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是一種傳播活動,審美需要媒介。
從遠古時代到今天,人類傳播媒介經歷了漫長的演化過程。由于人類符號、技術實踐條件和水平的緣故,曾經先后出現了以某一種媒介為核心和主導的階段。而也正是這些核心媒介的表現作用,使得人類的審美活動走上了不斷創新的路程,形成了審美多樣的傳統和景觀。
一、符號性媒介階段
卡西爾說:“人是符號的動物,亦即能利用符號去創造文化的動物。”①符號是媒介的最基本也是最初形態。在審美活動中,符號實際上是受眾的視聽感官接觸到的最直接內容,是受眾從審美感知進入審美理解和想象的重要途徑,因此,符號對于受眾的生命需要滿足的精神性程度起著極其關鍵的作用。不同的符號形成了審美活動中的不同媒介,也對于受眾的生命需要造成了不同的影響。
實物媒介。符號可以是人創造的各種虛擬性符號,也可以是人創造的實物,甚至可以是人自身。在利用實物媒介進行的審美傳播中,接受者進行審美的感官是最豐富的,視覺、聽覺、觸覺,甚至味覺和嗅覺都可以同時參與,因此,實物媒介所傳達的信息往往是最生動、最形象的。然而,實物媒介的傳遞不便、表意和傳播范圍狹窄也是其弱點之所在。
信號媒介。信號媒介包括圖像符號、聲音符號和體語符號。信號媒介主要作用于視聽感官,因此要求聽覺效果和視覺效果,由此構成精神想象空間,產生審美愉悅。同實物媒介相比,信號媒介開始從形象性到抽象性的過渡。然而,信號媒介的弱點也正在于其過于抽象,不能清晰地表達復雜的意思,因此往往引起傳播者和接受者之間交流的障礙,審美效果的個體差異也較大。
語言媒介。語言媒介的出現改變了信號媒介由于表意局限性所造成的交流障礙。對于審美性傳播活動而言,語言弱化了感官刺激,卻通過更加明確、系統的符號、符號類群引發人類的想象與思維,有利于審美性想象空間的構筑。然而,在口口相傳的條件下,語言媒介的傳播范圍同樣狹窄,并且它轉瞬即逝,難以記錄和保存,不能使更多的人得到審美享受。
文字媒介。文字媒介第一次實現了符號與物質載體的結合。并且文字媒介在審美性傳播活動中往往還承擔了“載道”的教化和價值導向作用,因此,文字媒介除了滿足受眾的審美性精神想象空間,也為受眾架起了與社會緊密聯系的橋梁。然而,由于經濟原因往往會導致文化水平的差異,導致媒介特權階級的產生,文字媒介因而成了進行文化和審美壟斷的工具。
二、技術性媒介階段
媒介的壟斷常常導致符號的壟斷;反之,符號的解放必然有助于媒介的解放。隨著人類生命需要的發展,大眾對于傳播媒介審美功能的需求日益增長。而科技的發展,則使得技術力量勢不可當地與符號相結合,進入到媒介的解放,也使審美活動在解放中,大放異彩。
印刷媒介。印刷術的發明,使審美性傳播告別“貴族”而面向大眾,人類從此真正步入了一個嶄新的大眾傳播的時代。印刷媒介實現了文字信息的大規模生產與復制。羅素認為它有助于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馬克思同樣也對其貢獻予以了高度評價。他說:“印刷術則變成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杠桿。”②
電子媒介。電子媒介在印刷媒介大規模的生產和復制的基礎上,幾乎將人類歷史上所出現的所有審美傳播媒介進行了綜合。它形成了人類體外化的聲音信息系統和體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統,使得審美傳播的內容更加豐富,感覺更加直觀,依據更加可靠。電子技術與聲音、動態圖像符號的完美結合,使得人的生命系統在電視機前面和電影院里得到全方位的滿足。
網絡媒介。電子媒介方興未艾,網絡浪潮就已席卷而來。網絡是個前所未有的自由空間,歸根結底就是利用虛擬和數字技術,最大限度地縮短甚至取消時空界限,因此是任何符號、任何審美性傳播活動都可以運用的媒介。而與電子媒介相比,網絡媒介具備互動性和虛擬可能性,因此取消了審美傳播的主客限制和時空限制,也正因為如此,網絡媒介無可爭議地全面滿足了人的生命需要,并且在虛擬的空間里開始實現對生物依賴性的超越。
卡西爾宣稱:“作為一個整體的人類文化,可以稱之為人不斷自我解放的歷程。”③經過上面這個粗略的歷史流變分析,我們看到,從實用,到視覺、聽覺感受,到審美性想象空間的構筑,到教化和價值導向,再到人的視聽感覺和精神想象、價值追求的全面實現,甚至逐步取消其接受的時空限制,媒介表現出了越來越立體化、全方位的趨勢。
對生命的不斷超越和更高層次的追求是人類的本能,而這種本能必然導致了能夠幫助人類滿足生命需求的各種工具及物質條件的不斷改進。作為人類創造和接受精神時空里的人類生活的過程的審美性傳播活動,隨著人類生命追求的不斷提高,對媒介的要求也必然越來越高。而同時,現代科技的發達,媒介的不斷進步,也同樣為實現人類生命追求的滿足提供了條件。
由生物、精神、社會三維構成的人的生命系統是一個動態中趨于平衡的體系,也就是說,某一主體在某一階段、某種狀況下,總是傾向于某個層面生命的滿足。因此,某一種媒介往往由于其具備的滿足某種生命需求的優勢,而在某一領域,或者某一時期占據主導性地位。
但是人的生命具有自我調節平衡的本能,當其某一方面被弱化的時候,就會要求強化,而在某一方面滿足過度時,會引起疲勞,自覺回避。所以,在審美活動中,當媒介對于某種生命的滿足達到一定限度,而導致其他層面的生命變得薄弱的時候,人們往往就會減少或者放棄這種媒介。于是,原先占優勢的媒介就會從中心走向邊緣,而原先受冷落的媒介則可能因此而獲得卷土重來的機會,人總是本能地希望在有限的付出中得到最大的收獲,以實現最合理的“性價比”。在審美活動中,人類總是希望能夠盡可能地滿足更多的需要,以獲得更多的審美經驗。作為審美性傳播物質載體的媒介,其對人的生命系統滿足的程度越高,審美效果必然就越好。
由此可見,從審美的角度而言,傳播媒介發展的規律正在于使人的生命系統追求得以更全面的滿足和超越,并最終實現人類生命健康和諧的持續發展。
注釋:
①③恩斯特·卡西爾(德):《人論》,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4頁、第288頁。
②《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27頁。
(作者為華東師范大學傳播學院2004級博士研究生)
編校:楊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