲的李先生,擁有工業工程與財管碩士的學歷,一開始是在外企投資顧問擔任信息部門的員工,在這個支持部門,他慢慢了解了其他部門的想法,后來又到業務與研究部門工作。“不管在哪個部門,我都把自己當成老板來經營。”李先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