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鼓勁、正面宣傳為主是黨的新聞工作者必須始終堅持的方針。近年來,不少媒體為了吸引廣大受眾,加大了對時政、經濟等正面報道的分量,但此類報道主題重大,報道要么會落入日常報道的窠臼,耗用大量人力、物力、時間,卻彰顯不出自身的特色;要么蜻蜓點水抓不到要領,報道遠遠滿足不了受眾要求……努力探索正面報道的新路子,成為許多媒體絞盡腦汁思考的問題。
鄭州人民廣播電臺在做活正面報道方面做了一些大膽的嘗試,收到了“反映市民心聲、促進政府工作”的良好效果,在鄭州反響強烈。
一、抓好典型,讓正面報道更有力度。
典型報道泛指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典型經驗的報道。就目前而言,它既是我們做好新聞工作的基本手段之一,也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相對于動態新聞而言,典型報道的時間、空間跨度較大,從反映問題的內涵和深度上也就更具優勢。
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的歷史階段,中央明確提出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創造盡可能大的經濟社會效益。
鄭州市也舉行了很多倡導節約、制止浪費的大型活動。電臺的新聞節目均作了較為詳盡的報道,但是,我們始終覺得意猶未盡,感覺沒有把報道資源充分發掘出來,新聞宣傳沒有真正入耳入心,沒有達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我們發動記者和社區通訊員,在全市展開調查:什么是鄭州人最關心的節約問題,什么是鄭州人最痛恨的浪費現象,在節約資源方面鄭州人有什么錦囊妙計。通過一系列的調查、歸納,我們圍繞市民關心的水資源浪費,餐桌浪費,過度包裝,夜景工程是不是電浪費等問題進行了廣泛深入的采訪報道。選取市區多家不同檔次的飯店,對餐桌上的浪費進行分析報道,倡導飯店實行“提醒飯菜夠量服務”和顧客打包;選取車站、機關等公共場所對水資源浪費進行曝光和跟蹤報道,提醒相關單位加強日常管理和市民增加公德意識;采訪了一位二十年如一日節約利用空調中水的老人,老人娓娓道來,從自身做法暢談如何節約和節約的重要性;記者走訪鄭州知名專家學者,節能高手,向聽眾講解獨辟蹊徑的節約辦法。
整個報道中,我們瞄準聽眾關心的典型話題,在采訪中,特別注重選取典型場所、典型人物、典型事例,整個報道寓教于事例,寓理于生活,既有分量,又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指導性。節目播出后,聽眾反響強烈,收到聽眾來信上百封,接聽熱線電話500多個,不斷有聽眾打來電話,反映浪費現象和介紹自己的節約妙計,收到了極佳的宣傳效果。
二、深挖背景,讓正面報道更有厚度。
有一些報道,看似非常平常、簡單,就像一般的工作報道,但如果換個角度,突破一般新聞報道中固有的思維模式,挖掘內涵,旁及外延,就可以給人以深刻的啟迪和廣泛的感召,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去年8月份,鄭州市舉行了一場服裝行業專場人才招聘會。招聘會的火爆程度超出想象,108家服裝企業現場提供招聘名額6000多個,多家服裝企業更是把最為缺乏的熟練縫紉工的工資一下子提高到了近2000元,招聘會還使附近幾條道路的交通一度陷入癱瘓狀態。記者迅速捕捉到這些不同尋常的地方,通過深入采訪,除了對招聘會的火爆現場進行充分的報道外,記者還結合近幾年鄭州服裝業的現狀,利用儲備的新聞資源,共發回相關報道六篇:其中現場新聞三篇:《服裝專場招聘會火爆異常》、《現場點撥:服裝行業缺什么樣的人才》、《現場觀察:招聘火了交警忙了》;背景新聞兩篇:《異軍突起的鄭州服裝業》、《鄭州服裝業驚爆“用工荒”》;配發錄音評論一篇:《一場人才博弈的競爭中,省會服裝業何去何從》。
六篇報道既有對招聘會現場內外的情景展現,也有對鄭州服裝業發展狀況的介紹,還對招聘會之所以火爆的更深層次的原因進行探究,對貌似一派繁華景象的鄭州服裝業面臨的境況進行重新審視,最后的錄音評論更是總攬全國服裝行業發展現狀,負責任地邀請有關專家為鄭州服裝業把脈支招,提升了整個節目的分量。節目播出后在社會上反響強烈,在隨后播出的熱線節目中,仍然有專家和一些服裝企業負責人和熱心聽眾打進熱線,咨詢服裝行業用工情況,或對鄭州服裝業出謀劃策。
三、巧用音響,讓正面報道更好聽。
電視講究“畫外音”,廣播講究“音外畫”。對于廣播而言,音響是體現廣播優勢的重要聽覺“語言”,既可以狀物言情,又可以刻畫人物、烘托氣氛,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在去年中秋節前后,我們推出系列報道《月餅不能承受之重》,針對月餅的過度包裝、月餅搭售、月餅欺詐等問題,進行目擊式和分析式報道。
在這組報道中,大量運用的采訪錄音極好地表達了新聞主題。一位賣月餅的老太太對學生模樣的記者說:“你就別看了,光看這包裝你也買不起,這都是賣給那些公款消費的。”還有一位市民買了一盒標價128元的月餅,回到家發現月餅變質,找到商家,在爭吵中將月餅盒摔到地上,商家無禮地說:“我們只能退還28元的月餅錢,至于包裝禮盒的100元,盒子摔壞了就不能退還。”這些典型現場的典型音響,非常生動地展現了純禮品化越來越嚴重的月餅市場現狀,以及市民對月餅市場的看法,節目播出備受好評。
還有對英雄的反扒民警竹衛東的報道,當醫院宣布搶救無效,英雄離去后,竹衛東的戰友含淚給他穿上嶄新的警服,記者及時采錄下了戰友們的啜泣聲:“衛東,咱們平時穿警服的時間少,(哽咽難言)今天給你穿上,你是真正的好警察,一路走好(悲痛的哭聲)。”對竹衛東8歲女兒竹筠的采訪,竹筠泣不成聲:“爸爸,你把我一個人扔在公園里,去抓小偷,你把媽媽一個人扔在醫院打點滴的長椅上,去抓小偷,我們都不怪你,可是你現在把我們撇下,我們想你啊。”這種感情無論用多少文字都難以表達清楚,音響是唯一的最好的表達方式。它可以把英雄對事業的熱愛,可以把對英雄的懷念生動地描繪出來,入木三分,感人至深。
當然,音響運用要求嚴格,它必須錄制清晰,剪裁合理,進出自然。音響量不在多,關鍵在精,在于恰到好處。音響與解說的銜接應力求意境和諧,保證最佳的播出效果和收聽效果。只有這樣,正面報道才能不再板起面孔,拒人于千里之外,而是入耳入心,真正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新聞宣傳效果。
(作者單位:鄭州人民廣播電臺)
編校:楊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