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勤工助學存在的問題
勤工助學作為學生資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于解決學生經濟來源問題、鍛煉動手能力以及培養自立精神,盡早適應社會等,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在校的大學生中,80%以上有勤工助學的需求。勤工助學已不再是貧困同學的專利,而成為很多大學生課余生活的重要部分。但是,目前參加勤工助學的大學生人數比例偏低,曾經從事過勤工助學的大學生平均比例只有30% 左右,而長期從事勤工助學活動的也僅僅只有13%。這些數據不得不讓我們反思:我國大學生勤工助學的問題出在哪里?
社會對勤工助學的支持不夠。每個假期,大學生社會實踐都會如火如荼地以各種形式開展,其中安全有保證、既貼近社會又有經濟收益的勤工助學受到越來越多大學生的歡迎。但社會對此并沒有太大的熱情,很多高校勤工助學部門都呼吁,大學生勤工助學活動急需得到更多社會支持。
提供兼職崗位的企業少是制約勤工助學開展的一大瓶頸,用人單位提供的工資低,則影響了勤工助學開展的效果。假期期間,有些單位提供的薪水太低,例如一些賓館月工資在500元以下,大超市一個小時4元左右。而且多數工作沒有技術含量,學生感到無用武之地。
與企業溝通難,與政府相關部門的聯系也存在問題。雖然國家下發的一些文件中多處提到要支持大學生勤工助學,但卻沒有實施細則,很多問題都得與主管部門協商解決,而政府相關管理部門也缺乏具體的操作依據,這些都大大降低了溝通效果。
大學生對勤工助學的認識不夠。我國大學生經濟上的自立意識仍比較薄弱。有調查發現,目前95%以上大學生學費、生活費主要依靠家庭負擔,并且他們中間相當一部分人認為家庭這樣做理所應當。他們作為高等教育的最大獲益者卻不愿或很少為此負擔成本。在傳統文化中,“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知識分子脫離勞動,這種文化影響不可能立刻銷聲匿跡。另外,舊的高考體制中,大學生幾乎被國家包下,其學習、生活很大程度依靠國家,經濟問題學生幾乎不操什么心,也就沒有多少參加勤工助學的必要。可見,自立意識薄弱是大學生參加勤工助學人數偏少的一個重要的思想原因。
我國大學生認識普遍存在誤區。有一半以上的大學生認為勤工助學影響自己的學業,并把它作為自己不參加勤工助學的一條重要理由。從理論上講,一周拿出4~8個小時進行勤工助學會給學業造成影響。 但是事實上,相當一部分大學生把這些時光花費在上網、看小說、侃大山、聚會、跳舞以及談情說愛上。說穿了,就是用“影響學業”來給自己的懶惰找一個冠冕堂皇的借口。有調查顯示,50名勤工助學的大學生中,60%的學生成績大部分在良好以上,只有6%左右的學生的成績出現過不及格。所以勤工助學和學習只要處理得當,二者完全可以兼顧。在一些應用性強的學科中,如果從事對口專業的勤工助學還會促進專業學習。
勤工助學的崗位不足。我國高校勤工助學范圍偏窄,崗位較少,穩定性差。目前,勤工助學活動局限于家教、促銷、做點小生意等,學校提供的崗位如圖書館管理、衛生區清潔、“三助”(助教、助管、助研)等,從整體狀況上存在范圍窄、崗位少、穩定性差等特點。這主要是:第一,舊體制下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大規模的勤工助學,學校、學生、社會尚未形成統一的認識、做法;第二,我國現在存在著大量剩余勞動力,許多行業都面臨著巨大的就業壓力,象牙塔中的大學生們由于社會經驗不足和勞動技能的欠缺,在某種程度上參與社會競爭尚感力不從心;第三,社會還沒有形成大量使用鐘點工的習慣。
勤工助學的管理不夠規范。我國高校的勤工助學活動缺乏必要的組織管理。有些大學雖已成立了勤工助學指導委員會,但尚處于起步之初,真正面向社會,在企業和學生之間擔任中介角色組織學生開展勤工助學活動的寥若晨星。這樣使學生與企業之間聯系不夠,信息不暢,直接導致大學生找工作難,報酬高低不便協調。甚至有些不謹慎的大學生還因為涉世不深被用人單位壓榨,更嚴重的還被引入陷阱。
