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傳播時代的到來加快了信息的交流,打破了傳統媒體受時空的限制,使輿論釋放更加自由、信息傳遞更加便捷,但這種優勢也給地方黨委和政府就怎樣用好媒體,牢牢占領輿論陣地帶來了極大的挑戰。
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體學習會上強調:“加強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充分發揮互聯網在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有利于擴大宣傳思想工作的陣地,有利于擴大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輻射力和感染力,有利于增強我國的軟實力。我們必須以積極的態度、創新的精神,大力發展和傳播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切實把互聯網建設好、利用好、管理好。”①由此可見,在網絡媒體迅猛發展的今天,地方黨委面臨著“建設”、“利用”與“管理”三大問題。
網絡媒體城鄉差距的現狀與成因
近年來,我國的網絡媒體雖然以驚人的速度膨脹,但發展是很不平衡的。網絡媒體在基層社會,尤其在人口數量最多的、西部鄉鎮村的發展和管理更是跟不上時代的步伐。
不可回避的差距。由于網絡媒體的利用受硬件設備和文化教育的制約,目前,我國網絡媒體的發展與經濟發展成正比,表現為“東高西低”、“城(市)高鄉(村)低”,呈現依次遞減的特征。下表是《第1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的部分情況:

此表最能說明網絡媒體受經濟文化制約的特點。另外《報告》還顯示城鎮網民普及率是農村的6.5倍,而在網民各職業分布中,農民只占了0.4%。報告指出:“不懂電腦網絡,不具備上網所需的技能”是影響中國非網民不上網的最主要因素。
最近,筆者對四川經濟發展好、中、差三個層次的部分鄉鎮(不在城市周邊)作了調查,他們擁有計算機的臺數分別是人口數的1.5%、1%和0.6%,有些地方還要少。
中國的互聯網在東部與西部、城鎮和農村之間的差距由這組資料可見一斑,而這種“知識溝”隨著城市經濟文化的繼續升溫,很可能在一定時期差距還會拉得更大,這種社會信息生態的懸殊現象很值得關注。須知,現代社會的文明程度是與信息的占有分不開的。我國要加快新農村建設,縮小城鄉差距,積極發展網絡媒體,充實基層信息的占有量,加快信息的溝通和交流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基層網絡媒體發展滯后的成因。網絡媒體在基層,尤其在農村的發展與利用,筆者在調查中了解到這樣幾種情況。
一是基層黨政干部缺乏發展和利用網絡媒體的認識和意識。網絡媒體是一種新興的信息產業,對于基層干部來說,似乎與自己的工作涉及甚少,至于網絡媒體對信息獲取的便捷,以及它作為大眾媒介所體現的“監督環境、決策參與、文化傳承、促進教育和提供娛樂”等功能,除教育部門外,很少觸及基層干部的意識。他們認為,基層黨政的工作非?,F實,對發展經濟、增加老百姓的收入、維護社會穩定等大事,在這些方面的人力、財力上都忙不過來,哪里還有精力和資金去投入網絡媒體這種“務虛”的事。因此,基層網絡媒體的發展和管理基本還處于“自由繁殖”和無政府狀態。
二是網絡媒體生成低水平、低效率。在我國中西部地區,由于意識和資金、技術等原因,往往只有學校教學才配置電腦,而很多鄉鎮、街道黨政機關尚無電腦。作為基層黨政,有些經濟發展較好的地方,只有鄉鎮、街道黨政一把手才有資格享用電腦這種現代信息技術,即使有些地方配置得多一些,但由于受文化和相關知識的制約,利用率很低,甚至成了一種“作秀”的擺設。不少人就是簡單地打打游戲,很少有意識地用它來“傳播信息、學習知識、宣傳黨的理論和方針政策”,基本上未體現出現代傳播技術的先進性和高效率。目前,基層黨政這種網絡文化環境自然阻礙著網絡媒體的成長,這種滯后狀態與社會進步對信息的需求很不協調。
