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的“月”是根據月相的盈虧周期來確定的,月相盈虧一周約29.5天,人們為了歷法計算上的方便,歷法的“月”分大月和小月。小月29天,大月30天。滬方言有“吃素碰著月大”之諺,此喻極不湊巧。舊時,六月初四、十四、廿四是夏日祀灶的日期,夏日祀灶叫做“謝灶”。滬諺有“三番謝灶,勝做一壇清醮”之說,就是你在六月初四、十四、廿四認真虔誠謝灶,其作用比請和尚、道士到家做道場的功力還大。與其他的祭祀不同,謝灶只用米團和時鮮素食,稱之“謝灶素菜”。也許人們也擔心,六月是盛暑,灶君一旦吃了葷腥而拉肚子可不得了。謝灶用素,許多信徒也養成了在整個六月份戒葷吃素的習慣和風俗;六月也有大、小月之分,大月30天,小月29天。如這一年的六月份是大月,吃素者就要多吃一天素,難免有點勿開心。
漢字中把一個月的第一天(即初一)叫做“朔”,中間的那天(即十五)叫做“望”,最后一天則叫做“晦”或“杪”,月份有大月小月之分,所以月的最后一天的“晦”就可能是二十九日,也可能是三十日。七月的晦日就是佛教的“地藏王生日”。而今天七月是小月,地藏王生日是七月二十九日,公歷的9月10日。
據佛教《本愿經》中講:地藏王的俗身是一長老的兒子,他與師子佛相遇后,被師子佛的佛法和佛相打動,就問:作怎么樣的修行才能達到師子佛的佛相。師子佛告訴他:你只有身體力行,永久去做超度眾生的事,就一定能達到佛的境界。于是,他就在師子佛的指點下作艱苦的修煉,終于修煉成果,成了地藏王,佛教又把安徽的九華山作為地藏王的道場。佛教傳說“七月晦日,為地藏佛誕”,于是七月晦日最主要的活動就是慶祝地藏王生日。
清乾隆、嘉慶時代的蘇州學者郭的《七月晦日》詩中說:
百萬千燈并一炬,幽幽鬼火青如雨。
人間哪識那落迦,但聞中有幽冥王。
盂蘭盆會佛所傳,始自弟子目犍連。
七月卅日夜燈火,考子彼法無有焉。
……
作者認為,佛教的幽冥王、盂蘭盆會等人物或節日活動還見諸早期的佛教典籍的記錄,而所謂的“七月晦日,為地藏佛誕”只是從明朝以后才出現的,其可信度實在太差;而在《帝京歲時紀勝》、《北京歲華記》中也有完全不同的解釋,認為七月晦日燒地香、燃地燈的風俗起源于元末張士誠的故事。張士誠也是元末起兵反元的農民軍領袖之一,后來投降元政權而被封蘇州,自稱吳王。朱元璋部隊攻打蘇州時,張士誠被殺,這一天是七月三十日,他的部下每年的這一天會燃燭燒香祭拜他,張士誠小名“九四”(又作久思),七月三十日燒的香也被叫做“九四香”或“久思香”。
蔡云《吳》:
脫裙解穢一重重,村婦紛投地藏宮。
磚塔夜來燃珀屑,水燈放后地燈紅。
蔡元熙《地藏燈》詩:
金仙轉劫降東瀛,教主偏從晦日生。
一點禪燈分寶焰,頓教黑地盡光明。
這里提到了七月晦日地藏王生日的幾個活動,即:脫裙、燃珀屑、放水地、點地燈。
以前,中國的醫療技術十分落后,幾乎沒有避孕技術和措施,婦女只能用延長哺乳期的方式推遲懷孕之可能。而婦女的每一次臨產就是面臨一次生與死的考驗。所以,一個新嬰兒的誕生也許就是母親的殉難,所以,古人也把一個人的“生日”叫做“母難日”。《清嘉錄·地藏王生日》中講:
晦日為地藏王生日。婦女有脫裙之俗。裙以紅紙為之,謂曾生一次產者,脫裙一次,則他生可免產厄。
婦女生產時會流大量的血,婦女們用紅紙做成裙子,如已生一胎者穿一條裙子,生兩胎者穿兩條裙子,依次類推,到了七月晦日那一天,婦女們穿著紅紙裙在供地藏王的寺院里當著地藏王一件一件地脫下紅紙裙,人們認為地藏王會保佑她們下一次生產時的安全。