國家勞動部于1995年發布的309號文件《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中指出,“在校生利用業余時間勤工助學,不視為就業,未建立勞動關系,可以不簽訂勞動合同”。這一條文說明,在校學習的學生尚不具有勞動主體的資格,其勤工助學期間與用人單位之間不存在勞動關系,可以不簽訂勞動合同,也不適用勞動法律規定。一旦發生糾紛,大學生不能申請勞動仲裁,只能提起民事訴訟,這對大學生參加勤工助學沒有充分的保障。如今,勤工助學在大學生中已經形成了相當大的市場,但由于學校對大學生勤工助學并不鼓勵及有關法規的“模糊性”,給規范和管理這一市場造成了一定的難度。另外,雖然勤工助學現在主要面對的是貧困大學生,但實際上全部在校生都希望得到這種鍛煉,高校勤工助學亟待系統化。
不能很好處理工作與學習的關系。在提到勤工助學和學生時,總是不可避免地涉及工作和學習的關系,在參加了勤工助學活動的同學中間,有1/5的同學選擇有時為了工作需要而逃課,說明他們是看重這份工作的,原因可能有兩方面:一方面是他們不愿放棄這部分工資和這個工作機會,另一方面也許是他覺得所逃的這門課較之打工給他帶來的利益不大。而同時也有1/5的同學選擇了絕不因為工作而影響學習,這表明還是有一部分同學在對待大學的課程時,是非常認真而踏實的。但由于受精力、財力、心理素質、閱歷、經驗等的局限,不少大學生都很難恰當地處理好工作和學習的關系。
關于勤工助學發展的對策
提高對大學生勤工助學的思想認識。加強宣傳,轉變觀念,鼓勵更多的學生參加勤工助學活動。勤工助學不僅僅是一個組織問題,更是一個大學生通過服務于社會增長才干、培養自主意識的過程。因此,學校、社會要加強宣傳,通過形式多樣的教育使學生轉變觀念,樹立自立、自強的意識;使更多的大學生在課余時間勇敢地走向社會,開展勤工助學活動。
拓展勤工助學崗位。挖掘校內勤工助學崗位。各高校要整合校內資源,規范勤工助學崗位,建立勤工助學基地,積極在校園內部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學崗位。要結合人事制度和校內管理體制改革的需要,積極推進學生兼任“助教、助研、助管”工作。要根據實際情況,吸納學生參加校內實驗室、校辦產業的有關工作,使學生的勤工助學與專業學習相結合。要加大力度,選派學生承擔后勤服務、校園秩序維護、公益勞動等方面力所能及的工作。
拓展校外勤工助學資源。學校應鼓勵大學生從事家教、社區服務等校外勤工助學工作,為學生到校外參加勤工助學活動創造條件。各級共青團組織要充分發揮優勢,聯合有關方面推進建立大學生勤工助學基地,通過青聯、青年企業家協會等組織大力挖掘社會資源,以組織勤工助學招聘會等方式動員企事業單位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學崗位和信息服務。學校學生處和團委要明確專人承擔拓展校外勤工助學資源的工作,指導學生會成立學生勤工助學協會等組織,鼓勵他們對外聯系、自我服務。
加強勤工助學工作的管理。強化管理體制。各高校要把勤工助學工作作為一項日常工作和深化高校改革的重要內容予以高度重視,并采取切實措施,加強組織領導。要建立學校黨委領導、行政負責、各職能部門參與、團學組織協助的管理體制。其中,學工、教務、科研、后勤、團委等部門承擔著主要職責。同時,要充分發揮學生會、學生社團在勤工助學中的重要作用。
健全管理機構。各高校要設立專門的勤工助學服務中心,作為對學生勤工助學活動實施管理和提供服務的專職機構。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主要由學工、教務、后勤和團委干部共同組成,可設專職工作人員編制。服務中心的主要職責包括:具體負責學生勤工助學活動的指導、管理,負責勤工助學專項經費的籌措、管理,為學生參加勤工助學提供各項服務等。要為勤工助學服務中心提供必要的辦公場地和相關設備,保證其正常有效運轉。
加強大學生勤工助學工作的保障,加大專項投入。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學校每年須從學費收入中劃出一定比例的經費,納入學校預算,專門用于勤工助學工作。校內開展勤工助學的部門可從自身的管理費用或其他收入中,按有關規定支付學生的勞動報酬,經費不足的部分,由學校勤工助學基金予以解決。
維護學生權益。要采取嚴格審查資格、簽訂勞動協議等切實措施,確保學生在勤工助學過程中的合法權益得以保護。要加強對用人單位招聘和使用學生的過程進行監督,對有損學生合法權益的行為,應予以糾正甚至取消用人單位招聘學生勤工助學的資格。要保證學生參加勤工助學時依法享受勞動保護,禁止學生參加高空作業、污染嚴重、放射性強等易對人體造成傷害和威脅的工作以及其他不適合學生承擔的工作。要切實保障學生勤工助學應得的合理報酬,防止克扣和拖欠。
(作者單位:重慶工商大學)
編校:鄭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