三是網絡媒體在基層的發展缺乏有關政策支撐。綜觀我國計算機信息網絡管理法規,主要集中于網絡的申辦、歸口管理、系統安全保護、域名注冊等方面,以及互聯網站從事登載新聞業務的管理規定,這些法規主要集中在“禁止性規范”和“義務性規范”兩個方面,而“授權性規范”的條款卻很少,尤其是鼓勵性條款,幾乎是空白。另外,國家對互聯網站從事新聞傳播的管理條款很宏觀,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信息產業部聯合推出的《互聯網站從事登載新聞業務管理暫行規定》,對地市以下,尤其是鄉鎮、社區等基層建立新聞網站沒有要求,也就是說,市縣一級沒有任何理由在網上發布新聞,而實際上有些人又在自己的網頁上轉載和發布新聞信息。因此,基層單位目前對網絡媒體的發展、利用和管理,由于政策的缺失,不知從何做起,顯得很被動。
地方黨委占領網絡媒體陣地的對策
毋庸置疑,網絡媒體在基層的這種現狀,既不利于中央提出的“我們必須以積極的態度、創新的精神,大力發展和傳播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切實把互聯網建設好、利用好、管理好”的精神,也不利于基層黨委對新聞宣傳的管理和輿論把關。胡錦濤總書記指出:“我國網絡文化的快速發展,為傳播信息、學習知識、宣傳黨的理論和方針政策發揮了積極作用,同時也給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出了新的課題?!雹谔貏e是基層黨委,面對怎樣用好和管好網絡媒體這一“新的課題”,很值得有關部門和人士認真地思考和探索。
努力推進網絡媒體發展戰略。中央已把網絡媒體的利用和管理,提到了“關系到了社會主義事業和文化產業健康發展,關系到國家文化信息安全和國家長治久安,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全局”的高度,我們要做到黨中央提出的“切實把互聯網建設好、利用好、管理好”,就得以積極的態度,研究網絡媒體的管理,探索“唱響網上思想文化主旋律”的路子。
一是宣傳引導,加快網絡建設,積極占領網絡媒體陣地。筆者認為,基層黨政領導須認真領悟中央的精神,平心靜氣地了解互聯網在當今世界發展和各種競爭中的傳導能量,充分認識網絡媒體在推進基層各項事業中的巨大潛力。無論是鄉鎮還是社區,從現在起都應做好網絡媒體的發展規劃,制定出每年的發展計劃,并在一年一度的財政支出計劃中,劃撥一定的資金,投入網絡媒體的硬件建設。同時,各地根據實際情況,對基層干部劃出年齡段,分期分批開展計算機應用能力的培訓,特別是45歲以下的干部和大中專畢業后到基層工作的干部,更應該掃計算機盲。
二是加快基層網絡媒體人才的培養及計算機應用的普及培訓。基層社會網絡媒體發展滯后,文化程度相對偏低和計算機人才匱乏是其主要因素。筆者認為,基層網絡媒體人才的培養和計算機應用的普及可采取這樣的辦法:第一,發揮市縣兩級黨校的作用。長期以來,這兩級黨校除組織縣鄉兩級干部進行常規的思想文化和時事政治的學習外,總是千方百計地去爭學歷教育,結果帶來很多負面影響。筆者認為,地方黨校與其去爭學歷教育資源,還不如針對社會發展實際,在干部常規的思想文化和時事政治學習的基礎上,不間斷地開展新科技的普及培訓,比如計算機方面知識的普及性學習等。第二,整合基層文化建設資源。近年來,國家對基層文化建設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鄉鎮、社區有文化站、廣播站等,各村和街道有文化室、廣播室?;鶎狱h委、政府應充分利用這些現成的資源,豐富原有文化廣播站的內涵,整合資源,根據自身實際,增設一定的電腦,并利用基層的廣播電視線路,連接互聯網,主動積極占領基層網絡媒體陣地。