以前,產婦和新生兒的死亡率很高,人們用此種方式祈禱生產的平安是很正常的事,世界上許多民族大多有類似的風俗。風俗不是科學,當然,風俗也絕不是迷信。
《清嘉錄·地藏王生日》中還講:
點肉身燈,為報娘恩;以紙錠納寺庫,為他生資,謂之“寄庫”。
19世紀80年代出版的《點石齋畫報》繪有一“點肉身燈”圖,配圖文中講:
……最可怪者,殿之四隅有裝肉身燈者六人,赤身跣足,以鐵鉤橫貫胸脅間,下綴琉璃燈四十九盞,云是所以報親恩者。考《經》不云乎,“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鄉愚不讀書,紛紛然為之,其志可諒也,其事不可詢也。
從畫中可以看到,虔誠的信徒赤膊上陣,把自己的身體當作“蠟燭臺”,用鐵鉤豎的、橫的捆綁在自己的身體上,再在鐵鉤上懸掛49只玻璃油燈,一副痛苦的樣子。作者認為:中國儒家認為,人的肉體和毛發是父母賜予的,無故損傷自己的身體是對父母最大的不孝,而這些不讀圣賢書的人,他們的行為也許可以諒解,但這種行動實在是愚昧到了極點。
“水燈”又講作“放水燈”。乾隆時上海人李行南《申江竹枝詞》:
地燈放處燦如霞,成道相傳是九華。
滿路紅光似元夕,更教有水即蓮花。
作者還寫了一條注解:“七月晦,相傳地藏開眼目,遍放水燈。”原來,江南民間流傳這樣一個故事,平時的地藏王似乎一直在打瞌睡,只有到了七月晦日才睜開眼睛,處理他應該和必須處理的事,于是人們紛紛放水燈和燒地香,引導和提示地藏王必須做的“救災救難”的事。張春華《滬城歲時衢歌》:
光燭幽沉布綠勝,泉臺洞達炯層層。
法王妙相開靈眼,步步生蓮簇水燈。
作者原注:
三十日,為地藏王誕。俗謂“大月開眼,小月不開眼”。是晚,街衢并設香火,剪紙作蓮花布地,且有以茜草心編為花籃及瓶盆者,名“地燈”。
“水燈”一般用紙扎疊成蓮花或紙船,在上面插上小蠟燭,點燃蠟燭后放入小河中,順其隨波逐流。人們認為,流竄于人間的孤魂野鬼也會在水燈或地燈的引領下遠離人間,尋找到自己的歸宿,沒有了孤魂野鬼的騷擾,人間自然就太平無事了。
解放前,江南的吸血蟲病患十分嚴重,這是寄生在釘螺里的吸血蟲引發和傳布的。解放后,在人民政府的領導下開展了聲勢浩蕩的消滅釘螺、防治吸血蟲病運動,到60年代時,江南的吸血蟲病基本上得到控制和根治,當毛主席得知這一消息后,夜不能寐,欣然落筆,寫了《七律·送瘟神》,其中有:
借問瘟君何處往,紙船明燭照天燒。
這“紙船明燭”就是風俗的“放水燈”。“放水燈”是古代驅逐妖孽的風俗,驅逐妖孽的目的是為祈禱平安,后來“放水燈”就成了祈禱平安的風俗。實際上,世界上許多民族祈禱吉祥的活動都是從古代驅妖逐魔風俗蛻變過來的。
“寄庫”猶如今天到銀行去儲蓄,迷信認為,在陽世焚燒紙錢,紙錠猶如向陰世匯去一筆現款。以前,上海大東門內城墻腳下有一座地藏庵,據說建于清順治七年,每到七月晦日地藏王生日,信徒們就會提著一串串的紙錠到地藏庵,委托僧人焚燒,這就是“寄庫”。
四川的峨眉山、山西的五臺山、安徽的九華山和浙江的普陀山分別是佛教中普賢、文殊、地藏和觀音菩薩的道場,這四座山被合稱為“四大佛山”,在中國不少的寺院里,這四位佛有專門的佛殿。也許是上海的地方太小,寺院也不大,上海人除了觀音菩薩外,對其他三位佛的印象不是太深,于是到了解放以后,地藏菩薩在上海人的記憶中淡出,七月晦日關于地藏菩薩生日的風俗也逐漸消失。在我童年的記憶中,七月三十夜里,弄堂的轉角處就會出現不知是誰家插的地香,小孩們就會趁人不備拔上一把香,然后小朋友們各持一支燃著的香,香頭與香頭對撞,誰手中的香熄滅就算誰輸,我們當時講作“斗香”。七月三十日小朋友的“斗香”不屬于風俗,只是小孩子的童真和童趣。