適度管理、開源導流?;鶎狱h委要占領網絡媒體制高點,在積極發展普及的同時,還要有效地管理,做到發展、利用與管理并重。我們知道,互聯網的虛擬性帶來了網絡世界的公開與自由,但虛擬性在擴大公民言論自由度、知情權的同時,也釋放了人性中的一些“丑惡”現象,所以網絡媒體的發展是一柄雙刃劍,其正負面效應良莠分明,尤其在基層,目前負面效應還較突出。作為地方黨委,應客觀地看到它的優勢和前景,“堅持積極利用、大力發展、科學管理,以先進技術傳播先進文化,促進和諧文化建設,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證和輿論支持?!雹勰壳埃胤近h委對網絡媒體的弊端,既要正視,又不能因噎廢食。
積極引導,讓網絡媒體更好地服務于“三個文明”建設。最近,筆者對地方黨委就如何管理和利用網絡媒體作了一些調查,綜合調查情況分析,認為與其管死,不如開源導流,具體可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宣傳部門要加強與網民的交流,疏導人們對網絡文化的價值取向。宣傳部門是我國輿論導向的“守門人”,既要守住網絡媒體不利于社會文明和進步的“噪音”的任意釋放,又要以積極的態度營造良好的發展土壤,發揮好這一新興媒體積極的輿論導向作用。要做到這一點,其主管人士就應深入實際,多與網民接觸,克服指手畫腳的機關作風,變“堵”為“疏”,尤其要加強與當地有影響的網站經營人士的交流,做好龍頭網站和“意見領袖”的工作,發揮他們在文明網絡文化中的帶頭作用。其次,引導網絡媒體服務工業、農業,傳遞生產、商品流通、消費等信息。在基層社會,有些人已自覺或不自覺地利用先進的信息傳播介質優勢,加強產品信息溝通,加快商品流通,增加收入,但目前能這樣做的只是部分企事業單位和農村個別種植養殖大戶,而往往管理者素質較高的單位才有這種意識。這種現象無疑是網絡文化在基層社會中呈現出的亮點,地方黨政應因勢利導,對當地積極利用網絡媒體的先行者給予鼓勵,并大張旗鼓地宣傳典型,推廣先進經驗,引導更多的人利用網絡媒體為自己的生產、生活、學習服務。最后,整合民間網站,營造良好的網絡文化氛圍。散點式傳播和互動式傳播是網絡媒體突出的特點之一,任何公民只要申請了賬戶,就可建立自己的網頁,就有條件傳播信息,因此地方黨委對網絡媒體的輿論把關難度非常大。如德陽市轄內目前有網站2000多家,加上個人網頁有六七千家,如此分散,管理起來很麻煩,于是有的地方(如綿竹市)便把當地民間一些稍有影響的網頁網站進行整合并加以正面引導。其辦法是人員、技術互用,骨干人員組成優勢群體,以沙龍的形式開展網絡文化活動,管理人員適當地參與進去,加強輿論引導。筆者認為,目前此方法不失為占領基層網絡媒體陣地的好辦法。
增強網民的責任意識和道德自律意識??h鄉村應由宣傳、文化、科技等部門聯合建立網絡文化的管理網絡,各級管理者分層次地對網站、網頁經營者進行信息傳播的有關法規的宣傳教育,使大家樹立起積極的公民意識和責任意識。尤其是鄉村、街道基層管理者應不定期地組織網民學習、座談,讓廣大網民自覺地意識到,網絡媒體的自由度雖然很大,但不是濫用自由的天堂,從而在和諧的氛圍中應增強道德自律意識,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要心中有數,如涉及政治、民族、宗教這些敏感問題的信息,要各自負責。
對于基層網絡媒體的管理,除基層黨委、政府要采取一些積極有效的措施外,作為國家的有關政策法規也應延伸到基層,配套相應的管理細則,以便基層黨政有效地操作。
注釋:
①②③《人民日報》,2007年1月25日 第1版 。
(作者為西南民族大學新聞系副教授、系主任)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